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石油化下行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点,这样的行业特点就给动火作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加强动火作业的管理和监督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多年的石化装置检修改造上作中,总结卅动火作业安全管理的“二三四五七十”,在此与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2.
化工企业生产和检修过程中动火作业是经常遇到的作业方式 ,由于化工企业动火作业的特殊性 ,对动火作业前、动火作业中安全方面的要求很高。在有毒、易燃、易爆场所动火 ,动火分析是动火作业前的安全关。笔者认为做好动火分析 ,发挥动火分析的把关作用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1 )各级人员对动火作业的形式、地点、时间、设备、工艺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相应做好动火前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化工生产中许多设备管道是相通的 ,气体又可以互相串通 ,不能认为取样分析某一处合格 ,整个设备、管道、容器都是合格的。特别是有些容器如热交换器 …  相似文献   

3.
1明火管理 1.1生产性动火管理 加油站内除特殊情况下需要维修外,一般情况应控制动火作业.加油站内动火作业必须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内容包括动火作业的原因、地点、时间及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做好厂区管廊动火作业安全管理 ,系统归纳了厂区管廊动火作业票证的办理 ,管道隔离、清洗、置换、分析 ,动火点周围及下面易燃易爆物的隔离 ,动火前安全检查及其它有关要求。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油库设备焊割动火作业中油蒸气的清除、隔离方法及其组织实施要点,有利于油库整修改造过程中焊割动火作业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质量检验中心实验室是一个综合性化工实验室,分析业务既有油品分析,又有化工分析。实验室作业既有室内分析,又有室外采样作业、装置动火气体分析作业。作业时间实行倒班制,既有白天作业,又有夜间作业。由于实验室专业跨度大,作业对象繁多,作业面广,还存在夜间作业,作业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较高,因此,有必要对作业过程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并探讨安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拆离作业 把禁火区内需要动火的,能拆卸拿离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从主体上拆下来,拿到安全的地方去动火,动火作业完后再装回原处.这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动火方法,但应注意,拆离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内如积有易燃易爆物料、污垢或残渣的,仍应按要求清洗.  相似文献   

8.
书讯     
正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监管局、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石油石化现场作业安全培训系列教材——动火作业安全》和《石油石化现场作业安全培训系列教材——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近日已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图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对动火作业和受限空间作业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安全知识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在石油工业生产中 ,经常遇到需要动火的作业。在工业动火过程中 ,需要遵循的程序及办理填写《工业动火申请报告》的方法是安全、生产、施工等部门及单位都应当十分清楚和熟悉的。但是 ,在现实工作中 ,由于以往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规范和解释 ,造成个别部门和单位对工业动火的程序及填写《工业动火申请报告》的内容不够了解 ,特别是有些油田外施工队伍不懂动火安全基本知识和动火程序 ,经常出现违章动火的现象 ,严重威胁着生产场所的安全生产。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根据石油行业和企业标准要求 ,结合我厂多年动火工作实践 ,规范了工业动火的程…  相似文献   

10.
带压不置换动火安全可行性探讨航天工业总公司周影,李雪雯带任不置换动火是指含有可燃气体的设备、管道,在一定条件下未经置换直接动火补焊作业的技术。由于它动火条件不稳定,这项技术目前被国家有关安全规程所禁止,如GB9448-88《焊接与切割安全》4.1.8...  相似文献   

11.
炼化企业气相连通罐组存在群罐重大火灾风险,需要采取系统评估、层层设防的思路进行防控。采用HALOPA技术,结合中国石化风险矩阵标准,建立基于风险的气相连通罐组重大燃爆风险控制准则、不同罐容的事故后果等级划分标准、各类保护措施的风险消减因子和燃爆事件可能性评估方法以及相关重要设计要求。案例分析表明,VOCs气相连通罐组群罐燃爆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可对群罐火灾风险进行快速量化评估,可用于气相连通罐组的风险评估和工程安全设计。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风险的概率因素和后果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种火灾风险评价的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同类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风险之间的比较,为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风险管理提供了量化的依据,也为公共聚集场所的火灾风险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尝试。  相似文献   

