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信息公开是大数据信息时代环境治理的新型工具,我国在立法和实践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准确把握其发展脉络、现实状况和驱动因素,是有效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发挥其治理效果的先决条件。基于2008—2017年120个城市的PITI指数,采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方法,分析了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正处于向中等水平过渡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呈现“沿海-内陆”梯度递减特征。②我国环境信息公开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显著的空间“俱乐部”分布格局,区域内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区域间辐射带动作用较弱。③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投入强度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良好的企业绩效和教育水平、较高的社会舆论和环保监督压力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促增效应;较差的空气质量和较高的工业污染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而提高外资引入和环保执法力度则表现出较弱的负向作用。沿海城市和智慧城市的促进作用相对较高,资源型城市则较低。④环境信息公开在时间、空间和时空维度上分别表现出叠加效应、同群效应和示范效应。因此,应逐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的体制机制,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提高公众互动参与和监督,强化环保指导帮扶和监管执法,构建环境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vere in China with industrial discharges and household sewages being the main sources of water pollution in the country. For example, in the case of Taihu Lake, more than half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in the lake comes from household sewage. While industrial pollution can be treated through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ontrolled by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laws, decreasing household sewage relies entirely on residents. Raising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erefore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protection.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public awareness can inform policy and decision makers; however, not many such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Changes in the awareness levels in response to a maj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ident ar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because of the people’s first-hand experience of the triggered consequences. The present paper establishes a system of indicators for the assessment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Combined with a fuzzy matter-element analysis method, a model is set-up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e model is then applied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the residents of Wuxi City after its major lake Taihu suffered a severe algae bloom in 2007. This study examines whether this serious environmental incident affected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to what degre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matter-element model is capable to resolve well the fuzziness of the ranking affili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ubjective perceptions, such as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ey show that this environmental incident ha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Wuxi resident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raising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有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系统研究相当缺乏。对地处上海市浦东快速城市化区域的8个村庄进行随机入户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当地农民的生活用水行为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被访农民普遍认为自来水价格过高。家庭收入水平是决定被访农民对水价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2)自来水价格主要对农户的洗衣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认为自来水价格高的农户更倾向于用井水洗衣。(3)影响农户自来水用水量的显著变量包括:农户家庭常住人口、自来水价格、洗衣水源和洗澡方式。(4)被访农民普遍具有节水意识,但大都局限于“节约使用自来水,减少自来水水费”这个层面。提高农民的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保护意识,正确引导其井水抽取和生活污水排放行为,促进农村污水收集和治理项目的普及和正常运行,以及完善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机制是现阶段当地保障农村生活用水安全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更好的开展南京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南京公众为研究对象,把公众环境意识分为环境保护认知、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政策满意度、环保表现满意度4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应用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交叉列联分析、相关分析,研究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个调查维度中,环境保护认知得分最高,环保表现满意度得分最低;(2)交叉列联分析初步筛选、明确影响环境意识的关键因素为受教育程度、年龄及婚姻状况;(3)相关分析进一步识别出3个变量对环境意识的影响强弱顺序如下:受教育程度>年龄>婚姻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以个人环境意识为基础,政府宏观引导,民间环保组织为平台,企事业单位为主力的环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民生态环境感知对促进农民自觉环境保护行为和农村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湖南省洞庭湖湿地水稻主产区6个乡镇的调查,将农户生态影响感知具体化为土壤、水源、身体健康和水稻4个方面的感知,借助定量分析建立了农户综合环境感知指数,研究农民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影响感知,并运用Tobit模型探讨了影响农户生态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已经意识到以石化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带来的不利影响,尽管他们的意识还只限于一些看得见的因素如土壤肥力、捕鱼量和健康问题,对于看不见的影响的感知还很薄弱。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采用的水平和持续时间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于不利影响的感知。提高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强化农业技术推广能提升农民生态环境感知,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对农户环境感知有复杂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生活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加快推动合作化治理,引导农村居民选择合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是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目标的有效手段。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探讨心理感知与环境干预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理感知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对环境的容忍程度越低、自身环保意识越强的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的可能性越大;(2)环境处罚制度对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合作治理有促进作用;(3)交互效应分析表明,环保政策宣传和环境处罚制度在农村居民自身环保意识对其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切实推动农村居民选择环保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进而实现“农村美”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理出发,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影响整体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特征,绿色引导效应凸显需经历一定时期;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地区异质性,整体呈下游、上游、中游地区梯度递减格局,且中游地区始终以成本约束效应为主;环境规制会导致污染型产业在长江经济带内城市间扩散转移,以中下游地区尤为突出,上游地区环境治理力度较弱而不足以影响企业迁移决策。