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起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近年来人们从污泥中新分离鉴定的一些丝状菌,如Herpetosiphon、杆菌属的Mycoides、Eikelboom属中021N、1701、0041和0803型等.曝气池中的泡沫是由放射菌纲的奴卡氏菌属产生的.活性污泥的絮凝体是一种含有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灰分的物质,增加絮凝体数量和大小有利于污泥沉降,而丝状菌菌丝总长度增加则使污泥沉降性能下降.由于保持较高溶解氧浓度(≥2mg/L)和污泥有机负荷(F/M),在曝气池前设置接触混合池、投加氯、间歇式进水等能抑制丝状菌生长,故这些都是消除丝状菌膨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丝状菌型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志 《环境工程》1997,15(1):61-63
丝状菌型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许志(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环保所,北京100088)1982年,我们在深圳一家美国公司开办的印染厂的废水生化处理过程中,曾成功地控制了一次丝状菌型恶性污泥膨胀。在这次对印染废水的生化调试进行到4个多月,MLSS已达到3g/L的...  相似文献   

3.
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近一、二十年来国际上关于丝状菌尼膨胀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丝状菌的种类与特性,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机理,引起污泥膨胀的污水性质和运行条件等方面合成地论述了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对国内外污泥膨胀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该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由丝状菌过度繁殖引起的污泥膨胀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对与丝状菌污泥膨胀相关的微生物学和丝状菌生理生态学进行了讨论;介绍了现有的解释污泥膨胀的基本理论,并对丝状菌膨胀的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丝状菌和絮凝菌的生长特性方面对活性污泥膨胀的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详细论述和分析了各种活性污泥膨胀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氮缺乏引起的非丝状菌活性污泥膨胀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采用SBR法处理啤酒废水,研究了进水中不同有机物与总氮的比值(以BOD/N计)条件对活性污泥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BOD/N为100/4的条件下,污泥的沉降性能良好;在进水BOD/N分别为100/3和100/2时,均发生由高含水率的粘性菌胶团过量生长引起的非丝状菌膨胀.在进水BOD/N为100/0.94的条件下,发生的非丝状菌膨胀最为严重.试验中还研究了氮缺乏条件下污泥微生物对氮源和磷源的利用率以及COD去除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低温下丝状菌污泥膨胀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实验采用低温-SBR反应器成功诱发污泥膨胀,并借助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了不同沉降性能下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的整体变化特征、各特定菌群及特定菌属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系统运行温度降至(14±1)℃后可成功诱发丝状菌污泥膨胀,SVI可恶化至663.99 mL·g~(-1),且膨胀后COD去除率和TN去除率仍能维持在90%和86%左右.低温下污泥膨胀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系统内微生物整体多样性和均一性的降低,使特定菌群中丝状菌群的丰度由0.49%增至26.04%,还会使脱氮菌群的丰度由21.04%减少至13.99%、除磷菌群的丰度由4.25%减少至1.93%.发现的5种丝状菌属中,以Thiothrix为代表的3种菌属的丰度递增,仅Haliscomenobacter的丰度递减;发现的19种脱氮菌属中,以Nitrosomonas为代表的5种菌属的丰度递增,以Nitrospira为代表的7种菌属的丰度递减;发现的8种除磷菌属中,Pseudomonas和Tetrasphaera的丰度递增,以Candidatus_Competibacter为代表的5种菌属的丰度递减.虽然污泥膨胀对微生物菌群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但不同泥样中始终存在的477个OTUs和227个菌属说明膨胀过程中反应器内主体微生物仍呈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丝状细菌与活性污泥膨胀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大石 《环境科技》1992,12(2):49-52
  相似文献   

9.
10.
膨胀污泥中丝状菌的分离鉴定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阐明膨胀污泥中的丝状菌种类和特性,利用培养法、显微镜检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膨胀污泥中分离鉴定丝状菌,并对典型丝状菌进行特性分析.利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和淀粉培养基分离出的丝状菌可归入18个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细杆菌属(Microbacterium)属于放线菌门,其余均属于真菌.青霉菌属(Penicillium)、枝孢菌属(Cladospo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菌属(Aspergillus)、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在培养基上的出现频次较高.毛孢子菌、链霉菌、青霉菌和链格孢菌都能在pH中性或偏酸性条件下良好生长.高浓度的Na Cl能够抑制毛孢子菌和链霉菌,但对青霉菌和链格孢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除毛孢子菌外,链霉菌、青霉菌和链格孢菌都可有效地利用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碳源浓度增加会促进它们的生长.r DNA-ITS区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膨胀污泥中存在大量未知真菌.  相似文献   

