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现阶段烟气汞的排放情况,介绍当前燃煤电站的几种烟气脱汞技术。主要是先将零价汞氧化为二价汞,再进行脱除。其中利用现有烟气控制设备,活性炭吸附及添加改性物质,有比较好的脱汞效率,电催化、光催化以及等离子体脱汞等新技术处于研发阶段,而烟气中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汞控制技术概况及现有烟气处理设备脱汞效果的基础上,探讨了电袋复合除尘脱汞协同技术,并分析了烟气脱汞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前汞污染日益严峻的趋势,分析了燃煤锅炉烟气其它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控制设施及其运行情况,结合所燃用的煤质情况,介绍了燃煤锅炉烟气汞减排各种经济实用的方法,以及选择汞排放控制措施的“抉择树”。根据燃煤锅炉烟气实际情况,确定可采用的汞减排控制技术,必要时采取活性炭喷射脱汞技术(ACI),最大限度地提高协同除汞效果。同时提出了应注重燃煤残留物中汞的二次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4.
汞的不当使用和不当排放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并危及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汞污染排放的问题也不容乐观。环保部针对焚烧烟气汞在线监测设备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要求草案,为污染源汞在线监测设备提供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各类在线监测技术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目前焚烧烟气中汞的监测方法,并进行了讨论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氧化改性活性炭吸附脱除游离态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是一种主要化石能源,燃煤烟气中汞排放引起的污染现已达到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程度,主要原因是其中的游离态汞(Hg^0)由于低熔点、高平衡蒸气压以及低水溶性而难以由传统的烟气净化装置中去除。燃煤烟气中汞的治理势在必行。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含汞废气治理技术的基础上,对活性炭分别进行了浓HNO3和H2O2氧化改性,研究其对游离态汞的吸附效率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活性炭对汞的吸附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对国内煤种Hg含量分析及燃煤电厂控制现状进行了阐述,对燃煤电厂烟气中Hg的采样及测定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研制出ZR-3701型烟气总汞采样器和RA-915M型汞分析仪进行燃煤烟气中Hg的采样及测定,并与同类测试仪器进行对比,为燃煤电厂烟气中Hg测定标准的研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对燃煤火电机组汞排放特性,开展了汞测试技术研究,完成了3台典型超低排放机组汞排放特性现场测试,揭示了烟气汞排放特性及现有污染物控制装置对汞的协同脱除效果,对后续燃煤电厂汞污染物治理技术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烟气汞污染已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科研机构当前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介绍了汞的主要形态及其特点,并且从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3个阶段提出了汞污染防治的措施。根据目前的汞防治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烟气汞监测技术是实现燃煤电厂汞污染控制的有力保障。为探讨不同采样条件对监测结果的影响,以重庆某燃煤电厂为例,研究了方法适用范围、采样装置气密性及抗负压等问题,分析了采样管材质、还原性气体等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燃煤电厂出口烟气汞监测,HJ 543-2009法检出限偏高,采样时应适当延长采样时间以降低检出限;选择加热的teflon材质采样管,监测结果最准确;增加串联吸收瓶数量,可降低高浓度还原物质对汞吸收的干扰;采样时应保证采样管路气密性良好及采样流量平稳。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大气环保的严峻形势出发,论述并分析了燃煤电厂现有常规除尘、脱硫、脱硝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的潜力,讨论了燃煤烟气污染控制设备对烟气汞、三氧化硫和细颗粒物的协同脱除技术,提出了燃煤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是应对未来我国环保形势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燃煤电厂汞排放控制技术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燃煤电厂汞排放的危害及汞迁移转化的规律;对国内外燃煤电厂的汞排放浓度情况进行了比较;指出汞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燃烧前燃料脱汞、燃烧中脱汞和燃烧后烟气脱汞等方面;以美国运用较多的燃煤电厂炉前溴盐添加剂脱汞技术为案例进行分析,在煤里加入4ppm的溴,由于溴化添加剂产生的汞脱除率约64%,总汞控制率达80%,汞排放浓度约为2.6μg/m3;如果加入12ppm的溴,由于溴盐添加剂产生的汞脱除率约76%,总汞控制率可达88%,汞排放浓度约为1.56μg/m3。因此,溴盐添加剂脱汞技术对我国目前装备了SCR和湿法脱硫装置的燃煤电厂脱汞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Lumex RA915+M测汞仪对北京黄村镇3个自然村56户家庭进行了入户检测、采样。结果表明56户人家烟气中汞浓度均值为723 ng/m3。空气汞测定表明生活燃煤汞排放导致三个自然村的空气汞浓度提高到7~13 ng/m3,显著高于未受燃煤影响的附近念坛水库周边空气汞浓度(1.7 ng/m3)。调查发现,较高价格蜂窝煤中汞含量较低(均值163 ng/g),廉价蜂窝煤中汞含量较高(均值552 ng/g)。总之,生活燃煤确实存在汞排放,廉价劣质的蜂窝煤流向民用市场更可能导致生活燃煤汞排放加剧。  相似文献   