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生产能力,应强化工业污染协同治理,提升环境政策精准性,加快绿色技术创新研发应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普遍规律的发展现象,我国多年来快速的城市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也积累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本研究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国内外研究出发,以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调整过的STIRPAT模型,分析这些城市2004—2013年工业SO_2排放强度、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和工业烟(粉)尘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产业结构调整会产生显著的环境效应,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对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虽然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向合理化趋势发展,但部分城市仍过分倚重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2)城市人口密度与空间规模扩张,使不同规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间出现了"污染转移"现象;(3)我国城市成为外资企业"污染避难所"的问题并不突出,外资企业对工业烟(粉)尘排放相关产业部门降低排放强度有显著的正环境效应;(4)在一定的城市规模区间内,城市规模对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显著影响;(5)285个城市中,大多数城市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的EKC曲线拐点可能已经到来且处于曲线下降阶段,污染反弹的可能性不大,但污染物排放强度拐点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环境质量改善的拐点也到来。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化发展滞后地区留足发展的生态资本,通过强化环保总体规划、明确生态红线和城市增长边界,合理布局城市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化程度引进绿色资本、实施差异化评估考核等方式推动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上海近年来以O3和PM2.5为代表的复合型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合理评估大气环境对居民产生的影响对于环境政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上海500位居民开展了关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居民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较高,并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全市在购买和使用空气净化器和防雾霾口罩方面的开支约为23亿元/a;在所有受访者中,有56%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支付意愿,且收入、学历和患病程度与愿意支付的概率呈正相关,年龄则表现为负相关;从支付金额来看,有支付意愿的受访者对于减少一天雾霾的平均支付意愿为74元/户,推算至2016年全市整体的支付意愿在200亿元左右。其中,学历、收入、家庭人口数、患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防护意识与支付金额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年龄则表现为负相关。进一步比较上海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成本和居民支付意愿,从全社会成本角度,进一步开展污染减排具有成本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地探寻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持续、稳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虽然政府制定了相关的环境治理政策,但我国环境治理整体效果仍然欠佳。自从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会放松对环境管理,导致环境治理高投入低成效。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府在制定相关环境治理政策时带有区域性特点,迫使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迁移至环境规制相对薄弱的地区,由此产生污染迁移的现象。基于此,对2003—2017年30个省区市(港澳台和西藏除外)环境污染总指数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讨,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环境规制、省际产业转移对污染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规制总体上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直接效应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当某省环境规制强度增加,环境污染总指数会降低,从而引起污染向相邻省份转移,造成相邻省份的环境污染总指数上升。②省际产业转移整体上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直接效应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当某省的产业转移到相邻省份时,会缓解本省环境污染,却加重相邻省份的环境污染程度。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加强对于各省区市的环境管控,统筹各区域的联防联治机制。产业转移承接省份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本省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治理能力,还要考虑入驻企业自身污染排放处理能力,并将污染排放指数纳入筛选条件。同时,产业转移承接省份要引入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团队等,运用技术溢出效应提升区域环境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太湖流域农村公众环境意识案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环境意识属上层建筑范畴,对环境行为具有指导意义。针对太湖流域日益严重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提高农村公众环境意识是控制该区水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首次选取无锡市大浦镇14个行政村2.7万人为抽样框进行农村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结果表明:①居民对水环境污染的原因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与实际有明显偏差;②浅层次的局部的“日常生活环保型”环境意识依然存在;③居民在环保行为上为“政府依赖型”,整体参与环保意识不强;④居民获取环保信息渠道单一,政府对主要的信息发布渠道重视不足;⑤2003年该镇居民总支付意愿为55.3~98.2万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用统计的方法 ,分析影响北京市居民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而付费的支付意愿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对被调查者支付意愿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家庭收入 ,其次是年龄、家庭人口数和教育水平。其中 ,收入和教育水平对支付意愿的影响为正 ,年龄和家庭人口数的影响为负。对调查范围内八个行政区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均值比较显示 ,这八个区居民的支付意愿没有显著性差异。本文的结论是 ,提高收入水平和环境意识水平 ,是提高公众为改善环境质量而付费的支付意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是搞好环境保护的关键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环境教育是建立环境意识的基础,是防治环境污染的手段,是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保证,是搞好环境保护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环境质量动态综合评价——基于污染排放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环境污染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我国环境质量的现状,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前提,对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空气、水、废弃物、垃圾、噪声、土壤等6个方面构建包含11个指标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基于整体差异驱动的“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全国30个省区2003~2010年的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从环境总量视角评价,西部最好;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视角评价,东部最小;从人均污染物排放视角评价,西部最多。本文还借鉴经济学的收敛性检验方法,研究中国区域环境质量的内在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为我国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社会转型背景下,从人地关系视角探讨农户地方依恋对其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对剖析农村环境治理难题意义重大。