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防灾博览》2018,(2):7-7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建立国家巨灾保险制度的决策部署,2018年4月9日,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潘怀文书记一行六人前往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洽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徐洪杰总经理助理等出席。  相似文献   

2.
巨灾保险体系是城市巨灾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巨灾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巨灾保险体系建设及其落地程度可使城市经济稳定、社会韧性提升。现行深圳市巨灾保险制度发展稳定,势头较好,该文针对深圳市巨灾保险制度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巨灾保险体系建设实施效果。同时将深圳市与国内其他典型城市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调查数据结果分析目前实施工作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推动深圳市巨灾保险体系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巨灾对我国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首先探讨了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在借鉴美、日等国家巨灾保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巨灾保险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为健全完善我国多元化巨灾保险模式,在研究我国巨灾风险和巨灾保险现状,分析国外巨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提出 4 个方面的途径:(1)坚持政府主导,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普惠保险;(2)发挥市场作用,为不同群体提供更加丰富的保险产品;(3)运用金融工具,建立多元协同的风险分散机制;(4)注重“以防为主”,提高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议统筹政府、保险行业、减灾部门和社会资本的资源和力量,构建基本保障能“兜底”、保险产品多元化、 风险分散有支撑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构筑巨灾风险共同体,提高全社会的抗灾韧性,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5.
中国巨灾保险赔款占直接经济损失的比率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的多,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地震两次巨灾过后,国家加紧推进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其中,巨灾保险费率厘定是基础。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构建了以危险性曲线和脆弱性曲线为核心的巨灾风险保险费率厘定方法体系,改进了以往农业保险仅从致灾因子角度厘定费率的片面性。最后,借鉴美国洪水保险、日本地震保险以灾种为对象(而非承灾体种类为对象)构建巨灾保险体系的优势,以雪灾保险为例,厘定了内蒙古12盟市雪灾保险费率。结果显示,位于中部地区的锡林郭勒盟雪灾保险费率最高,为3.10%;位于西部地区的阿拉善盟、乌海市雪灾保险费率最低,为1.09%。  相似文献   

6.
我国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和企业财产的损失已经成为地震灾害损失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关于地震保险的讨论,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首先在阐述我国地震保险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在总结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地震保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巨灾风险评估模型的发展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灾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近20年来,巨灾频繁发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灾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国家政治经济的不稳定。因此如何进行巨灾风险管理并减轻巨灾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害,便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课题。巨灾风险评估模型作为应对巨灾风险最为有效的分析工具,近20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巨灾模型已成为巨灾保险设立的根本依据。对巨灾模型的发展与模型构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民防苑》2006,(Z1)
引言上海是人口密集、产业集中、资源匮乏的国际性大都市。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十一·五”期间上海将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加快推进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到2010年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基本确定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上海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作为国  相似文献   

