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理论模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秀虎  王卓妮 《灾害学》2012,(4):117-121
根据灾害防御基本原理,简要分析了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对气象灾害防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重庆、山西、辽宁、安徽、江西、广东、内蒙、贵州等省市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践,借鉴国外灾害防御体制建设和机制设计的经验,探索性提出了组成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6项基本内容,即农村气象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价、农村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发布机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与应急响应、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体系以及气象灾害防御的法制化;构建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理论模型;并在专业能力支撑、行政支持、组织保障、政策法规等方面,对未来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吴先华  刘华斌  郭际  张凯 《灾害学》2014,(1):103-108
为了更好提高公众的危机应对能力,降低灾害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有必要获知公众应对灾害风险的行为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基于深圳市3 109名公众的气象安全认知度调查数据,构建了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气象灾害给公众及家庭带来经济损失的经历对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对气象灾害安全信息关注程度、对气象灾害安全防御知识了解程度、获得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时性以及获得气象灾害信息的方便程度等变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的行为,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德国处于温湿的西风带,属于西欧海洋性与东欧大陆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灾害以水灾居多,雪灾等气象灾害也时有发生,给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德国在应对气象灾害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预警、救灾、减灾等机制,并在灾后重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携手应对气象灾害德国气象防灾减灾主导思想是联邦和各州共同携手应对气象灾害。早在19世纪初德国政府就依法确立了公民无偿参与应急救灾的义务。  相似文献   

4.
邹琳  彭子舟  邹武杰 《灾害学》2007,22(2):137-140
在概括媒体报道“气象灾害”的基础上,指出了现存的问题,并对日本电视台的自然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机制进行了评述,从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及电视传播机制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及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的流程分析,结合国外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事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对应急管理主体机理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公共财政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五大机制,即公共财政日常运行机制、震前预警防范机制、震时响应机制、震后恢复重建机制和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6.
作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过程与早期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害学》2019,(2)
作物干旱是干旱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严重影响着全球范围的粮食产量。为了积极应对干旱灾害影响,实施对作物干旱的早期精准预警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已开展的作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过程研究进展,包括干旱临近—发生阶段作物根系、气孔、叶水势等对早期干旱响应的敏感信号和指标;干旱发生—发展阶段中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同化代谢与干物质累积等对干旱的响应过程;干旱发展—结束过程中的复水效应与干旱影响损失定量模拟评估技术等;梳理了农业干旱监测预警综合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农业干旱监测和预警指标种类和应用情况、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方法以及作物干旱地面监测与识别技术等相关成果。探讨了未来通过开展作物对干旱应激响应的生理生态过程机制研究,进而准确捕捉到作物响应干旱胁迫的早期信号,为实现作物干旱的早期识别、提前预警和应对作物干旱灾害的不良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赵要军  陈安 《灾害学》2007,22(4):124-127,142
通过对我国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及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的流程分析,结合国外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建立了5个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财政应急机制,分别是公共财政日常运行机制、震前预警防范机制、震时响应机制、震后恢复重建机制和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8.
《灾害学》2019,(4)
为了探究气象灾害模型在电网运检业务中的应用,从覆冰、污闪两种由气象等因素造成线路故障方面入手,分别构建了覆冰预警模型和污闪预警模型。基于输电线路的覆冰预警模型和污闪预警模型对历史气象灾害数据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输电线路的覆冰和污闪预警模型与实际情况吻合,具有较高的预警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为了应对突发灾害,减少对公众正常生活的影响,及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传播防灾减灾信息的新模式。同时公众对防灾减灾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更加趋向于选择各类“融媒体”来阅读有关信息,对此,为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应构建以科普宣传和应急处理为核心的防灾减灾信息传播体系。融媒体时代,防灾减灾工作者应主动发挥技术优势,生动形象地将各类灾害预警信息和气象预警信息以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辛吉武  许向春 《灾害学》2007,22(3):85-89
介绍了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的种类、分布地区以及气象灾害所造成经济损失情况及特点。从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保障体系、确保资金投入、完善防御体系、加强科研开发和信息共享提高灾害预警水平、加强合作与交流开展主动防御、提高全社会防灾能力等6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金宝森  吴吉东 《灾害学》2012,(4):114-116,121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多且造成的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的管理已成为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气象灾害标准体系建设的完备性,对于气象灾害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气象灾害标准体系框架,搜集国家气象相关权威部门标准委员会门户网站公布的气象灾害相关标准库,并分析了气象灾害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在专业、门类和层次三个维度的完备性。最终指出了气象灾害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而给出了减灾救灾标准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工影响天气的气象灾害减灾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的气象灾害减灾技术及人工增雨防雹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根据不同气象灾害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技术措施,并对减灾效益进行评估。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基于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人工增雨防雹等作业范围及其规模、主要作业技术及其与国外的差距、作业区的减灾效益等进行分析,指出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减灾技术及应用体系有了很大发展,并为减轻气象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数字城市中的气象灾害预警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夏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1):110-115
提出数字城市中有效的气象灾害预警是:在恰当的时机,以有效的方式,向处于风险之中的人群或单位提供有针对性的预警信息;判断的原则是:气象灾害的有效预报时间要大于预警系统的响应时间.数字城市中气象灾害预警的基本对策是:天气监测实时化、预警预报精细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信息服务个性化.  相似文献   

