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职业危害研究所主要针对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危害开展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等理论与应用性研究;起草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相关标准;设计研发职业危害信息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区域职业危害风险评估系统等软件;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与管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整体方案和危害人机工效学的设计、评估与咨询和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办公场所室内空气质量评估等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职业危害研究所主要针对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危害开展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等理论与应用性研究;起草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3.
陈明 《劳动保护》2022,(10):71-73
<正>页岩气压裂是储层增产改造的主要途径,压裂作业工艺工序繁多,涉及专业技术种类多,因此页岩气压裂工艺选择时,除了考虑环境和安全风险外,还应考虑职业危害影响。压裂作业过程中存在诸多职业危害因素,如密集设备噪声、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等危害因素,本文主要根据压裂作业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以保障作业人员压裂施工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大型水力发电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采取多年现场实测数据与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相对比的方式,以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下属2家大型水力发电站为例,采集运行期间的职业病危害检测数据,以及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职业病危害程度和职业病危害产生主要途径;提出水电行业职业病危害综合控制措施和建议。结果表明:水电站现场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为噪声及工频电场;采取优化劳动时间、穿戴适合的防护用品、在设计阶段合理布局设备等控制措施,能够降低现场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减少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5.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危害及其关键控制环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查阅、分析大量文献,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系统阐述了医务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并针对我国医务人员职业危害现状和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防治关键环节和措施。分析表明:我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害严重;医务人员的生命质量和平均寿命低于普通人群;医院职业卫生立法和技术标准滞后;防治措施不力,医务人员职业健康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同时指出对医务人员职业危害防治的关键措施:必须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制定法规标准、建设医院安全文化、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推广免疫接种和防护技术、科学设计工作流程、加强心理疏导等关键措施,有效防治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6.
经统计职业危害因素申报系统、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等相关数据,发现四川省职业危害涉及面广,接触危害因素人数众多,职业健康投入不足,职业病发病人数多并主要为尘肺病。省安全监管局在职业健康监管方面开展了多项切实有效的工作,然而在职业病防治中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强化职业健康防治意识,增强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良好法治环境;完善制度、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突出重点,深入开展职业危害治理等提高职业病危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厂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运用文献调研方法对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厂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污水处理厂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主要针对有毒有害气体和生物气溶胶2类危害因素;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矩阵法和剂量-反应模型等3种评估方法;噪声和人机工程等职业危害因素的健康风险评估、暴露特征污染物的识别、复合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估、职业与非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影响等研究工作还有待开展。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厂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运用文献调研方法对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厂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污水处理厂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主要针对有毒有害气体和生物气溶胶2类危害因素;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矩阵法和剂量-反应模型等3种评估方法;噪声和人机工程等职业危害因素的健康风险评估、暴露特征污染物的识别、复合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估、职业与非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影响等研究工作还有待开展。  相似文献   

9.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可有效解决目前我国职业危害监管监控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缓解我国严峻的职业危害形势。本文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的系统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职业危害监控信息系统和职业危害移动执法终端系统两个关键子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和阐述。明确了我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关键子系统的功能需求,讨论并分析了目前职业危害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优化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手段。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涉及监管决策与现场监管两个方面,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风险、作业场所所属行业的职业危害风险、作业场所所在区域的职业危害风险以及职业卫生的监管体制与运行机制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的资源分配与监管的实际效果。本文在概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量化评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四省市的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研结果表明,调研地区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主,小、微型企业职业病危害的形势较为严峻。不同行业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石化类、化工类、建材类、电力类和纺织类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率相对较高。建材类、纺织类和化工类是调研地区职业病危害防控的重点行业,结合职业病发病资料来看,建材类行业中职业病危害防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铁路隧道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特征,评估其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效果,采用现场调查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某铁路隧道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特征进行调查,采用职业病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进行控制效果评估。结果表明,该铁路隧道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劳动过程中危害和生产环境中危害;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电焊烟尘、矽尘、NO、NO2、CO、CO2、噪声、振动、高湿等;隧道内工务、电务、供电三大线路作业场所的线路维护人员接触的噪声均为轻中度危害,氮氧化物(NO、NO2)为轻度危害,接触的CO为中高度危害,线路维护人员矽尘作业岗位为轻中高度危害,易导致职业病损的发生。提出应重点监控该铁路隧道接触噪声、CO和矽尘的作业岗位,采取科学综合防控措施,改善作业环境质量,强化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13.