9.
围绕地市级城市如何更好地破解"3+1"工作体系,廊坊市地震局从2011年开始积极探索地震安全城乡发展模式.以2012年1月12日编制出台《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标志,创建"地震安全城乡"工作全面展开.在创建"地震安全城乡"的工作中,市地震局积极探索,扎实推进,狠抓落实,《意见》得到了顺利地实施,使廊坊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一跃步入国家级先进行列. 主动作为,科学谋划,工作平台明显提升 沿袭过去的固有观念和传统做法,必然无法跟上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改革创新才能立于时代前沿.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运营期公路边坡的巨灾风险,减少经济损失,提出了一种服务于巨灾保险的公路边坡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建立了结合事故可能性和事故损失的营运期公路边坡灾害风险矩阵决策模型。其中的事故可能性评估采用加权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包含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载体3个因素,致灾因子涵盖保险所涉及的台风及强热带风暴、暴雨、龙卷风、洪水及水库溃坝等自然灾害。事故损失则按照保险赔额划分等级,同时提出利用结构物价值和交通量、居民数的线性组合计算方法以实现系统自动化。另外,在单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概率理论的多灾害耦合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宁波市国省道巨灾风险评估及软件平台实施以来的实践,对所提评估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评估结果与实际相符。风险评估的相关结论为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公路状况巡检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消除风险隐患,提高保险收益,创造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财产保险业巨灾损失赔付能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斐 《灾害学》2012,(1):116-120
商业保险是社会化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国现阶段巨灾事件频发的复杂环境中构建合理的损失分摊机制,不能不考虑以损失补偿为主要功能的财产保险业应对巨灾损失的能力。在Cummins、Doherty和Anita的保险赔付能力度量模型框架及改进后的损失对数正态分布假设下,引入1998~2008年中国财产保险业经营数据,对2009年初时点上在中国大陆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39家财产保险公司及全行业巨灾损失赔付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全行业资本与盈余的低水平以及再保险市场发展的严重滞后,在1 200亿到2 000亿元的损失区间内,中国财产保险业的赔付能力缺口在26.8亿到815.6亿元之间,且缺口增长速度大于损失增长速度。通过与2008年初的赔付能力实证分析结果对比发现,灾害频发的2008年客观上显著降低了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应对极端损失的能力。度量结果从实证基础上昭示了政府大力扶持和参与巨灾保险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分析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冷战时期以应对核战争为目标的政府不间断运行特征;介绍"9·11"以后以应对巨灾为核心的政府不间断运行的新特征以及美国联邦政府COOP计划流程;最后从划分关键职能、建立人才储备、规划合适的备用工作场所、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注重保存重要记录以及建立COOP计划并纳入法制轨道5个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巨灾应急管理的启示,这对于推动和发展我国巨灾情景下的政府不间断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我国地震保险制度从一无所有到初步探索再到基本成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种新兴的灾害险,地震保险不仅能够为地震赔偿积累资金,还可以增强人民的防灾意识、政府的防预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本文围绕地震保险的制度设计和投保应用,采用横向比较(国内与国外)和纵向比较(按时间顺序)的综合分析方法,梳理了我国和其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地震保险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总结国内外地震保险发展的经验,进而提出了改善当前我国地震保险发展缓慢、投保率低的可行性建议。文章还以风电领域的应用为背景,开展了风电塔的易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巨灾经济损失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永  许学军  刘鹃 《灾害学》2007,22(1):121-124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每年都给我国财政与保险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财政补偿和保险补偿能力不足的弊端已经显现。因此,积极探寻新的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首先对我国目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进行了介绍;以地震和洪水为例,对灾情进行了论述;对我国当前主要采用的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优势作用以及在我国的实施提出了一些观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涟水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江苏省涟水县农业保险的调查数据为例,论述了该县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并运用Logit模型探索了影响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各个因素.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意愿主要受其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情况、政府补贴水平以及农户的投保满意度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证明了地方政府实施的"联办共保"的补贴性保险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钟雅琴  陈和 《灾害学》2012,(1):111-115,129
台风作为全球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对我国的影响也非常严重。在巨灾风险证券化、巨灾债券已成为巨灾保险业大趋势的背景下,发展我国台风灾害债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其近30年相关台风损失数据,利用非寿险精算技术分析其台风的损失分布和次数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CAMP模型和现金流分析对广东省的台风灾害债券做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7.
左璇  张峭 《灾害学》2016,(4):191-195,204
当前,虽然农业保险发展势不可挡,但行业内还未形成统一标准衡量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亟待进一步研究。根据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信度检验对指标进行筛选,通过主成分分析排序确定权重,以北京为例实证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基本与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为进一步提高北京各区县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编辑寄语     
《防灾博览》2012,(2):4
围绕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中国地震局加强了同部委、省政府的合作,于2012年2月22日与铁道部签署了《共同推进高速铁路地震安全战略合作协议》;于3月12日与陕西省政府讨论并通过了《共同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实施方案(草案)》;同时,还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特别策划了"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研究:定位、理念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一行  刘兴业 《灾害学》2019,(4):172-17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发布了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文件,实施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重大改革举措。落实防灾减灾救灾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契合国家发展改革的现实需要,应加紧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的定位是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法、应急管理的特别法、公共安全的支撑法。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应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风险防范理念、综合防治理念、权利保护理念的基础上,确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危险区避让及搬迁转移、自然灾害科普、自然灾害防治社会参与、自然灾害保险等制度,为推进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20.
陶正如 《灾害学》2020,(4):141-146
新西兰是世界上地震保险覆盖率最高的国家,相应法律法规,尤其是地震委员会法案1993(Earthquake Commission Act 1993,简称EQC法案),经过70余年的发展相对完善。2010-2011年坎特伯雷地震和2016年凯库拉地震分别是新西兰历史上保险损失最严重和1840年以来震级第二大的地震事件,是对EQC法案的巨大检验,推动了政府对EQC法案执行以来的第一次审查。通过大量文献调研,结合两次地震事件中理赔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梳理了2019年7月1日生效的EQC法案与2008年4月1日版法案(事件前)相比的几处重大变化以及两次事件中的理赔经验,主要包括地震委员会(Earthquake Commission,简称EQC)自然灾害保险保障范围、保险金额、保费和再保险,EQC与私营保险公司的协调,对多次事件的理赔,以及EQC职能的变化等。在我国地震巨灾立法的关键时期,为我国地震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