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两年来汉堡附近Tangstedt处的一座三级和四级净化装置的运转状况是卓有成效的。这座装置是根据现代废水净化的技术建起来的。由于它把化学沉淀、浮选及过滤过程和建筑技术结合了起来,所以它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这类装置中可以称为最现代的装置。  相似文献   

2.
海洋能否作为世界核废料的存放场?目前,各国政府对在海上处理放射性废料的问题正在重新考虑。在美国,基于政治上的原因,很难找到适宜的陆上处理场地。1974年以来,美国政府为在海床上处理核废料的研究拨款,但其金额仅为能源部用于陆上存放核废料的研究预算的1%。对于海底处理核废料这一富有前途的方法,尚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纵观世界的前景,对于许多小国和发展中国家而言,海上处理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胡象明  王锋 《环境保护》2012,(17):69-71
英国核废料的管理经验,无论是在机构的设置、政策的制定、还是在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上都给中国的核废料管理带来很多启发。近年来,因核废料的选址引致的社会冲突风险明显加剧,这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公众对核废料的抵制和对政府的不信任,致使各国政府在处置核废料问题上举步维艰。如德国民众卧轨阻止核废料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初期,科研人员在从斯里兰卡到阿富汗的整个印度半岛南亚上空距地面14公里处发现了一片3公里厚的“亚洲褐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对这块云层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发现,“亚洲褐云”是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亚洲南部的上空宠罩着污浊不堪的空气层,它由灰尘、煤烟、酸性物及其他有害悬浮粒子组成,其中黑色碳的含量之高让人触目惊心。如今这片褐云的覆盖范围早已超出了印度半岛,正在向亚洲东部和东南部蔓延,并有向美洲和欧洲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珍素 《世界环境》2014,(3):35-37
核能是清洁能源,能量密度大,1克铀的能量就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而且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污染;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使用的燃料只有30吨,相比同等装机规模的燃煤电站200万吨的煤炭消耗要节约大量的运输费用;然而,核电站一旦出现事故,其影响则远远高于燃煤电站,而其发电后产生的核废料如何安全处置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过去,对于核废料的处理不外乎投入深海或埋藏地下。前者会污染海水而损害海洋生物,同时运费也极昂贵;后者也阻止不了核废料放射性回升的可能性。 为了合理地处理核废料,美国科学家们最近提出设法把埋藏于地下的核废料和泥土溶解,然后再凝成一个巨大的坚硬透明体,使废料的辐射和毒素自我禁锢起来。  相似文献   

7.
核废料储罐近域环境中温湿度长期演变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核废料储罐与周围环境界面的温湿度信息,以便模拟不同地质处置时期储罐表面的腐蚀环境,通过对一些典型核能利用国家在高放核废料安全处置研究中对储罐表面温度的长期演变计算进行调研,结合不同埋藏模式推测出适于我国的核废料储罐表面温度演变规律。同时根据国内外对核废料储库中缓冲/回填材料饱和度的变化情况推测我国核废料储罐表面环境中膨润土含水量的时间演变趋势。研究表明,储罐表面初始时温度快速升高,至温度峰值后逐渐下降,为安全起见,最高温应设计低于100℃。膨润土的饱和度受到核废料衰变释热及地下水入渗的双重影响,早期以核废料衰变主导,后来受地下水入渗影响显著。一般认为储罐表面膨润土在3年左右含水量明显增加,约10年左右达到饱和。温湿度长期演变预测将为我国核废料储罐表面腐蚀演变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相继爆出了许多核废料使用后丢弃,对公众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事件.因此,核废料的有效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简要分析了目前世界总体核废料的产生特点以及其污染现状,通过分析我国对于核废料污染和管理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重点对比研究了现阶段我国与几个发达国家核废料的管理及政策,试图寻找我国核废物管理的有效措施.最后,综合各国管理经验提出了放射性物质的管理方案,从而为我国的核废物的管理提供借鉴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核废料的处理状况、特点及危害 ,重点介绍了微生物抗辐射的机理及在核废料无害化处理方面的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内外的核废料处置库环境试验监测及预测模型的调研,总结了核废料储罐在直接填埋、缓冲/回填和加混凝土缓冲层等埋藏方式下的表面环境变化,主要包括氧含量、缓冲材料的孔隙液成分及pH值,为我国核废料储库环境下储罐表面重要的腐蚀演变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