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众多的震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关系到老百姓基本需求的住房恢复重建尤其重要,合理评估房屋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成为重中之重,为此,本文以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结果为基础,充分考虑了震后房屋结构的破坏状况、房屋的结构类型、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震后物价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一种房屋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评估方法,并以地震案例验证该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四川"5·12"汶川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工程结构破坏,引起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震后恢复重建采用何种技术,是关系到在未来地震中是否可以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以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的重要问题.通过介绍叠层橡胶隔震技术的特点,结合汶川8.0大地震所造成的3类最主要房屋结构的破坏特点分析,提出了在震后恢复重建时对3类房屋采用叠层橡胶隔震措施的原则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震时避险有哪些办法?地震时如何避险,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问题。总结国内外各种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震时就近躲避在小开间房屋,承重墙墙根、墙角,桌子、床等家具下,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这是人们根据邢台、唐山等大地震经验总结并逐步完善的。这也是基于当时"房屋主要是平房和低层楼房,从地震初动到房屋垮塌大概时间为十多秒,人们在外逃过程中伤亡严重"的情况总结的。(2)"不盲目外逃"。20世纪70至80年代,我国先后发生了1979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世界范围的巨震频发给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如何快速高效地进行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已成为世界各国震后重建决策者和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结合笔者2013年年初赴日参加"Pre-Recovery Planning From Natural Disasters"研修班中,对阪神地震以及"3.11"东日本地震海啸恢复重建的学习和考察内容,总结了两次地震恢复重建的特点以及现状,并对比了我国汶川地震恢复重建的相关数据和案例,分析了中日两国在地震恢复重建中的各自优点与不足,并针对未来我国可能面对的大震恢复重建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了解中日两国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的各自特点,以及未来如何完善现有恢复重建方案的设计和提高相关重建服务的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地震火灾?地震火灾起因主要有:(1)火炉翻倒,引燃可燃物。(2)燃气管道破损,泄漏的气体遇到明火。(3)房屋倒塌或破坏造成电线短路,发热一定时间后引燃物品。(4)地震停电后复电,而破坏房屋未经清理,造成电气短路。(5)油罐、输油管或加油站破坏漏油,遇到明火等。地震火灾蔓延的条件是房屋易燃,因此木结构房屋是地震火灾的常发场所。地震后供水系统破坏,消防水源短缺,是控制地震火灾的最大障碍。地震火灾的另一个特点是  相似文献   

6.
江西九江地震灾区瑞昌市灾后重建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已累计发放灾后重建资金补贴1.7亿元人民币,加固维修地震受损房屋总计3.2万户,被毁房屋重建工作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地震火灾? 地震火灾起因主要有: (1)火炉翻倒,引燃可燃物. (2)燃气管道破损,泄漏的气体遇到明火. (3)房屋倒塌或破坏造成电线短路,发热一定时间后引燃物品. (4)地震停电后复电,而破坏房屋未经清理,造成电气短路. (5)油罐、输油管或加油站破坏漏油,遇到明火等. 地震火灾蔓延的条件是房屋易燃,因此木结构房屋是地震火灾的常发场所地震后供水系统破坏,消防水源短缺,是控制地震火灾的最大障碍.地震火灾的另一个特点是多处同时发生,往往使得消防人员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8.
降雨型泥石流是影响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灾害类型,震后几年已经给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白沙河流域为例,对比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后泥石流临界雨量条件,震后临界雨量比震前日雨量降低约36.0%~48.8%,小时雨强降低约20.3~52.2%;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5种雨量数据组合条件下的泥石流预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与气象部门紧密结合的当日降雨量泥石流预报等级,对于震后泥石流预测预报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16,(2)
以行政村居民地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农居调查资料和行政村居民地面积及人口进行双变量回归分析,解决农居建筑物的资料获取问题;选择合适的地震人员伤亡模型进行不同烈度下行政村居民地的地震人员伤亡率的计算,进而建立不同烈度下行政村地震人员死亡和房屋损毁数据库,为县级政府部门提供地震灾害损失结果,实现震后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10.
王晓青 《灾害学》2011,(4):103-105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震后灾害监测、应急指挥与抢险救援、灾害调查、损失评估、灾民安置、恢复重建以及地震科学研究等工作中,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遥感解译图集》根据地震后地震现场建筑物震害遥感比对科学考察资料和震害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结果,按照科学性、知识性和资料性的编制原则编制而成。主要包括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地势和社会环境,灾区遥感影像获取、建筑物震害影像特点与实际震害表现、震害遥感定量评估方法、汶川大地震灾区(Ⅷ度及以上地区)震害遥感定量评估模型,以及主要城市和乡镇震害遥感影像和震害评估结果等。  相似文献   

