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土壤和植物体中的结合农药残留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农药残留在环境中的意义,人们必须对两种类型的农药残留加以区别,即:用溶剂可萃取的残留和用溶剂不可萃取的残留。在土壤和植物体中,用常规的农药残留分析方法不能萃取的农药残留物(包括农药的母体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定义为结合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2.
土壤中单甲脒挥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初步研究了农药单甲脒从本身纯物质及土壤表面的挥发行为.实验表明,挥发通量的对数与温度的倒数呈线性关系;单甲脒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中挥发较其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挥发要快;在一定范围内,土壤中单甲脒的挥发通量随着土壤中农药的浓度增加、温度的上升和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水分的增加最初促进单甲脒挥发,继续增加则可能使挥发减慢.  相似文献   

3.
农药分配系数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入农田的农药通过各种分配过程分布在空气、土壤、水和生物体中,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农药在环境中的分配过程主要表现有:农药在土壤和水体中的吸附与解吸;从土壤和水体向空气中的挥发;从环境介质向生物体的富集。这些过程都与农药在正辛醇/水相中的分配系数有着一定的关系。近年来,分配系数已成为评价有机农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参数,而且还被用于结构活性的预测研究。我们以甲基对硫磷、敌草隆、伏草隆、呋喃丹、非草隆、绿麦隆6种农药为对象,参考经济联合与发展组织(OECD)制订的化学品试验指南及其它资料,研究了农药在正辛醇/水相中的分配系  相似文献   

4.
谭伟  郑芊  邴海健  李军  林田 《地球与环境》2020,48(1):129-136
对西南地区森林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分布和剖面进行了区域尺度分析。相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西南地区森林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水平较高,多氯联苯则相对较低。这与我国此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历史使用情况吻合。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在腐殖质层的含量一般高于表层土壤中,说明淋溶作用导致污染物向下移动。DDTs和HCHs是土壤样品中有机氯农药的主要成分,说明我国历史上长期施用农药对森林土壤农药的组成有显著影响。环境参数(包括TOC、降雨量和海拔高度)对大多数有机氯农药的区域空间分布的作用并不显著,周边污染源是控制有机氯农药在腐殖质层土壤中分布的关键因素;尤其是DDTs,比值分析结果显示仍有新鲜的工业滴滴涕输入。多氯联苯在腐殖质层中的含量明显要高于其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多氯联苯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和土层中的垂直分布主要受土壤TOC含量的控制。以大气干湿沉降来源贡献为主的多氯联苯与土壤中的有机质有效结合会降低它们的再挥发过程,表明西南地区山地森林对多氯联苯具有一定森林过滤效应。  相似文献   

5.
由于滴滴涕、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在环境中的高残留性,曾经倾向用林丹来代替。现在我国已经禁用滴滴涕和六六六。因此,研究在我国自然条件下林丹在环境中的残留、消解及其影响因素就具有相当的意义。林丹进入土壤后,其消失的主要途径是挥发扩散和降解,而土壤温度和土壤容重既影响林丹在土壤中的扩散,也影响降解林丹的土壤微  相似文献   

6.
大田施用的农药能直接或间接为农作物所吸收并转移到食用部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物排除的研究,国外已有报道。几年来我们采用同位素示踪法探讨农药残留物在农产品中分布特点及其排除方法,现将试验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测量农作物,动物组织,土壤和水中农药残留物的痕量分析方法需要具有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由于工业和政府部门实验室一直需要大量掌握有关现有产品和新产品的残留物数据,特别是那些适用于多种农作物的农药,会有很多分析样品,所以发展效率更高,更经济有效方法的兴趣将日趋浓厚。而且,农药代谢作用的详细研究使得大多数广泛使用的农药(尽管不是全部)的主要代谢产物得到了确认。这又导致了残留代谢产物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检测颗粒物上农药残留量的新方法.新方法可用于了解施用农药后其在大气中的分配和分布. 农药残余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大气,包括直接播散、从土壤中挥发和受污染土壤的风化侵蚀.一旦进入大气,它们可以长距离输送,特别是在有大雾的地区. Jellrey R Whiteaker和Kimberly A Prather使用一种实时技术,即气溶胶漂浮时质谱(ATOFMS)分析了实验室产生的单个颗粒,从常用农药的标准溶液和表层有农药的土壤制备.含农药颗粒的MS光谱可用作鉴定大气颗粒中农药的标记物.此外,该项分析还可提供颗粒物和农药在一…  相似文献   

