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污泥的电渗透脱水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污泥的处置困难,其关键是含水量过高。为了综合利用和最终处置,需对污泥作脱水处理。所以在整个污泥处理系统中,脱水是最重要的减量化手段。文章介绍了常规的污泥脱水方法,并且介绍新型污泥脱水技术-电渗透脱水技术(EDW)的原理及该技术在国内外污泥脱水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电渗透脱水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其研究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电导率对城镇污泥电渗透脱水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电渗透脱水技术对经机械脱水的城镇污泥泥饼进行深度脱水,考察了使用添加Na2SO4溶液以及使用去离子水清洗的方式改变污泥的电导率对污泥电渗透脱水效果与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添加的Na2SO4的量的增加,污泥的电导率从1103μS/cm上升至2575μS/cm,电渗透脱水后污泥的最终含水率从51.2%降低至45.7%,脱水效果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初始阶段通过污泥泥饼的电流的增加,脱水过程中所需能耗也相应上升23.3%~69.2%.随着对污泥清洗次数的增加, 污泥的电导率从988μS/cm上升至371μS/cm,电渗透脱水后污泥的最终含水率从52.3%增加至53.1%,脱水效果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初始阶段通过污泥泥饼的电流的降低,使得所需能耗降低15%~24%.因此,对电导率较低的污泥使用电渗透脱水技术进行深度脱水,可以在保证脱水效果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3.
对传统机械脱水后的污泥采用电渗透技术进行二次脱水,在恒电流模式下研究了电流密度、机械压力、污泥厚度、初始含水率对脱水效率及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电流模式下,增加电流密度和初始含水率及降低污泥厚度对污泥电渗透脱水速率有促进作用.脱水后的最终含水率随着机械压力和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及污泥厚度的降低而降低.电渗透脱水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电流密度为178.3 A·m~(-2),机械压力为31.4k Pa,污泥厚度为0.8 cm,初始含水率为81.5%,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可降至51. 3%.恒电流模式下污泥电渗透脱水单位能耗为0. 135~0. 269kW·h·kg~(-1),初始含水率对能耗影响最大,初始含水率每增加2%,单位能耗平均降低0.05 kW·h·kg~(-1).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城市污泥的深度脱水,采用铁改性生物质作为骨架构建体联合交变电场电渗透技术处理污泥,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探究了该联合技术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表面响应法优化了污泥脱水的工艺参数.将玉米秸秆使用浓度为0.03g/mL的FeCl3溶改性后与污泥混合,当采用不等占空比为4.33:1的交变电场,电压为17.22V/cm,改性生物质投加量为96.81mg/g DS,改性生物质含水率为61.91%,生物质粒径为1.05mm,阴阳极间距为2.10cm时,可以得到含水率为58.21%的脱水污泥,脱水能耗为0.0148kW·h/kg RW (脱除水分).脱水污泥的扫描电镜表征结果显示,铁改性生物质可以在污泥中起到良好的骨架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污泥的机械强度和可渗透性;热重分析显示,脱水后污泥的上、下层燃烧过程可划分为析出自由水和束缚水阶段,析出和燃烧挥发分阶段、分解无机盐阶段,添加铁改性生物质的脱水污泥有机质含量更高,燃烧得更快.  相似文献   

5.
电絮凝污泥调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泥预处理技术,具有破解污泥絮体、溶出胞外聚合物、改变污泥颗粒结构等作用,是实现后端污泥稳定化和减量化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比较了传统化学絮凝与电絮凝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深入分析了调理过程对污泥过滤性能、EPS组分和絮体结构的改变,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电絮凝操作条件.结果表明,以...  相似文献   

