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9 毫秒
1.
一、导入:同学们,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写过一首诗《从军行》:“青海长六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所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后来却神秘地在历史上消失了,今天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走进楼兰,走进自然。二、楼兰简介:1.谁来介绍楼兰的地理位置?答:楼兰古城位于今天新疆境内,罗布泊以西,孔雀河南岸。整个遗址散布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中。过去,楼兰城曾经四面环水,仿佛置于粼粼波光之中。2.谁来简单介绍楼兰的历史?答: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与敦…  相似文献   

2.
2006元旦,正是罗布泊寒流肆虐的时候,我们一行十人由广州出发走进了荒芜的大漠,在令人生畏的季节探访楼兰,领略了罗布泊荒漠的另一种威严和凛冽。 在罗布泊探险史上,探险家们都会小心地回避寒冷季节,我们则是刻意选择了这个时候,因为,除了1998年2月我跟女子探险队在严寒中徒步走进楼兰,此后我没再听说过罗布泊的冬季有故事发生。  相似文献   

3.
柯理平 《环境》2003,(1):50-50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和谐作为美的观念,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古希腊,都早已存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就富含强烈的环境保护与审美意识。古代“天地人”三材思想近于现代所讲的人与自然关系。儒家认为人与天地构成世界整体;道家以“自然”之道来贯穿天地人,将世界视为一体。既然天、地、人、万物同出一源,那就必然会互相联系,彼此感应,人和自然就应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古代“天人合一”的思  相似文献   

4.
杨雪杰 《环境保护》2012,(14):13-15
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江河湖泊污染严重,水质下降,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这便是历史上的罗布泊。现在,这个历史上最大面积曾达到五千多平方千米的湖泊有着另外一个称号——"死亡之海",从浩瀚的大湖到广袤的干盐滩,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变,沙漠吞噬了罗布泊,并最终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这里便寸草不生。罗布泊的消失让我们痛惜,然而当前,还有多少湖泊正在步罗布泊的后尘?面对逐渐缩小的湖泊范围、日渐污染的湖泊水质,除了加强保护,我们别无他路。  相似文献   

5.
罗布泊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园 《环境导报》2001,(5):45-46
罗布泊不仅曾水波浩荡上千平方公里,而且孕育了上千年的楼兰文明。如今的罗布泊已是一片广无人烟的荒漠,曾经璀璨的文明,只是留下许多神秘的遗迹等待后人去解读。罗布泊4000年前的土著人──世界上分布最靠东方的印欧人种的行踪、在史书中来去无痕的楼兰,一切都还掩藏在寂寞无声的古迹中。 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域重镇楼兰,为什么在公元三世纪以后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个至今未解的谜。有人认为是战争所致,有人认为是瘟疫所致,但大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是人类活动、气候恶化所致,特别是河流改道,来水日渐减少,环境恶化以致造成…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茶座”栏目从本期开始,将连续三期,刊登文章述评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天文学。在中国科学史乃至更宽泛的中国历史学科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惑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一样产生近代科学?天文学作为中国古代颇具规模的四大学科(天、算、农、医)之一,而明末清初又是中西交通的关键时期,所以通过对这一段时间中国天文学的述评,我们期望可以大致说明当时中国科学发展的脉络和线索,也期望能从大尺度的范围内阐述一门学科的“创新”所要应对的“自主”、“外部冲击”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等方方面面。这三篇文章分别是:“明末的中国天文学”、“耶稣会士来了”以及“中国天文学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7.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在古代,有关重阳节的习俗很多,一般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比如,登高、佩戴茱萸、品赏菊花、饮菊花酒等习俗,古人的“原始目的”是避祸消灾,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习俗都有一定的保健效果,因而流传至今。农历九月初,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此时“登高”,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精神也得到了极大的享受,真所谓心旷神怡。所以在古代,不论是帝  相似文献   

8.
美丽的新疆,古代曾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新疆在50年代,面积大于5km~2的湖泊有52个,总面积达9700km~2。然而到70年代末,新疆湖泊面积急剧锐减了一半之多,总面积不足4000km~2,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罗布泊、玛纳斯湖、台特玛湖、艾丁湖等一颗颗明珠消失了;艾比湖、博斯腾湖、乌伦古湖等正在急剧萎缩,颗颗明珠正逐渐暗然失色。导致近几十年来新疆湖泊急剧萎缩和干涸的原因,主要有二点:第一、自然原因。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自然环境恶劣,加之自第四纪以来,喜马拉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8月24日,就在日本宣布核污水排海的第一天以及《奥本海默》即将登陆中国影院的时候,我们恰巧行到了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北州)海晏县的中国原子城,才清楚地知晓这块神秘土地对中国“两弹”研究的贡献,而在这之前我们只记得罗布泊升起的蘑菇云。这里——更具体的地名是金银滩草原——曾经是中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在海北州第一任州长夏茸尕布(一位活佛)的组织下,  相似文献   