张颖琦 《安全》2019,40(8):52-55,60
为提高钢铁冶炼厂焦化作业时的职业健康呼吸防护水平、降低焦化作业中致癌性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本文分析了焦化生产中危害呼吸系统的主要职业因素,并以国内外职业健康呼吸防护相关标准和规章制度为评估依据,提出了正确选用、使用和维护呼吸防护用品的方法。相关成果可为相关行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以及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噪声对人们产生的危害日益加剧,尤其以相关行业的职工患有噪声职业病为主.详细阐述了噪声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并根据相关法律标准,结合现今噪声领域前沿研究人员提出的噪声控制方法,对预防和控制噪声职业病提出了一些科学、系统的安全措施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5.
噪声是纺织业的主要职业危害之一。纺织企业生产车间的噪声不仅会影响到纺织生产的效率、工人的工作能力及安全,还会对纺织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导致职业病。以南方某纺织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车间的噪声进行了调查测量,并采用职业病作业危害、职业接触风险评估二种评价方法,对该企业各生产工序的噪声职业危害进行风险评价,得出评价结论,从声源、声传播途径、个体防护及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降噪措施,以便更好地加强防治,预防减少噪声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6.
职业病危害及经济损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工业职业病危害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约占年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5%以上,加强对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以减少损失十分必要。为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完善立法,用经济手段强化对职业病的预防、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对经济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不但直接危害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其家庭幸福,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造成巨大影响。笔者在对世界职业安全与健康状况分析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迅速扭转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及改善现状的相关对策: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安全监管机制;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培育煤矿安全文化;落实煤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科技创新,安全投入等途径,不断提高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水平,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大幅度降低伤亡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企业职业危害问题严重,群发性职业危害事故时有发生,指出当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职业卫生监察工作中面临的法规建设、检测资质认可、三方协调机制几项重要工作,做好这些工作有利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PROBLEM: There is increasing interest in delivering degree programs without requiring students to attend traditional classroom-based class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room and distance courses that must be addressed to have effective distance programs. METHOD: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faculty and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were surveyed to determine the need for graduat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programs, delivered by mea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and the best means to deliver the progr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culty and working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RESULTS: Adequate time is the largest problem issue for potential students and the distance student's needs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developing program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Faculty must be sufficiently trained in pedagogy,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s so that they have the same comfort level with this method of instruction as they do for the more familiar classroom, and technical and instructional support personnel need to be readily available to work with the faculty and support course development. IMPACT ON INDUSTRY: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interest in a distance education-based program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industry will be positively impacted as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expand for working professionals.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assesses the integrated health, safety, environment (HSE) and ergonomics (HSEE) factors by fuzzy cognitive maps (FCM) approach.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integrating ergonomic and macro-ergonomic as well as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rrangements in an integrated modeling for assessment of their multi-faceted impact on workers' productivity, injury rate and satisfaction. This paper uses FCM to assess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HSEE factors on system performance indicators. The results of FCM are used to develop leading indicators useful for proactive management of productivity, injury rate, and job satisfaction. The result of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37 experts in control rooms and maintenance activities in a large gas refinery is used to show the applicability and usefulness of FCM approach. Moreover, FCM results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ausal structure of HSEE factors and system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t is concluded that macro-ergonomics factors such as instructions and education, familiarity with organization's rules, and proper communications most contribute to improve workers' safety, satisfaction, and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