以湖北省为例,利用1074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从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地关系出发,探讨了地方依恋对农户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工具变量法(IV-Oprobit)进行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①农户地方依恋水平整体一般,通过提高农户对村庄的依恋水平,可显著提升其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具体而言,农户地方依恋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可使其环境治理“非常愿意”参与的概率提升35.51%。②社会信任在地方依恋对农户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影响中发挥显著的调节和中介作用。一方面,地方依恋对农户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会随着农户社会信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地方依恋能够显著增强农户社会信任水平,从而提升其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即社会信任是地方依恋影响农户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的重要传导中介,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3.37%。③代际差异分析表明,在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民群体中,地方依恋对其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影响均显著。此外,性别、环保意识和环保态度等对农户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意愿也产生显著影响。据此,应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等,不断增强农户的村庄认同感和依恋感,进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升农户村庄环境治理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igh-polluting industries have been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eastern developed regions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 Certai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have been in place accordingly in various regions, but the pollutio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has risen sharply. Based on the data of interprovincial panel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5, this paper calculates high-pollution industry dynamic agglomeration index,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gglomeration index and relativ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index, and uses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to carry out the regression analyses of the whole samples,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in China. The concentration degrees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pollution and industrial waste gas pollution are deepened, which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transfer of highly polluting industries. However, the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transfer is not obvious. Furthermore, the deepen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intensifies the concentration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does exist in China, but it is not significant. The increase of labor cost and quality will reduce the concent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terac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etween peripheral areas has become a centr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actual impact on peripheral areas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sets out a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etween China’s peripheral areas utilizing the panel data of 218 cities in China. Making use of indicators for measuring the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t identifies th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etween cities of China has a significant two-way spillover effect. After standardization of variables, it is found that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peripheral areas on urb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nnot be neglected. Nearly, a third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evel in a city is induc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peripheral areas. If the indicator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peripheral areas is missing, wrong conclusions will be drawn. Therefore, government should shift the emphasi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from local to global,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rough 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8.
农业面源是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源。通过对太湖西岸重点保护区内农民进行随机入户调查,系统地研究了当地农民在水稻种植中的施肥行为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在普遍过度施用氮肥的背景下,个体农户在施肥量和施肥种类上存在显著差异;(2)农户施肥行为普遍具有主观性和盲目性的特征。农民的年龄阶段和其对控制化肥用量的态度对氮肥施用量具有显著性影响;(3)在分析化肥施用态度和环境意识对施肥量的影响中,出现了一些与预期相反的趋势。这进一步显示了当地农民在施肥方面缺乏科学引导,导致部分农民尽管存在着良好的控制化肥施用的意愿,却不知如何有效实施。因此,针对当地农民年龄大、文化低等普遍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不用复杂模型和流程的简单施肥改善项目,并辅以参与激励措施与风险保障措施,在降低当地氮肥施用量和流失量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并对太湖流域的水污染控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蓝藻水华暴发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太湖作为流域重要的水源地,2007年蓝藻水华事件的暴发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无锡市区489名公众的太湖蓝藻水华生态风险感知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蓝藻水华生态风险被公众知觉为总体风险是陌生和完全可控的;蓝藻水华暴发原因是陌生和不可控的,这是引起公众风险意识的主要因素。影响公众蓝藻水华生态风险感知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媒体、信息和个体因素。报纸广播电视是主要的媒体因素。信息因素有灾害信息、灾害治理信息、政府防范措施信息。灾害治理信息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灾害信息和政府防范措施信息。不同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职业的人群,对不同类别的风险信息关注程度不同,影响到个体风险偏好的不同。研究结果有助于决策者更全面地理解蓝藻水华风险的本质,开展风险沟通,针对不同特征的人群选择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当前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问题,而对资源型城市当前转型状况的正确评价是制定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的基础,同时相对普通城市污染更为严重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更应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结合熵值法对2000~2007年21个地级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进行分析,其中熵值法的运用是将“工业六废”统一转换为环境污染指数作为DEA模型的产出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基本呈上升趋势,分区域分析东部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最高,西部其次,中部最低,根据资源型城市类型分析,黑色金属加工类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