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茫茫宇宙中,存在着我们生活的地球,意味着我们有生存的权利,至少目前我们知道只有地球上存在着生命。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英语中出现“EARTH”这个词,它是地球的名字,之所以有这个名词,是人类也给地球生存的权利吧?地球:EARTH(E、A、R、T、H)E:eye(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常用的的俗语,从眼睛中去透视心灵。当人类的发展阶段到婴儿般学着爬行时,地球的眼睛便蕴含了万物的灵气,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放眼宇宙,光的光芒显示了它特殊的活力。可当人类渐渐学会了走路时,地球的眼睛被那浓浓的黑夜及那充满了血腥的硝烟遮住了,曾几次…  相似文献   

2.
《环境》2006,(7):86-91
今年6月5日是第35个“世界环境日”。对地球资源的过度索取,使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旱地荒漠化正是人类对地球予取予求带来的恶果之一。粮食匮乏、疾病横行、气候剧变,因而有了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沙漠与荒漠化”。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民族要复兴,社会要和谐,良好的环境必不可少。“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正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的现实危机。在世界环境日这一天,假如我们做些有益于环境的事情,那也只是一种对待环境的姿态。友好对待环境的姿态固然重要,但长期的坚守才是根本。这个纪念日存在的价值在于,在这一天前后所举行的纪念活动,可以砥砺政府、鞭策企业、引导民众。这三方力量对环境现状的认知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决定了百十年后这个蓝色星球的命运。本刊作为泛珠“9 2”省(区)的环保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本期特别推出了“6·5”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特辑,希望能为泛珠乃至全国的环保宣教作些有益的交流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鱼儿离不开水。”其实,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生活在陆地上,自命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不例外。人在出世之前,必须在羊水中度过10个月的妊娠期;一出世就会本能地吸吮母亲的乳汁;以后,每天都必须从食物中获得水分或者直接饮水。人生病了,如果暂时不能吃不能喝不要紧,但必须吊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就连衰老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要依靠“葡萄糖注射液”将生命一秒一秒地延长。水,不但主宰人类的生死,也是人体的主要成分:人体组织中约有三分之二为水,其中肌肉中水约占80%,血液中水占93%……完  相似文献   

4.
张忠 《环境》2000,(10)
这篇文章,一看便知道是写给男人阅读的,然而女人们也该读读,只有和合双全,方能一双两好。时下,有“世风日下”之说,可男人却增添了“雄风日下”的忧虑。国家计生委确定今年10月28日为全国首次“男性健康日”,拟将男性生殖健康正式纳入计划生育工作范畴,男人们难言之隐开始受到关注。国家计生委提出的口号是“关注男性,造福家庭”,广州计生委的口号是“消除障碍,感受幸福”。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探讨探讨“雄风”  相似文献   

5.
天生 《环境》1996,(5):16-16
“人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中度过。”许多教科书上如是说、这个意思很清楚,它意味着一个人每天要睡8小时。其实,现代科学证明,8小时睡眠之说并没有足够的根据。有些人无论睡多长时间仍觉得睡眠不足,他们不知道,这只是个假象,真正的原因是睡觉质量不高的问题。人的睡眠时间究竟以多少为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要的是弄清楚人为什么要睡觉。睡觉是为了恢复体力,这是一种陈旧的传统观念。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睡觉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让大脑充分地休息。试验表明,不睡觉也可以恢复体力,但  相似文献   

6.
鞠静 《环境》2009,(7):18-19
话说,再生资源的利用是一个朝阳产业,利润空间巨大。你有没有想过也参与一把,分一杯羹?什么?没有这个能力?那是你多虑了。只要你翻翻家中的“垃圾堆”,你就会大有收获。不信?那你就往下看。  相似文献   

7.
范恒杏 《环境》2005,(4):16-20
拨通“自然之友”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梁从诫的笑声,爽朗的笑声传递的是一种坚定。“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梁从诫就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也就是之后十年多的“自然之友”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8.
《中国ISO14000认证》2007,(B06):13-15
ISO14021的导言中有这样一段: “自我环境声明由制造方、进口方、运输方、零售方或其他从声明中获取利益的一方提出。关于产品的环境声明可能提出的假借声明、符号或者图形的形式体现在产品或者包装的标志上、或者在产品说明、技术报告、广告、公众场合、电话销售中.也可能是数码或电子媒体,例如互联网”。(ISO14021,1999)  相似文献   

9.
马霁鸿 《环境》2003,(4):42-42
一年三个长假,时光集中消费,吃皇粮的人们真是有福了,一个一个成了时间的小小富翁,平时想做而未能做成的事,可以在这些长假里去拾掇;平时想会而没有时间去会的亲友,可以在这些长假里去欢聚;平时里觉睡不足的人,也大可在这些长假里放心地扯鼾。更有那喜爱旅游的人士,可以好好利用这些长假出门去游山玩水。  相似文献   

10.
我的心,又灿烂起来。 那火焰般燃烧的,是龙泉 山下的桃林吗?在青翠的群山之中, 这是怎样一片令人陶醉的光华波涌 的桃林哪! 泪花迷离中,我仰望一那不是 我理想天地的闪光吗? 寒冬和荒凉,都随云朵飞走了。 三月,迸发出浪漫的豪情。 那桃树枝头烂漫开放的春天,使我 顿时把对生活最纯美、最深沉的感情融 了进去…… 在锦城生活多年了,不知 怎的,对一年一度的龙泉桃花会 总懒得去挤一挤。也许是忙,也 许是杜少陵那句“轻薄桃花逐 水流”对我有影响。近日,翻读 宋诗,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 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和汪藻“桃花嫣然…  相似文献   

