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降雨──产流过程与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通过人工降雨模拟实验与天然降雨径流过程监测,对所获主要营养盐物质──氮、磷的监测数据进行归纳、分析、验证,得出氮、磷随径流过程的输出特征,变化趋势、共性与差异,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对氮、磷流失的影响过程与原因分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邱玲玲 《环境》2012,(Z2):8-9
本文通过对惠州市2009-2011年12场降雨径流进行监测,研究了惠州市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城市下垫面降雨径流中氮、磷污染特征,计算并分析了城市降雨径流中氮、磷的EMC值,发现惠州市内除城市绿地外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TN、NH4+-N、TP的EMC值均超过Ⅴ国家水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城市下垫面的EMC值变化较大,但相比国内外同种土地利用类型城市下垫面,惠州市城市降雨径流的氮、磷EMC值大多较高。本研究为惠州市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定量化研究及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对三峡库区小流域径流过程中磷素流失的影响,选取重庆忠县石盘丘小流域内传统农业模式集水区(CG)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后的集水区(EG)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两个集水区出口采样,监测降雨事件中径流过程和不同形态磷素,分析土地利用配置对磷流失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监测的10场降雨径流过程中,EG的ρ[总磷(TP)]均低于CG,两者范围分别为0.09~0.75 mg·L-1和0.13~2.82mg·L-1;相对于CG, EG显著降低了TP浓度峰值.(2) EG的TP、可溶性磷(TDP)、无机态磷(DIP)和颗粒态磷(PP)在降雨径流过程中的浓度平均值EMC均较CG低,且EG与CG在TP、 TDP和DIP的EMC上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降雨径流过程中两个集水区磷流失的主要形式均为TDP,但EG的TDP/TP平均值更大.(3) EG比CG的TP、 TDP、 DIP和PP的输出负荷降低45%、 43%、 57%和47%,EG和CG各形态磷素输出负荷均与径流总量极显著相关(P<0.01), CG各形态磷与径流总量...  相似文献   

4.
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配置对径流中氮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天然次降雨过程中土地利用配置对径流氮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以重庆市忠县石盘丘小流域两个不同土地利用配置的A、B子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对集水区出口径流量和氮素进行监测.A集水区为农林水复合配置模式,B集水区为传统农业配置模式,利用EMC评估次降雨过程径流中氮的平均浓度,分析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配置对径流氮素的影响.结...  相似文献   

5.
降雨-径流过程中土壤表层磷迁移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以人工降雨的方法,对巢湖边旱作表层土壤在降雨后所产生的磷迁移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雨强植(70mm和35mm)90min内模拟的降雨过程中,供试的土壤产生两种径流模式:表面径流和土壤内部培中流,降雨强度大,表面径流和壤中流始流时间早,水流量和深度相应高,累积输出也多,相同雨强下,农田作物的覆盖作用胡促进壤中流,减缓表面流,但对始流时间的影响不大,4种模拟土类型的表面径流累积输出的大小顺序为:BN70(降雨量70mm,盖度为0)>BC70(降雨量70mm,盖度为80%)>BN35(降雨量35mm,盖度为0)>BC35(降雨量70mm,盖度为0)>BC70(降雨量70mm,盖度为80%)>BN35(降雨量35mm,盖度为0)>BC35(降雨量35mm,盖度为80%),培中流的量序为:YC70>YN70>YC35>YN35,裸露土壤的总磷浓度曲线呈波浪状递减,作物覆盖土壤则呈均匀缓慢的递减趋势,土壤物理结构和作特特征对溶解性总磷的变化趋势起主导作用,在中到大雨条件下,壤中累积输出的径流量都低于表面流,差幅决定于土培表层界面特征,表面径流中的磷迁移量是土壤中流的3-4倍。  相似文献   

