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长江的3次巨洪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形成20世纪长江3次巨洪的3个遥相关因子:(1)太阳黑子活动;(2)厄尔尼诺事件,(3)青藏高原南部大震。依据长江巨洪和遥相关因子的基本事实,讨论了长江发生巨洪的统计规律。指出当3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时,长江很可能发生巨洪,这对长江巨洪的超长期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河巨洪发生时间规律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黄河巨洪发生的三个时间规律。一是巨洪一般发生在太阳活动的峰年或谷年;二是巨洪发生在甘、新、蒙交接区7级以上大震后一年内;三是巨洪发生在重合于25年周期的年份(从1933年算起),以及重合于这个周期的公度性年份和黄金分割年份。另外对太阳活动和巨洪的相关机制和大震与巨洪之间的相关机制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由震洪相关回顾性预测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70 年长江特大洪水是多因叠加和强化的结果, 因之要预测它也要从各方面去研究。如特大洪水前的先行降雨和洪水所反映的大气环流状况及太阳活动情况等。本文把1931 年、1954年、1991 年长江大洪水前一年内缅甸北部有7 级以上大震及1998 年长江大洪前一年内缅北有6级左右震群集中活动的相关指标移用于1870 年长江特大洪水前, 发现其前一年, 即1869 年缅北亦有7 级以上大震发生。震洪相关的物理机制是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地下放气使孟加拉湾向长江流域输送的水气更多,如遇北方冷气团南下则降大雨致洪。另外,1870 年长江洪水之所以比1931 年、1954 年、1991 年和1998 年长江洪水还大, 我们认为1870 年4 月11 日在长江上游山区有7 级以上大震发生, 且震前有大雪发生, 是叠加在前述致洪因素上的另一因素。  相似文献   

4.
巨灾都是多因强化的结果.研究发现,上一个太平洋年代际冷相位期华北7级以上大震频发,且巨洪亦频发,在暖相位期以上两种巨灾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西部大震发生前后冬、春雨季常伴随雪灾。本文根据地气耦合原理着重探讨大震前、大震时和大震后雪害发生的机理和预测雪害的指标,由此探讨由地震活动性指标预测雪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灾害互斥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害互斥链是四种灾害链中的一种。文中讨论了长江和华南暴雨与华北大震之间的互斥关系。认为长江和华南暴雨是华北大震前大范围释放的热汽造成的低压状态吸引副高北移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用以25年为周期的三性分布分别拟合中国华北和美国西部8级大震发生的时间分布,发现都似合得较好,因此该分布在今后预测8级大震时可作为参考.三性分布是指周期性、倍周期性和黄金分割性组成的时间分布.  相似文献   

8.
郭增建  郭安红  张颖 《灾害学》2007,22(3):22-23
论述了滇缅地区两次7级以上大震后孟加拉国分别发生两次特大风暴潮的灾害链事件,并用北回归线效应讨论了它们之间成链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 自日本地震预报联络会和国土厅1979年发布东海地区将发生8级大地震的意见和日本前首相大平于1979年8月7日下令这次大震的危险地区加强防灾措施预防和减轻未来东海大震震害之后,至今已二年多了。在此期间,日本地震预报研究比较活跃,又有了新的发展,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研究性成果。东海大地震预报情况东海地区是否会发生8级大震这个问题,在日本地震界争论已久,直到1979年才取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全面分析了1900~1996年发生在中国的7.0级以上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世纪106次7.0级以上大地震中,71%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阶段,62%以上发生于月亮升交点黄经位于350°~210°期间。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此将会是中国地震活跃期。中国人地震的发生与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密切相关,太阳活动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则大地震多,本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震占72%。文中最后还对未来两年的大震趋势提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1.
