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述 1992年5月4日~9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了IEC下列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的年会: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传播环境伦理建设环境文化。刚才潘局长谈到,我们建设环境文化,需要相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也就是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道德体系。今天,我就环境伦理,也是环境道德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环境伦理是二十世纪中叶,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兴起的,中国从八十年代起介绍西方这个领域的文献,并开始环境伦理研究。1994年,成立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这些年来,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出版了十多种专著和许多论文。这是我们环境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成果。我想谈谈下面几点。  相似文献   

3.
正生活中如果稍加用心,一个小小的改善都能令我们的生活品质大幅度提升。创造原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特征与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征逐渐凸显的今天,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在这一期,我们对一些国内学生的创新发明进行了编辑整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正>@陈主编:我是一个打工仔,在一家私企里当工人。这一年来,我从媒体上经常看到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报道,我这样的打工仔也有这个权利?那我就行使一回:我想知道国家对工人劳动时间是怎么规定的?别的国家和我们一样吗?如果因为劳动环境不好生了病,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正>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增强生态意识,践行环保理念,以绿色引导自己,引导他人,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遇上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就是生态文明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就我自己而言,我有如下几个身份,可以从我做起。一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时间比较短,是  相似文献   

6.
秦雁 《环境教育》2005,(12):48-49
1993年的春天,一个年轻人站在纽约市某个台阶上,等着参加莎士比亚戏剧节的试音。他曾经在耶鲁大学学习天文学和历史,1991年毕业,而现在却是一个渴望成功的临时演员,靠做侍者、校对员等工作维持生计。现在,他站在这里。试音结束后,导演让他坐下。她对这个年轻人说:嗯,希望你不会介意我这么说,我认为你也许该干点别的事,别再当演员了。什么?这个年轻人惊讶地问。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表演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职业。导演接着说。没错,这个遭到淘汰的年轻人,就是日后两次受到奥斯卡题名的好莱坞明星爱德华·诺顿。如果你是一个影迷,长期关…  相似文献   

7.
正父母和孩子是最特别的亲密关系:从生下孩子的那天起,就在准备和孩子的分离。当我们慢下来,用心陪伴孩子时,即便只是有限的时间,也会留下美好的回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让很多人在热议中考、留学的同时,再次关注到青春期。有趣的是一个中学同学给我的微信留言:"我们的青春期是在干校~,听都没听说过这个词,我们这代人没青春期吗?"我们这代人当然有青春期。同学的话让我立刻想到当年自己对母亲的各种逆反。记得小学六年级第一次对母亲大喊大叫,因为放学回家看到她正在用我的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采访     
杨光 《环境教育》2011,(3):72-72
今天是秋季运动会的最后一天,我们几个绿色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神圣的使命——采访。我们的主要采访对象是运动员、学生裁判、教师裁判、学生、老师及领导,我们几个分工明确。我的任务是采访裁判员、学生和老师。由于我是第一次采访,心里难免有一些紧张,所以我先找了一个我们班的人进行了采访,以放松一  相似文献   

9.
长弓 《绿色视野》2013,(12):40-43
行驶在野性国家公园 纳米比亚位于非洲西部,面积82万平方公里,虽然人口只有200万,却是一个多部族的国家。这个美丽的小国西濒大西洋,其独特的海岸沙漠、众多的野生动物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每年都吸引大量国外摄影家、探险者和游人光顾。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之一,就是生态保护;退耕还林,在原来的耕地上植树造林,是眼下生态恶化反省结论的针灸行为。几天前,在央视看到对一个山区“退耕还林”的回访,那地方山林保护真不错,老百姓由怨愤到理解到普遍配合生态保护工作。农民还是非常通情达理的。我们这个地方就大不一样了。我所了解到的退耕还林,就是把原来接近原生态的山林砍掉,树根用挖土机挖掉,再栽上经济苗木,如此套取国家用于此项的经济补偿。这里最大的滑稽是:退耕还林基本不是农民行为,农民只是某些事业主的佣工;那些最先了解政策动向并有敏锐的利润嗅觉的人,纷纷从高位上下…  相似文献   

11.
淇淇挽歌     
公元2002年7月14日,白鳍豚淇淇辞世于武汉。被称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正处于灭绝边缘。一个不祥的日子珍稀的你走了一池清水依在虚空溢满我的心我们远隔千里却不曾分离因你的呼吸我的存在才完整  相似文献   