13.
马超 《四川环境》2021,40(2):8-13
以高锰酸钾溶液作为烟气中汞元素的氧化吸收液,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氧化吸收液浓度、反应时间、初始汞浓度、反应温度、pH值对KMnO4对HHg0吸收效率的影响,阐明方法适应性,并将现行采样方法进一步优化.结果 表明,15min后,氧化吸收基本平衡,KMnO4浓度为5mmol/L,反应温度为60℃时KMnO4氧化吸收最佳.强...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LJD新型节水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除尘脱汞一体化工艺的机理,介绍了该技术的创新点及技术优势,指出该LJD新工艺,可实现95%以上的脱硫率,污染物排放可满足最新的环保排放要求,有助于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加快解决。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安大略法(OHM法)和Method 29法(M29法)测试武汉市4家企业燃煤工业锅炉烟气重金属排放浓度,分析烟气中汞(Hg)、镉(Cd)、铬(Cr)、铅(Pb)、砷(As)的排放特征以及整个过程中重金属的物质流向。结果表明:烟气中重金属Hg、Cd、Pb、As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平均浓度分别为0.35μg/m~3、0.15μg/m~3、3.89μg/m~3和6.07μg/m~3,气态占比分别为100%、96.4%、66.2%和75.7%;烟气中Cr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平均浓度为30.05μg/m~3,颗粒态Cr平均占比为97.2%。飞灰富集Hg、Cr、Pb、As的能力大于炉渣。不同重金属在燃烧过程中的流向存在差异,Hg主要流向飞灰和脱硫副产物,Cr、Pb、As主要流向飞灰和炉渣。  相似文献   

16.
前沿动态     
《绿色视野》2011,(3):4-5
国际动态欧盟严格控制汞污染欧盟已经制定《欧洲汞共同战略》来全面控制汞污染,包括减少向大气排放汞,减少汞的使用和需求,淘汰用汞工艺,汞产品的管理、替代和回收处理等;针对汞的产品和用途颁布了14项法令。从2011年3月15日起,欧盟将全面禁止金属汞、汞  相似文献   

17.
正为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及时总结推广新技术,2014年3月2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前往华能榆社电厂,调研300MW机组干法脱硫技术应用情况。华能榆社电厂2×300MW机组配套烟气循环流化床干法脱硫除尘装置,分别于2004年10月、11月,与锅炉同步通过168小时运行,目前已稳定运行9年多的时间。该干法脱硫技术对重金属汞、砷、铅等具有较高的协同  相似文献   

18.
单长青  刘汝海 《四川环境》2007,26(3):8-10,14
模拟研究了夏冬两季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中的汞向大气的释放,结果表明光照下沉积物样品中的汞快速向大气释放。光照8 h后,夏冬两季总汞的释放率分别为52%和27%;光照下,沉积物样品中的水溶态汞逐渐增加,酸溶态汞、有机质结合态汞和惰性汞逐渐减少,其中,有机质结合态汞释放率最大,酸溶态汞次之,惰性汞最小;一天之中,光照下沉积物样品总汞的释放通量先升高,再降低,夏季通量在12∶00~13∶00达到最大值1793μg/(m2.h),冬季通量在12∶00~13∶00达到最大值943μg/(m2.h),不同形态汞的日平均释放通量为有机质结合态汞>盐酸溶态汞>惰性汞。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因天然气汞中毒、汞腐蚀、汞污染等事故频发的现象,在阐述天然气中汞的形成、特性、分布及危害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汞的控制指标,提出了固定床吸附脱汞、天然气冷却脱汞、使用防汞腐蚀涂层、定期检测和及时清除等治理措施,对气田企业含汞天然气污染防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汞的光还原是影响水生系统汞迁移转化的重要过程.光还原产生的溶解性气态汞会通过水气界面向大气挥发.该过程可以减轻水体汞负荷,降低汞被甲基化的风险,对全球汞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水生系统中汞的光还原过程十分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是汞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目前科学家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研究,但许多结论与建议还存在争议,对其还原机制也还不清楚.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水体汞光还原过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水生系统中影响汞光还原过程的主要因素;评述了水汞光还原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体汞光还原的研究焦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