11.
赵要军  陈安 《灾害学》2007,22(4):124-127,142
通过对我国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及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的流程分析,结合国外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建立了5个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财政应急机制,分别是公共财政日常运行机制、震前预警防范机制、震时响应机制、震后恢复重建机制和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及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的流程分析,结合国外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事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对应急管理主体机理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公共财政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五大机制,即公共财政日常运行机制、震前预警防范机制、震时响应机制、震后恢复重建机制和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13.
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物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后,极震区产生了大量的崩滑堆积体、震裂岩体及震动松弛覆盖层,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物源的产生及汇集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缺乏震后特殊条件下动储量的计算方法。在实际调查统计"5·12"极震区安县高川乡多条泥石沟物源的基础上,总结了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启动方式。分析得出,震后泥石流物源量与沟域面积、高程放大效应、断层运动方式、地质岩性条件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沟域面积、沟顶高程及沟道与发震断裂的距离为主控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高程指数放大经验模型";通过多元统计拟合法首次得出了震后泥石流动储量与流域面积、高差的计算关系,并通过地震距离修正得出极震区震后泥石流的动储量计算公式,为震后泥石流动储量估算及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施甸5.9级地震房屋震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介绍了施甸5.9 级地震房匡震害,分析了各类房屋在不同烈度区的综合震害指数,对典型房屋进行了震害预测计算并与实际震害作了对比,分析了震害原因,总结了这次地震防御和减轻震害的经验与教训,对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且多地震的国家,老旧城市多、危旧房屋数量大,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差。由于城市的这些特点,地震时建筑物破坏严重,人员伤亡数量大。为了加快震后修复重建,提高城市综合抗震防灾能力,本文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怎样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顾名思义,它比一般的非重点地区要有所加强,并且应该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以及震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等方面都有所加强。以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为例,需要加强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点:(1)制定短期与临震预报方案。由于地震是一种很复杂的自然现象,现有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的地震类型、不同时期发生的地震,其显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地震烈度模糊综合评判的实用计算方法.通过对震害区房屋破坏程度的调查,考虑各类房屋的震害对烈度评定的影响,应用模糊数的运算规则,模拟出各类房屋震害判定的实际烈度,最后进行综合评判.与其它几种烈度评定方法比较,用此方法评定烈度,准确性高,速度快,不仅适用于震后等烈度线的勾划,而且适用于地震历史资料的整理.  相似文献   

18.
芦山地震后次生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分析并预测芦山地震次生灾害规律将有助于灾区的灾害评价和灾后重建工作。震后,四川省国土局组织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开展芦山地震次生灾害风险评估,本人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其中。本文利用芦山地震后四川国土部门和中科院山地所提供的灾害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庐山地震后次生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达到灾害总量的99%,其中97%为小中型灾害。统计发现,地震各主要县市地质灾害密度差异较大,地震烈度等级越高,区域内各种次生灾害的密度就越大,大型规模次生灾害的密度也越大。本研究利用庐山地震灾害密度数据拟合多项式,并利用汶川地震灾害统计数据和国土局统计的芦山地震灾害密度数据对多项式进行对比验证,发现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统计数据基本吻合。本研究得出的拟合多项式以及相关的统计规律将为庐山地震后预测崩塌和滑坡等次生灾害提供参考,为震后灾区重建和灾害评估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9.
唐勇 《灾害学》2014,(1):93-98
中国在汶川地震后日益重视地震遗迹的旅游开发问题,龙门山地区是发展地震遗产旅游的关键区域。后汶川地震时期,地震遗产旅游的健康发展受到龙门山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质灾害环境的困扰。因此,对于地震遗产旅游的开发与管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短时间的震后恢复重建,而应以地震灾害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时间轴,在其不同阶段均设置相应的动态应对措施。在回溯地震遗产旅游研究进展及该区域地震专题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体系"运用于解决"地震遗产旅游发展三维结构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遗产旅游综合集成发展模式"。研究结果为地震专题旅游开发中其它具体模式的理论框架,也为地震遗产旅游动态地应对地震等次生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提供指导,其实践价值有赖于后续研究与实践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震后灾害链生机制及其对汶川地震城镇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级大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导致次生山地灾害极度发育,影响到震后灾害的活动特征及其相应的减灾对策。震后松散固体物质急剧增加、流域微地貌变化明显(沟道堵塞严重)、水文变化利于侵蚀和洪峰,使得灾害群发链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泥石流),8月中旬灾区各地因强降雨而大规模爆发泥石流堵塞河道,洪水冲毁掩埋重建城镇,给地震重灾区造成巨大损失。从以汶川县映秀镇为例,在阐述灾害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震后灾害链的形成条件、成灾过程以及对城镇重建居民点的危害特点,进而提出灾害防治措施,为灾后城镇建设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