13.
危险性评估与经济性分析在性能化消防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性能化消防设计中危险性评估与经济性分析的关系,以仓库火灾为例,介绍了危险性评估的思路、程序。  相似文献   

14.
环境风险评价是化工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目的在于为LNG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提供一种思路,为类似工程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文中通过环境风险导则中要求的风险识别、源项分析、风险值计算、风险防范措施等方法,确定LNG项目罐区为重大危险源,主要风险事故类型为LNG储罐泄漏及火灾、爆炸事故,最后要求项目建设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减缓措施,制定突发性事故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5.
火灾爆炸指数法在页岩油储罐区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针对辽宁抚顺某页岩炼油厂的页岩油储罐区基本情况,运用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定量地对该页岩油储罐区潜在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其安全措施补偿前后的火灾爆炸指数、危险等级、暴露半径、暴露面积、体积及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停产损失等数据,量化了火灾爆炸造成的危害,为炼油厂事故风险预防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随着环境中能够检出的有毒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多,基于制定环境标准来控制有毒污染物的传统方法正在受到挑战,而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已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加强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认识区域具有潜在风险的有毒污染物环境暴露与环境效应的关系,探讨风险评价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已显得尤为紧迫.综述和讨论了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存在的科学问题,并对深入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某钢厂转炉煤气储存系统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对其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进行补偿,系统固有危险程度由"很大"变为"较轻",同时对煤气柜爆炸进行了事故模拟分析,从而为预防和控制煤气事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与健康风险评价的管理有关的基本概念;阐明了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管理的意义;概述了管理中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定健康风险评价准则。评判化学物质毒性的标准,以及进行不同部门间的协调等主要环节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简介了我国环保系统健康风险评价管理的基础工作现状。   相似文献   

19.
苯酐工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苯酐工程的环境风险评价为范例,探索通过工程风险特征分析,参照GB13548-92安全评价通则进行工程的安全评价,以确实工程的火灾,爆炸毒性危险等级。同时,通过车内外风险事故分析确定了风险事故的隐患源及事故污染源,并按世界银行的Pasquill模式进行了风险事故的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e author uses his own data gleaned from over 10 years of commercial forestry insurance across the world to propose that despite a low intrinsic fire risk across most of Southeast Asia, especially Indonesia, commercial fire losses are unacceptably high, and could be reduced substantially within the current financial legal and political framework within which forestry companies operate. Opening with a statement about the dearth of forest fire loss data in the commercial sector,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consequent inability of general insurers to estimate the rate of fire loss leads to very low insurance participation in forestry within Indonesia. A summary is then provided of the finan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insurance participation in commercial forestry were this situation to be changed. A short discussion on risk perceptions is introduced to make the point that without reliable commercial forest fire loss data, risk perceptions of fire exposure in Southeast Asia by the financial sector, including insurers, is a barrier to risk transfer and investment. While real fire risk and perceived fire risk for Indonesia seem at present to be in agreement, the paper challenges that this should the case. Comparisons are mad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with the knowledge that, in commercial terms, plantations in the low latitudes behave similarly everywhere in terms of fire causes, fire propagation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ation or managed mixed forest fires. A review of the fire sizes within commercial forests is a good indicator of the efficiency of fir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profiles from a high fire risk territory and Indonesia are compared. Using commercial and unidentified data the author then demonstrates that commercial growers in Indonesia have a high annual rate of forest fire loss and may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catastrophe fire exposure. This ‘cat’ exposure is far greater than for equivalent plantations in clearly higher fire risk environments. These conclusions are and should be discussed with forestry companies to change attitude and investment levels. Practical points for improved plantation fire management are made along with comments about the resources required. A parallel discussion then reviews fir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by the insurers to prevent their own ‘forest fire’ losses if they are to get further involved with the provision of Indonesian commercial forest risk transfer. The explanation of how insurers price risk within a portfolio helps identify the specific data needed for a proper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to b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