14.
能即时发布信息的公共设施,都将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2007年7月14日下午,北京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孙继松在介绍<北京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防御指南>时说,北京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能及时了解天气变化.  相似文献   

15.
福建气象干旱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19,(3)
利用1961-2017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气象资料,根据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中定义的MCI指数,结合干旱历史记载,采用多年平均值无量纲化处理、百分位数法确定致旱因子权系数和阈值,构建与国家干旱业务体系相一致的、适合福建的气象干旱监测预警和强度评估体系:确定全省范围内监测气象干旱可能带来灾害影响的临界阈值,用于发布干旱预警;继而根据符合预警的历史干旱过程,研制了福建全省和9地市不同区域气象干旱过程强度定量化评估指标,用于动态的过程强度评估、相似过程比较和历史排位分析等。经过2018年实际业务检验、2018年历史相似年份对比分析和历史重大干旱过程的验证,表明所确定的指标具有很好的业务应用价值。通过系统平台业务化建设,实现了对区域气象干旱风险实时动态监测预警、未来一周干旱预估和过程定量化评估,为干旱灾害防御和风险控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陕西市县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修正了陕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和农作物气候适应性域;利用Delphi、VC 、VB与SQL Server等开发工具,开发了一套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的市县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农业气象灾害数据管理、农业气象成灾条件分析、农作物全程气象适应性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组成.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小流域地区滑坡灾害具有多发性、广泛性和严重性的特点,严重影响山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区域滑坡灾害预警和单体地质灾害稳定性研究总是在两个不同的体系下进行,二者缺乏有机联系,常用的滑坡灾害预警单元也不能反映成灾机理.以广东省梅州市程江流域的松岗小流域为研究区域,以斜坡单元为基本单元,以气象、水文、人文过程为主要参数,通过分析各参数与灾害形成的内在关系,结合GIS技术,构建气象-地形-水文-地质-人文耦合模型,并通过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提高了滑坡预测的空间精度,而且可对特定降雨条件下的滑坡灾害进行客观有效地预测.  相似文献   

18.
田芳毓  陈旭东  苏筠 《灾害学》2022,(2):190-196
我国已基本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救灾应急响应体系。为增进对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更好地应对未来风险,该文分析了2016—2020年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的数量、时空分布特征,与2005—2010年和2011—2015年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变化特点,并与同期的灾情损失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格局成因。结果表明:(1)数量上,2016-2020年我国共启动84次救灾应急响应,主要是Ⅳ级响应,针对气象水文灾害的应急响应占84.5%。与2005—2015年相比,启动的频次减少。(2)从空间分布上看,救灾应急响应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气象水文灾害的应急响应主要集中在南方各省;针对地震地质灾害启动的响应呈现出“西多东少”的分布。(3)因灾死亡人口、经济损失的灾情格局显示出:灾情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人口较密集、经济欠发达、突发重灾较频繁的地区,也是启动高级别救助应急响应较多的地区。川、滇、黔、鄂、湘五省区的自然灾害风险应受到更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美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基本理念是软件重于硬件、平时重于灾时、地方重于中央。气象防灾减灾战略是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减少灾害经济损失;减少灾害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破坏。战略的重点是自然灾害评估、减灾技术开发、气象灾害预警和信息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20.
谭玲  叶汶华  吴先华 《灾害学》2019,(4):195-202
利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78 287份网络问卷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论表明:①在灾害管理全过程中,对气象灾害不利影响担忧程度较高的公众主要关注防灾、减灾、避灾的具体建议和措施;②年均损失值较高的公众主要关注灾害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影响;③认为预报预警信息能减少灾害经济损失的公众主要关注灾害等级、强度等信息。最后,结合四川凉州森林火灾的灾害管理,提出对策建议。认为:①公众和专业救援人员应该掌握灾害的基本常识,专业救援人员应对复杂气候条件下的灾害演化规律有充分的认识。②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应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防灾减灾知识,不断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③构建完善的灾害保险制度和灾害风险转移机制,分散灾害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