渤海及其邻区是我国东部地震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现今小震活动也较活跃,并曾显示出某些异常。本文对渤海地区近期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强度分带特征及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岩石边坡稳定性的可靠性理论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撇开了传统的整体刚性极限平衡法和条分法等安全每当法评价边坡的稳定性,采用可靠性理论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更符合工程实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剖面分析了1969年渤海7.4级地震震中附近地区浅部地质构造特征。震中及余震区范围内,海底地形平缓,相对上隆。全新统(海相)厚度7—10米,较周围地区要小,上更新统最上部(陆相)厚度42—45米,较周围地区稍大,二者等厚线形态、走向都是 NE 向,与7.4级地震的余震区长轴方向(N45°E)一致。断裂较发育且数量多(6条),并多集中在震中西南4—6公里处,皆是高角度(80°)的正断层。较老的断裂在22000年前生成与活动,继承性多期活动的(NW 向,一条)、新生的(NE 向,一条)断裂在22000年之后,甚至在全新世时期还在活动、生成。断裂每次活动的垂直滑动量约3米。7.4级地震的发生主要与 NE 方向的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笔者根据野外考察和测龄数据等发现,茅山及其邻区玄武岩有两次喷发旋回,形成早第三纪玄武岩和晚第三纪玄武岩.前者分布在茅东断裂带及其以东地区;后者分布在南京—溧阳断裂带上.两带交汇于竹箦王市和上沛老虎山,这两点恰好位于含幔源(橄榄岩)包体的橄榄玄武岩的所在地.它的存在不仅受特殊深部构造条件控制,而且后期构造变形明显.表明茅东断裂带与南京—溧阳断裂带已垂直延伸到上地幔,并且新三纪以后仍有活动.最后笔者从溧阳两次地震机制节面要素,震源体和余震分布与玄武岩分布图象关系等,推测含幔源橄榄岩包体的玄武岩可能是溧阳地震孕育和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吴宝俊  樊根彦 《灾害学》1995,10(3):11-14
在本文中,我们引入了“中尺度系统串”的概念,并通过7个例证讨论了它与洪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震震源机制解等资料,分析了渤海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本区应力场总体方向较华北地区稍向右偏转,力的作用方式以近水平和水平为主,主压应力显示一定斜向作用和局部垂向作用;以横贯渤海的两亚板块(黑龙江与华北)分界带—北西向构造带为界,南北两区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地震破裂方式也存在相应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两区的动力源方向不一致有关。主压应力轴方向在其总体稳定的背景上呈现时间尺度不同的波动变化,进一步研究这种波动的成因及规律,对地震预报及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均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90年2月10日江苏常熟—太仑—带发生了(Ms)5.1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不大,烈度不高,然而却对江南民居造成普遍的损坏。本文就这一主题,分析了江南民居震灾加重的原因,并呼吁要重视江南民居抗震性能的研究;建议从行政渠道对江南民居的新建工程进行技术上的干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新编 M_3>4(3/4)级历史地震目录及1970年以来 M_L>4.0级地震目录,对渤海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图象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等值线显示该区地震主要受北西向天津—蓬莱断裂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控制,而北西带的活动性更强烈;1970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在空间上沿活动构造带定向迁移与丛集,而以活动构造为基础划定的统计单元内4级以上地震随时间呈线性、指数或幂函数增长三种类型;海城和唐山大震发生于4级以上地震局部集中且呈指数增长过程中。结合地质构造及岩石破裂实验,讨论了上述地震现象的构造物理涵义及地震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有历史记载以来渤海地震区的地震资料,通过华北、华南及东北等地震区的比较,讨论了渤海震区强震的频发性特点。同时根据渤海震区的地温场、重力场、电磁场等地球物理场及其有关反演解释资料以及地质构造、现代构造应力场等,分析了渤海震区的震源环境条件,通过与华北等震区对比阐述了渤海地震区震源环境特征。讨论了该震源环境条件对渤海震区地震频发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西岸海平面上升威胁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因受全球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的双重影响,在21世纪末渤海湾西岸海平面将相对上升90~260厘米,广大地区(包括天津市区)将处于大潮平均高潮位之下,自然岸线位置将后撤至津浦线附近.我们提出筑堤防潮引黄放淤提高建筑高程三位一体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