10.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它位于拉萨河的北岸,海拔3680米。市区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11万,是西藏高原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拉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雄踞玛市日山上的布达拉宫。“布达拉”梵语意为“观世音居地”,原是古代印度南海岸一座山名。  相似文献   

11.
古代风水理论与当代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舜田 《环境》1999,(1):35-36
对风水理论的探索,剔除其神秘莫测的迷信糟粕,重新认识其科学内涵,不但有助于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而且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环境理论。美国城市规划权威林奇认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向”,要“研究推理,谋求发展”。天人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部风水学的思想理论是“天人合一”(亦即“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地、人是万物之根本,“天生万物,地养众生”,而在大自然中,确立了  相似文献   

12.
七孔子     
古代巴人盛行岩孔葬。位于湖北利川市建南镇西北2.5公里处的“七孔子”,经考古学家鉴定为古代巴人岩孔墓遗迹。“七孔子”均系人工凿成,高离地面20余米。分上四下三错落排列,行距、孔距约约1米。孔深2米左右,石孔凿工精细,  相似文献   

13.
神话与国兽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我国古代传说中为鳞甲类的奇异动物,它的形体综合了飞禽走兽及鱼类的生物特征,故有“腾龙”、“蛟龙”之称。由于原始时代的人类以狩猎为生,所以原始部落的标志——图腾,多以动物形象为主。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龙,是西北方各民族集团的象征。人首龙  相似文献   

14.
向明 《环境》1998,(11)
长期以来,“风水”两字被视为封建迷信的同义词而嗤之以鼻。其实,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与处理的一种学问,只是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只能根据当时的认识来看待环境,解析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气、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解析字宙与自然的观念,就成了风水术的主要理论依据。所谓“风者,取其山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代医家对养生学是颇有研究的,《文字》一书载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这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养生家们对养生的一个学术观点。所谓“养神”,指的是调养与保护自己的精神、意识、情志等,可以理解为心理方面的修养与锻炼,也包括个人的道德涵养、心理健康等内容。“养形”就是要调养和锻炼自  相似文献   

16.
广州,是一座美丽的山水城市。“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这是古代诗人陈恭尹对广州山川形胜的很好概括。她“背山面海,形势雄大”,具有“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和“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镇珠江”的优美环境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我们心底似乎一直有三大难题纠结着。一是“李约瑟之谜”,英国学者李约瑟1930年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二是“诺奖之痛”,渴望中国的科技、文化与世界形成良性对接的国人一直被诺奖情结困扰。  相似文献   

18.
自2001年以来温总理先后有六次对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和民勤县土地荒漠化问题作出过重要批示.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人代会上,又同与会的甘肃代表共商治理对策,并再次强调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罗布泊"已成为生态灾难的代名词,我们不能坐视这个代名词在民勤重演.本文分析了民勤荒漠化的成因,并提出从源头、上、下游三管齐下综合治理石羊河流域的思路以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华东地区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地层分区与板块构造关系的分析,依据华东地区前寒武纪地质事件主要特点及划分原则.在充分了解现代构造观和基本地质事实基础上,建议将华东地区“晋宁运动二幕”改为“休宁上升‘”;“栏杆运动”和“霍丘运动”改为“栏杆上升”和“霍丘上升”.因为它们不具备造山运动性质。通过对新太古代末蚌埠运动、古元古代末龙川运动、迪口运动,中元古代末凤阳运动、青白田纪内部神功运动的特点分析,认为区内经历了新太古代陆核的生成;占元占代褶皱变质和混合岩化;凤阳运动和神功运动造成了华北古板块、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古板块的拼合等演化阶段;并发生了四次造山运动和三次裂陷运动。  相似文献   

20.
风筝趣话     
风筝乃中国人所发明。据传,第一只风筝是距今2400多年前木匠鲁班受鹞鹰盘旋启发,“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的。古代没有纸,制风筝多用薄木片,称“木鸢”。汉代发明造纸术后,纸糊风筝始盛行,谓“纸鸢”。五代时李邺“在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才改曰“风筝”。风筝不但是游戏工具,且在军事、政治、科学史上立下汗马功劳。2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已曾用风筝“载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