11.
前人留下的一些石刻、碑记,真实纪录了以往的气象水文资料,为今人防御自然灾害提供了可靠依据。长江干流几百方洪枯水位的石刻,是世界难得的古代“水位站”;美国各地的灾害牌,则是对公众进行减灾教育的科普课堂。  相似文献   

12.
期望     
闻玄 《环境》1995,(12)
明年是本刊18岁。时人好讨吉利,连数字也“炒”起来,那“1”“8”相连,似乎寓含“一定发”“一直发”的妙意。果真如此,谢天谢地。其实,《环境》创刊至今,在林林总总的杂志之中站稳脚跟,并有那么一点声誉,功  相似文献   

13.
兰花,世界名花,拥有“香祖”、“国香”、“天下第一香”、“王者之香”、“花中君子”、“空谷佳人”等诸多美称。兰花是个大家族,全世界有一万五千余种。我国种养兰花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易》词中就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说,兰在国人心目中占有极为崇高的地位,皆因兰品兰德早已深入民心。孔子在  相似文献   

14.
难忘乡音     
夜深.花睡人静,伏案笔耕.远远的,有几声蛙鸣传来,若有若无欲断还续,和着窗外馨馨的草香,犹如一排在空中飘荡的音符.瞬间,心像被什么猛地揪动了一下,有一种痛的感觉.搁了笔,凝神地听着.在这喧哗的城市夏夜,竟能听到熟悉而亲切的乡音,不免扯痛一缕刻骨的乡愁.那阵阵蛙呜,犹如儿时摇篮边母亲哼唱的小夜曲.这么多年来,蛰居城市中那些烦燥的情绪竟在这几声蛙鸣中渐渐隐去.一股想捕捉那乡音的冲动,催我起身推门而出,却见眼前高楼一片,不禁啼嘘感叹.想起童年时在乡下,也是这么一个夏夜,  相似文献   

15.
那一天,我在河边散步,突然听到从河里传来了鱼、虾、蟹那伤心、沮丧、无奈的声音……“哎!……”“喂,大头虾们,大闸蟹们为何哎声叹气啊?”鲈鱼不解地问。“哎!鲈鱼,难道你没有看见那黑漆漆的油污和那恶臭的废物吗?难道你对现在生活环境没有感到不满吗?”虾儿们生气地说。大闸蟹也沮丧地说:“这里原来是一片干净清澈的地方,但人类污染了这个地方,我们面对这个肮  相似文献   

16.
黄雨·黑雨     
1976年,在我国苏北地区降落了一阵“黄雨”。这种雨呈液状或糊状,细而长,落到地面后呈淡黄或褐黄色。无独有偶,1989年元月,非洲肯尼亚部分地区连降大雨,雨水呈黑色。“黑雨”连降数日,目击者称那几天偶尔露面的太阳周围有一圈罕见的桔黄色光环。  相似文献   

17.
向往     
吕定 《环境》1998,(12)
忽有一日,我对他说:“我想住一个打开门窗就能听到鸟儿鸣叫的房子”。他说:“那我把你送到动物园去吧,让你住在鸟笼里,不用打开门窗就能听到鸟儿叫,还省事儿了。”我说:“你不觉得我们现在就像被囚禁的鸟儿吗?”他这才认真起来:“你今天怎么啦?”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不是今天怎么了,而是很久以来就怎么了。我就是想住一个打开门窗就能听到鸟儿叫声的房子。对了,也许就是农庄吧!可是,我又觉得那是我受用不起的奢华。  相似文献   

18.
胡楫 《环境》2001,(10):35-35
一天早上,隔壁的陈老师拍开了我家大门,说昨晚浑身发痒,睡在另一房间的儿子也不例外,边说边把裤管捋起来;“你看!就是这些小红点,痒痒钻心,不知是撞了什么邪?”我戴上老花镜细看,果然有一些针鼻大的红点。我认定是尘螨叮咬,叫他返回家里,检查一下床铺,将一些会移动的粉尘或头屑之类小东西找出来,再来找我。  相似文献   

19.
我的家乡有一种独特的取水器叫“压水井”,用一根很长的管子打到地底,上面是一个小小的,一根细铁棒的杠杆,一压一压地便能把水汲上来,但是在每一次压水之前,你必须向那小小的井台里注一勺水作为引子。乡亲们给这一勺水取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娘水”。每次我总是一面压一面就把嘴凑近井沿吸吮那清甜的井水,但是对于那一勺“娘水”的意义,我却不太清楚。  相似文献   

20.
张郁晖 《环境》2006,(1):38-39
说2003、2004年是食品安全问题大爆发的两年,不管是专家还是老百姓都应该是皱着眉头同意的。为此,有好事者甚至杜撰了“食品恐怖主义”一词,以概括那两年国内的食品安全形势。同时,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强烈呼吁,也让政府态度坚决地为铲除这一残害百姓的“入口恶魔”,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