9.
土壤-水环境系统有机氯农药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探索有机氯农药在扩散迁移、水-土界面作用等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的组成变化规律,对经济作物基地有机氯农药研究发现:土壤和水介质中17种有机氯农药均有检出,主要污染物为HCHs、DDTs和硫丹硫酸盐。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3.47~544.22ng/g)远高于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含量(2.55~4.06ng/L),水体中有机氯农药有随深度而降低的趋势。通过等值线图描述HCHs和DDTs在土壤表层(0~5cm)和土壤下层(5~20cm)中的空间分布,反映了人类使用农药的历史。统计分析显示有机氯农药组分间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R为0.63~0.84(P<0.01,N=23)),这与农药来源相对稳定(即主要是早期使用残留)有关。  相似文献   

10.
4种农药(百菌清,甲霜灵,毒死蜱和敌百虫)施用于草坪后,挥发和渗漏损失分别不足3%和1%,其主要损失途径在草坪的草皮,草根层(0-2cm),而且呈指数模型衰减,衰减最快的是敌百虫,最慢的是毒死蜱,但在土壤中(2-10cm土层及以下层),这些杀虫剂的衰减明显较慢,2种模型模拟这4种农药施用草坪后的损失过程表明:CHAIN2D的效果较PRZM的好,尤其是模拟挥发和渗漏损失过程,CHAIN2D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而PRZM模拟的结果,参漏损失比观测的明显过多,挥发损失则明显过少;2种模型模拟这4种农药在土壤中的衰减过程,效果较不满意,特别是模拟的初期结果与实测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通量箱(30.0 cm×17.5 cm×29.0 cm)研究砂土与黑土中苯挥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通量变化特征.通过模拟不同空气流速、不同温度,并设定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初始浓度等条件,实时监测通量箱中各层土壤气相中和土壤上方空气中苯的浓度,来分析不同条件下苯的挥发特征.结果表明,砂土和黑土中苯的挥发通量分别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充气空隙率相近情况下,苯在砂土中的挥发通量明显高于黑土.空气流速在300~900 mL·min-1范围内,砂土中苯挥发通量随空气流速升高而加大;在20~40℃范围内对黑土的试验结果表明,苯挥发强度受温度影响显著.苯挥发通量与土壤中苯浓度呈线性相关,其可根据土壤中苯初始浓度和水溶出浓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在坦桑尼亚Vikuge农场的一个倒塌的农药储存库周围,土壤中、井水和地表水中DDT和六氯化笨的残留物含量很高.深达50cm的3个土壤层中均发现了DDT(滴滴涕)和六氯化笨的残留物.表土层样品中DDT和六氯化笨的含量分别占它们在土壤中总含量的28%和6%.水样中有机氯农药的浓度达30μg/L.其它农药化合物,如爱耳德林、谷硫磷、carbosulfan、γ-氯丹、氯丙嗪、七氯、heptachlor、metamitron、metazachlor、二甲戊灵和涕必灵也被发现.虽然肉眼可见的农药残留物被移走,但遗留的土壤本身就是有害的物质,具有对周围环境和居民造成危害的风险.这些结果表明有必要对农药废弃存储点的环境状况进行跟踪,而且,肉眼可见的残留物的移除并不意味着环境问题已被解决.  相似文献   

13.
选取典型表层岩溶泉域内的土壤剖面和表层岩溶泉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GC-μECD)对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有机氯农药在岩溶区上覆土壤中的垂直迁移以及对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所有土壤剖面中,HCHs和DDTs均有检出.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77~18.3 ng·g-1(平均5.16 ng·g-1)和0.34~226 ng·g-1(平均16 ng·g-1).研究区土壤中的HCHs和DDTs峰值主要出现在土壤亚表层.在一年的观测期间,4个表层岩溶泉中均有HCHs和DDTs检出.泉水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09~60.1 ng·L-1(平均12 ng·L-1)和N.D~79.8 ng·L-1(平均9.16 ng·L-1).后沟泉、柏树湾泉、兰花沟泉的HCHs和DDTs含量以及水房泉中的HCHs含量均呈现出雨季高于旱季的特点.泉水中的HCHs、DDTs含量与泉域内土壤中的HCHs、DDTs含量并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TOC、土壤含水量、黏粒含量、p H均对后沟泉域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垂直迁移产生抑制作用,致使后沟泉域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虽然在4个泉域中最高,但泉水中的含量却最低.而在水房泉泉域,这4个因素对有机氯农药的垂直迁移均没有抑制作用,因此水房泉泉域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虽然最低,但泉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却较高.  相似文献   