11.
碳氮磷比对菌胶团的影响与活性污泥膨胀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之慧 《重庆环境科学》1994,16(1):12-15,43
在活性污泥法的曝气池中,由微生物形成的菌胶团与废水成分的碳、氮、磷比例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比例失调会导致菌胶团变性、解体,从而影响活性污泥的生物学特性与理化性质、发生“污泥膨胀”,影响废水处理效果。运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优选法》-“0.618”法,拟定维尼纶有机配水氮的实验区带为0.8-10,在4个条件相同的反应器中作试验,结果证明:C:N:P=100:3.96:0.93的范围,菌胶团活性高,  相似文献   

12.
郝二成  袁星  阜崴 《环境工程》2017,35(7):18-22
以排水集团运行的几座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对工艺设计参数及运行条件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影响污泥膨胀的关键因素。采用微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丝状菌种类进行辨别,确定研究的污水厂污泥膨胀的丝状菌主要为微丝(Microthrix parvicella)菌。通过分析微丝菌的特性,结合倒置A~2/O工艺的运行特点,在不进行任何改造的情况下,提出冬季运行将倒置A~2/O工艺调整为A/O工艺的运行措施。并将这一措施用于实际水厂,连续3年未发生污泥膨胀,污泥沉降性能较好,出水水质稳定。通过小试研究和实际水厂分析,证明厌氧选择器在控制污泥膨胀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为活性污泥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活性污泥中污泥上浮的产生与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国内外活性污泥法中污泥上浮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 ,引起污泥上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进水水质方面有 :过量表面活性物质和类脂化合物 ,过低或过高的 pH值冲击 ,碱度过高 ,水温过热 ,酚及其衍生物、醇、醛、某些有机酸、硫化物、重金属及卤化物等致毒性底物的流入等等。工艺运行方面的原因有 :过量曝气 ,污泥缺氧反硝化 ,污泥回流量过大 ,池底积泥腐化以及机械应力等。还有起沫丝状菌的过量生长产生的泡沫和浮渣。控制活性污泥上浮的主要措施有 :调节曝气池的DO、pH值 ,采用均质调节池并控制进水水质及液位 ,合理投加营养盐等  相似文献   

14.
张延松 《重庆环境科学》1995,17(6):28-30,51
给出了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在其在设计装置时的应用,还给出了实际脱污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建筑材料的污染性,分析了室内装修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各种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大力推广提倡使用新型环保节能建材,对环保绿色建材的评选要本着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严格把关,让真正的绿色新型环保建材应用于室内装修.  相似文献   

16.
以制革污泥为对象,一元、二元、三元低分子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草酸、柠檬酸)作为提取剂浸提制革污泥中的铬,通过考查有机酸种类、浓度、浸提时间和液固比对污泥中铬浸提率的影响,得出低分子有机酸浸提铬的最优条件,并对浸提前后制革污泥中铬的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草酸的浓度为0.5 mol/L,液固比为30 mL/g,浸提时间为24 h时,铬的浸提效率可达82.21%;当柠檬酸的浓度为0.5 mol/L,液固比为10 mL/g,浸提时间为24 h时,浸提效率可达58.67%;而在最优化条件下,脂肪酸性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对制革污泥中铬的浸提效率均低于20%。经不同有机酸浸提前后铬的形态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有机酸可以改变Cr在污泥中的存在形态,这为污泥自身产酸用于厌氧生物淋滤技术处理含铬制革污泥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以不同的缺氧搅拌时长来控制颗粒污泥粒径,探究不同粒径的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对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特性。研究表明不同控制策略下的4个反应器(R1~R4)分别得到的主要粒径分布为0.4~0.6,0.6~0.8,0.6~0.8,1.0~1.2 mm;系统稳定阶段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6%、79.4%、77.7%和73.1%。此外,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处理高氨氮废水时,颗粒粒径最小的反应器(R1)在氨氮、总氮和磷酸盐方面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其颗粒污泥的物化性能并没有体现出较高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