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其生态脆弱性研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是生态脆弱性历史遗留问题与城市自然状况、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内涵、评价方法、规避措施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评价方法以及不同视角下规避措施的差异,对生态脆弱性内涵不确定性、评价指标复杂性和研究方法适用性等问题进行探讨。总体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是城市自身结构具有的固有属性,是一个对比性概念;选取评价指标和方法时应注重城市发展等相关指标及生态脆弱程度的测算。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脆弱性内涵界定、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完善以及研究时空范围的扩展等方向。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结合成都市自然资源的优势和特点,依据生态原理的基本思想,从城市河流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成都绿化的生态建设与城市生态社区示范建设;城乡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设计;成都郊县市生态农业、生态聚落的建设和生态建设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设计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系统有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在建设生态城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针对目前衡阳市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衡阳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应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和继承人文景观,塑造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以造就城市景观生态的和谐发展.参2.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提出了一个3层、6个维度(经济潜力、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及廉洁高效)和33个单项评价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2004-2008年西安市及其区县生态建设度的评价研究,表明西安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度有所发展,但整体上发展过于缓慢,各部分发展不均衡。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地建设——以仪征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求合乎社会目的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之路,目前必须实施生态建设,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推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改善城市自身调节功能,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必要的支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仪征市为例,着重探讨发展中工业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寻求合乎社会目的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之路,目前必须实施生态建设,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推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改善城市自身调节功能,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必要的支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仪征市为例,着重探讨发展中工业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东部沿海重工业城市—唐山市为例,通过分析其背景及发展特色,应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评价法构建了一套唐山生态城市建设核心指标体系。体系主要包括4类1级指标、13类2级指标和49类3级指标,同时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得出唐山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化水平。结果表明,唐山市现阶段已经处于较高的生态化水平;2015年综合指数值可望处于Ⅰ级生态化水平,基本达到生态城市标准;且有望在2020—2030年建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生态化城市。  相似文献   

8.
为明晰武汉城市圈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从经济、社会和自然3个维度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机器学习框架Keras中利用BP神经网络对2010—2017年武汉城市圈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识别,并提出相应土地生态安全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10—2017年武汉城市圈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小幅下降,长期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其中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恶化,土地经济生态安全状况持续改善,土地社会生态安全水平增减变化差异较大。(2)武汉城市圈土地生态安全变化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水平下降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黄冈和黄石土地经济生态安全水平小幅下降,其他城市安全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土地社会生态安全水平变化较大,武汉和潜江上升1个安全等级,仙桃和孝感下降1个安全等级,咸宁下降2个安全等级。(3)研究区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人均耕地、耕地面积比例、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以及工农业废水和废弃物排放总量持续上升;土地经济生态安全状况持续改善的主要原因为工农业生产效率、居民收入和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土地社会生态安全系统的影响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9.
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晓燕  朱九龙  王世军 《生态环境》2010,19(9):2048-2053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可以使管理者和公众及时了解城市发展中生态环境压力的严重态势,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文章构建了由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类健康状况5个要素构成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有序分割类和属性识别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赋予指标权重,充分利用了主观和客观评价方法的优势。根据此模型对广州市1991—2007年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从"较不安全级"上升到"临界安全"级。在5个评价要素中,除人群健康状况外,其他4个评价要素呈现出逐年改善的趋势。属性识别理论能对事物进行有效识别和比较分析,且原理直观、计算简便、评价结果准确,在评价、预测、决策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昆山市森林生态现状及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国际城市生态发展的趋势,提出了由三环、两区、一链、四横、三纵、四大片为基本骨架的昆山市森林生态建设总体布局,为昆山市今后的森林生态建设提出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根据龙岩市土地资源特点,基于P-S-R框架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龙岩市2002~2012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龙岩市2002~2012年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敏感级"上升到2012年的"良好级",期间2004~2008年一直处于"风险级",说明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好转的同时仍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的对策,为龙岩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监测的发展出发,总结了目前江苏省城市主要的生态问题,并从城市生态系统原理的角度,分析了江苏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根据生态检测指标体系制定的目的性,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构建思路和构建原则,最后进行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并指出了构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生态压力与生态弹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对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生态压力指数在过去的10 a中虽略有起伏,但整体都在缓慢增大,生态弹性力指数也基本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生态承载力水平基本向好的趋势发展,但依然处于高压平衡甚至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4.
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空间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GIS为平台,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模糊评价方法对义乌市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时间上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义乌市整体的生态安全状况良好,呈现出从城市中心向边远郊区生态安全指数逐渐降低的生态安全格局;2000年到2007年...  相似文献   

15.
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融为一体,从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5个方面,构建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并整合层次分析法(AHP)和风玫瑰图法,进行生态宜居化程度综合评价与分析。以天津市为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城市的生态宜居建设情况,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出城市的发展潜力与存在...  相似文献   

16.
区域生态监测的概念、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生态监测是对生态系统类型、结构与功能及各要素的现状与变化进行测定与观察,并对生态系统受胁迫与胁迫效应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过程。区域生态监测结果将在评价现状和预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区域生态保护、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辨析了区域生态监测的概念,对区域生态监测方法选择及指标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建议,并就其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作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对生态省的概念、建设目标、建设生态省相关的生态学原理、生态省建设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省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等有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GIS技术及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对南京市仙林新市区建设前后(2003和2007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3—2007年,仙林生态安全状况主要向2个方向发展,生态安全和不安全区域面积均有所增加,占区域总面积比例分别由9.6%和12.9%增加至22.3%和15.0%。由于各区域发展模式不同,生态安全状况区域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仙鹤片区与白象片区生态安全区域面积明显增加,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分别由2.6%和3.9%增加至10.1%和9.3%;麒麟片区生态安全状况以临界安全为主,部分片区由临界安全状态向较安全状态转化;青龙片区生态安全状况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