14.
砷污染土壤生物挥发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生物的作用可以使土壤中砷转化为气态砷化物而挥发到大气中.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对砷污染土壤生物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砷的含量越高,其生物挥发的速率越大,施加生物有机肥能促进砷的生物挥发,同时,砷的生物挥发速率也受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过高或过低的含水量都不利于土壤中砷生物挥发的进行.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城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0,他引:19  
2007年3月采用网格布点法采集55个上海市城区表层土壤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上海城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水平、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试区土壤中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和六氯苯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在95%~100%之间,残留含量范围分别为nd~38.58μg.kg-1、1.81~79.61μg.kg-1和0.16~40.25μg.kg-1.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机氯农药总残留范围在3.12~91.07μg.kg-1,平均值为22.33μg.kg-1.OCPs主要残留物为p,p′-DDE,占残留总量的60%以上.有机氯农药残留相对较高的采样点分布在公园及绿化带.有机氯农药组成特征表明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较,试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较低;与国外比较,试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明显低于德国、阿根廷和波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水平。  相似文献   

16.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是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的一大根源。本文介绍了农药在土壤中降解转化的主要途径及机理,包括微生物降解、水解和光解,分析了土壤中不同环境因素(有机质、湿度、温度、pH值、根系分泌物和粒径等)对农药降解和转化过程的影响,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治理和修复土壤的农药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垄作覆膜条件下田间氨挥发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密闭法研究了垄沟覆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氨挥发动态过程及相关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生育期内垄沟覆膜处理氨挥发累积量(以N计)为(1.66±0.3)~(3.28±0.51)kg.hm-2,常规栽培为(4.68±0.35)kg.hm-2,垄作栽培比常规栽培减少了29.8%~63.8%,氮肥损失率从常规栽培的1.9%下降到了0.3%~0.8%.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氨挥发速率先升后降,冬前高、冬后低.常规栽培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越冬前,其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82%;而垄作栽培的越冬前挥发量只占挥发总量的49%~61%.越冬前常规栽培土壤氨挥发速率受土壤铵态氮浓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而垄作条件下土壤氨挥发主要受土壤铵态氮浓度影响,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通过土壤铵态氮间接影响氨挥发.返青后2种栽培模式下的氨挥发主要受土壤铵态氮浓度的影响.常规栽培和垄沟覆膜高施氮量条件下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动态过程符合对数函数;而不施肥和垄沟覆膜低施氮量条件下的动态过程可以用线性函数表示.垄沟覆膜栽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氨挥发机制和过程,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和氮肥损失.  相似文献   

18.
利用混合溶剂超声波提取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通过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μ-%CD)实现对土壤中残留的20种有机氯农药进行分离和测定。研究了使用气相色谱-毛细管柱测定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分离条件、萃取方法、净化方法以及用替代物回收率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净化效果好、色谱峰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准确度高,适用于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代森类[Ethylenebis(dithiocarbamate)]农药本身毒性低,如代森锌的大鼠口服半致死量LD_(50)为5200mg/kg,因此多被用于水果、蔬菜以及中药植物的病害防护上,然而,六十年代末期,人们发现这类农药的主要降解产物乙撑硫脲(Ethylenethiourea)对大鼠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应,人们还发现,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用植物中所含的代森类农药残留物,会因受热而转化成毒性高  相似文献   

20.
利用SPMD技术监测珠江三角洲大气有机氯农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半渗透膜装置(SPMD)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有机氯农药(OCPs)进行了分季度为期1年的监测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大气OCPs主要为DDTs,HCHs,氯丹和甲氧基氯,DDTs的含量约占总量的62%~88%。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有机氯农药时空分布差异明显,OCPs含量夏季高于冬季;各地区大气有机氯农药的年均含量为3 8~27 5ng d,香港和珠海较低(平均为5 0ng d),广州(GZ01)最高,年均值达27 5ng d。大气中m(DDT) m(DDD+DDE)均大于1,表明近期该地区大气中仍有新的DDT输入,对α-HCH和α-氯丹的手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它们的旋光异构体比值(年均值)(ER(+-))分别为0 75和0 69。夏季大气与土壤中α-HCH的ER(+-)相当,而冬季大气ER(+-)要低于土壤,表明夏季大气α-HCH基本来自于土壤中α-HCH的挥发,而冬季大气α-HCH可能来自土壤挥发与外来源迁移的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