12.
游爱宁 《环境教育》2013,(11):21-21
通过听取大家的演讲,我觉得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从宣教工作来说,一是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级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宣教力度不够大,如何解决;二是公众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现在的民众的环保知识却普遍缺乏,如何解决;三是各种组织人员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而环保部门的发声和引导却不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现在环保负面声音比正面声音大,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因此,我提出四点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大、多、快、长”四个字。大,就是数量大,  相似文献   

13.
一叶如天     
杨挺 《绿叶》2005,(12)
很多年前,我曾经在鄂尔多斯西 北边缘的毛乌素沙漠深处生活过一段 日子。 那个时候的毛乌素沙漠简直就是 一片生命的禁区,我毡房周围几十里 都是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水和植被 如同天方夜谈一般神秘。就从“毛乌 素”这个名字来看,蒙古语的意思就 是“没有水”或者是“坏的水”。 但是,这里并不是绝对的无水无 绿,离我们大队五十多公里外就是一 片有水有草的大甸草原,可是我们的 牛羊是不能够去那里的,因为,那里 是和我们分隔两个省地界。日复一日 的干旱和风沙使我对于绿色产生了幻 觉,经常在沙漠这个黄金熔成的海洋 里面,海市蜃楼般地看到绿草茵茵, 鲜花朵朵。  相似文献   

14.
章轲 《环境教育》2013,(6):38-41
韩启德说,我们国家现在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最需要的是人才。"所以我想,在我们这个国家,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我们需要大学毕业生来做的事情太多,而不是没事干。"  相似文献   

15.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问的是谁。一代伟人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世界读书日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16.
景平 《环境教育》2016,(Z1):7-8
正《环境教育》已经走过20年的时光。20年的时光,我与她却只是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不曾相互走进。我是在《环境教育》及近20岁的时候,在她那里看到了这个尺度的。所以我在这个时候,蓦然回首,我走进了她。这个杂志具有思想新度。我曾经看到杂志有一篇社评文章《环保投资不是为了"保增长"》。这真是一个环境保护的思想新论!过去,我们的环保专家说,把环保治理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三年前我到澳大利亚留学时选择的是环境专业,那段时间我除了做研究之外,还寻求参与澳洲当地的环保活动。环保志愿者贴小广告在我留学生活的第三学期,“绿色和平”在我们系的活动看板上留下的“小广告”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随后成为该组织阿德雷得市小组的一名志愿者。这段经历很  相似文献   

18.
宣教     
《环境教育》2011,(10):7-7
求新求变的《环境教育》 2008年秋,我作为一名刚进入环境宣教队伍的新兵,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不知应该从哪里开始。单位领导给了我一摞当时的《环境教育》杂志,对我说:"你先学习学习,熟悉一下我们的工作。"从此,我与《环境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9.
“感谢大地,正是大地上的山脉、森林、河流与荒原,引领我们走向崇高并保有一个作家和诗人不可或缺的思考和想像。”“为了生命的广大和美丽,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这是著名作家徐刚在首届全国环境文学作品奖颁奖大会上满怀深情的话语,代表了所有关注人类生存家园——地球命运的人士的心声。提起环境文学,人们自然会想起美国著名女作家蕾切尔·卡逊和她的《寂静的春天》,还有著名作家徐刚和他的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寂静的春天》是环境保护运动的第一声号角,引发了现代世界范围内的群众性的环保运动,“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伐木者,醒来》对中国的环境发出了强劲的棒喝之声,惊醒国人。“我们的同胞砍杀的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肌体、血管,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天天在流血的国家。”“我仍要在地球上放号——无论我的声音是多么细小——伐木者,醒来!”这是作者向人们敲响的大自然的警钟。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这样的感召力,不仅冲击人们的视觉,还冲击人  相似文献   

20.
环保出游     
正虽然我看到和体验的仅仅是几个国家旅游层面的环保意识,但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在不少国家,环保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理念。"环保"是很时尚的一个词。提到"环保",很多人把它定位在家庭生活领域中。其实,环保渗透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环保可谓"无孔不入",甚至"波及"到了旅游领域。笔者在韩国旅游期间看到,当地人特别注重"低碳出游"。在雪岳山看"枫景"时,与满山红彤彤的"枫景"相媲美的是韩国人的环保意识:山口处,原本可以跑汽车的平坦公路上,看不到一辆汽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