6.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最终固体废物,是污水中污染物的汇聚体,对生态环境具有严重的污染特性。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和数量剧增,污泥产量也不断加大。但是,由于污泥脱水技术的局限性,导致污泥的再利用资源化技术也受到影响。文章通过对市政污泥现状的分析,综述了传统污泥脱水技术的应用,介绍了当前污泥脱水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实际,对未来污泥脱水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城市污泥处理的现状,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传统的、新兴的污泥脱水技术并提出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复合脱水技术,将是今后污泥脱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黎文威  张晓云 《环境》2011,(Z1):52-54,73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泥排放量将不断增加,污泥的处理处置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因此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的污泥脱水技术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脱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铅污染修复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铅是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中的主要元素,目前的修复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屏蔽法、抽出处理法和原位修复法。抽出处理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原位修复法是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渗透反应格栅、生物修复以及动电处理技术等。文章介绍了铅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结合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地下水铅污染的主要科研成果,对各种修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进行了综合的述评,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污泥处理与处置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而无论采取何种处置方式,污泥的脱水干化都是其必要前提。对现有的污泥脱水干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介绍了污泥浓缩技术、脱水技术和干化技术,详细阐述了其各自的现有技术手段、达到的干化效果和研究进展。并指出物理化学调理联合机械脱水是目前主流的脱水技术,而热干化是最为成熟的干化技术。重点描述了目前工程上应用比较多的工艺技术,以及污泥的脱水干化对于污泥农用、燃料化、焚烧和填埋等处理处置方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污泥机械脱水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介绍了污泥机械脱水技术的应用现状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污泥机械脱水技术,分析了城镇污水处理、石油石化、电镀及造纸行业所产生的污泥特性及主要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未来的污泥处理处置需求,对污泥机械脱水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并对技术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污水处理场回收污油主要来自油罐脱水,解决油罐二次脱水是防止污水处理场冲击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厂经过多年来试验和技术攻关,开创了油罐二次脱水新技术。该技术利用连通管原理和油水比重差进行油水分离效果较好。将油水自动脱水仪表电极安装在油水分离罐内,便于安装、维修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和污泥减量化的重要性。污泥的常规处理方式包括浓缩、稳定、调理和脱水。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四个因素:阳离子、EPS、表面电荷和粒径。围绕胞外聚合物(EPS)的去除简述了Fenton调理技术的机理和目前该技术的改进和发展状况,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渗透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波  文湘华  申博  张攀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9):3118-3126
作为一种新型膜处理技术,正渗透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在环保、能源、海水淡化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经历了从实验室研究,中试实验,到少量的商业化应用,技术日臻完善.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信息,从正渗透膜制备、浓差极化、汲取液及正渗透应用等四方面对正渗透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未来发展趋势.正渗透技术的研发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应用瓶颈.正渗透膜仍存在对某些污染物的截留率不高、支撑层内浓差极化大、造价较贵等问题;影响浓差极化的因素尽管已经比较清楚,但至今尚无有效大幅度降低甚至消除内浓差极化的方法;汲取液存在反向渗透较重、回收过程能耗较大等问题;正渗透技术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还需拓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泥量日益增多,使污泥脱水设备处理能力逐渐低于设计值,未能及时处理的污泥将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基于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围绕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3种预处理调理技术详细介绍了国内应用较多的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污泥深度脱水新技术,针对目前我国国情对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最近日本正在研究污泥二次脱水技术,即将一次脱水后的污泥经微粉炭调质造粒后,通过高压而得到含水率45%的滤饼,可直接用作燃料,还可从废气中回收热能,为综合利用开创了广阔的道路。(一)污泥脱水的根本问题无论采取何种办法,要使污泥固液分离,总是要用挤压机进行机械脱水。欲使含水率愈低,必须加压愈大。这样,由于水逐步被挤出,污泥结构内水流通道就愈来愈窄,所以这种方法对污泥脱水率的极限,从理论  相似文献   

17.
正渗透作为一种新兴的水回用和脱盐技术,能够缓解清洁水源和能源短缺现状。汲取液是限制正渗透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效的汲取液不仅能提供较大的驱动力促进正渗透过程的进行,还能使处理成本大大降低。因此需对汲取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有较全面的认识。介绍了利用正渗透产生清洁水、汲取液分离再生的相关研究,在对正渗透及汲取液简单概述后,综述了已存在的正渗透汲取液的优缺点、类型、效率和分离回收工艺。最后,提出了正渗透汲取液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以便设计研究出更适合正渗透过程的汲取液。  相似文献   

18.
<正>渗透是浓度驱动型的膜过程,它依靠选择性渗透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为驱动力自发实现水在膜中的传递。相比于压力驱动的膜分离过程如微滤、超滤技术,正渗透膜过程具有低压或无压操作、低能耗和低膜污染等一系列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的膜技术,近年来受到国内外专家的极大重视。文章介绍了正渗透膜过程的原理和技术特点,并综述它在海水淡化、水净化和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正渗透膜技术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正渗透微生物燃料电池(OsMFC)采用正渗透(FO)膜代替传统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中的质子交换膜,可以在回收生物电的同时借助FO膜对原料液即阳极污水进行处理并提取高质量水,该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MFC相比,OsMFC在产电性能和出水水质方面均有提升。但是,FO膜的引入使得OsMFC系统反向溶质扩散和膜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进而导致FO膜的水通量降低,OsMFC的产电和产水性能下降,限制了OsMFC的发展和应用。随着近年来材料和生物等领域的不断发展,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解决。从优化OsMFC性能出发,重点从反向溶质通量(RSF)控制和膜污染控制2个方面对近几年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通过膜材料的选择、汲取液的选择和OsMFC系统内产电对RSF进行抑制,以及通过膜污染形成机制、膜污染的技术调控、膜污染清洗、膜材料的改性和阳极微生物的筛选与培养对膜污染进行控制,并对未来OsMFC的RSF和膜污染的控制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污泥脱水是污水处理厂中的重要环节,污水处理厂在运营过程中,为了提高污泥脱水的效率和效益,采取节能降耗的技术措施,专门用于改善污水处理的效率,降低污泥脱水时的能源消耗,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好节能降耗的规划工作。因此,本文以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分析污泥脱水中的节能降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