6.
明确磷化工企业不同形态磷元素随地表径流的迁移特征,对防控磷污染物的环境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下(16.8、46.8、96 mm/h)磷石膏堆场中不同形态磷元素随地表径流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径流中不同形态磷(TP、TDP、TPP和PO43-)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即在雨水径流形成初期,各含磷污染物浓度下降迅速,并随着降雨时间延长其浓度下降速度变小,直到降雨后期(30 min以后)污染物浓度逐渐趋于平衡。其中,TPP含量的动态变化情况与TP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为0.9。3次降雨事件均存在冲刷效应,其强弱受降雨强度、降雨量等降雨参数的影响,其中降雨事件2(降雨强度46.8 mm/h)的冲刷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氮、磷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氮、磷污染的来源和环境效应,强调了富营养化现象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探讨了不同水体类型中氮、磷含量的差异,突显了不同环境背景下污染物去除的复杂性;阐述了氮、磷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生物法、物理化学法以及联合工艺等。通过市区污水处理厂、农村地区污水治理以及工业废水治理等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了氮、磷去除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而有助于促进氮、磷去除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沱江流域典型农业小流域氮和磷排放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王宏  徐娅玲  张奇  林超文  翟丽梅  刘海涛  蒲波 《环境科学》2020,41(10):4547-4554
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氮和磷流失是河流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而且氮和磷流失强度与气候、人为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以长江上游沱江水系花椒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小流域径流量、氮磷流失浓度以及流失量进行定位连续监测,结合降雨分析氮和磷输出变化特征及其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小流域2012年和2013年的7~9月径流量分别为10.05×105 m3和3.34×105 m3,分别占全年径流量的76.58%和56.51%,而且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2)铵态氮最大排放浓度在4~6月, 2012年和2013年最高分别能够达到11.51 mg·L-1和4.44 mg·L-1,流失风险期为4~7月, 2012年和2013年流失量分别占全年流失量的78.45%和62.24%;总氮、硝态氮最大排放浓度、流失风险期都为7~9月,硝态氮为总氮的最主要排放形式, 2012年和2013年硝态氮最大排放浓度分别为6.06 mg·L-1和11.43 mg·L  相似文献   

9.
养分流失是造成喀斯特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下降和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结合模拟喀斯特坡耕地地表、地下二元水文结构,探索在不同降雨强度(30、50、70和90 mm·h-1)和坡度(5°、10°、15°、20°和25°)下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土壤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30 mm·h-1降雨强度条件下,喀斯特坡耕地产生的径流主要为地下孔(裂)隙径流.随径流从地下孔(裂)隙向下漏失的全氮和全磷流失通量分别为43.36~95.88 mg·m-2·h-1和2.24~6.45 mg·m-2·h-1.当降雨强度≥50 mm·h-1时,地表产生径流,在径流的驱动作用下,全氮和全磷从地表发生流失.降雨强度在50~90 mm·h-1时,随径流从地表流失的全氮和全磷养分流失通量分别为35.86~201.04 mg·m-2·h-1和2.26~16.80 mg·m...  相似文献   

10.
沟渠系统氮、磷输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水稻种植期内农业源头沟渠中氮、磷的输出进行长期测定,研究了沟渠系统氮、磷的输出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规律. 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沟渠系统输出的ρ(总氮)最大值为4.00 mg/L,氮输出的主要形态为氨氮和硝氮,ρ(氨氮)和ρ(硝氮)的最大值分别为3.00和1.83 mg/L;磷输出的主要形态为可溶性磷酸盐,ρ(总磷)和ρ(可溶性磷酸盐)的最大值达1.00 mg/L. 灌溉一段时间后,氮、磷的输出呈单调递减变化;降雨后,由于流失方式的变化,氮的输出逐渐增加,2~3 d后才有所降低,而可溶性磷酸盐无大的流失. 沟渠系统中不同断面对氮、磷的截留转化作用相似. 其中,ρ(总磷)单调递减;ρ(总氮)和ρ(氨氮)在灌溉后随时间逐渐降低,降雨后其随时间虽有所增加,但最终趋势是降低的.   相似文献   

11.
在室温(25±2)℃和4 000 lx的连续光照条件下,分别以斜生栅藻、水华鱼腥藻为实验藻种,附着固定于立体弹性载体上形成藻类生物膜,研究不同p H对2种藻类膜生长状况及脱氮除磷能力及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生栅藻和水华鱼腥藻藻类膜生长最适p H均为9;2种藻类膜分别在p H为8和9时EPS产量、磷去除率最大,EPS产量分别为48.50×10-2,48.22×10-2g/m2,磷去除率分别为95.24%和94.71%;p H为10时,2种藻类膜对氨氮有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8.96%、97.93%;藻类膜对磷的去除在p H≤7时以同化吸收为主,当p H>7时同化吸收与化学沉淀共同作用;藻类膜对氨氮的去除在p H<8时以同化吸收为主,当p H≥8时同化吸收与化学挥发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一种改进AB工艺 ,旨在提高传统AB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氮、磷去除效果。平行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 :在不扩充池容的情况下 ,仅在传统AB工艺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调整 ,改进AB工艺可以较好地缓解传统AB工艺在生物脱氮除磷过程中存在的碳源相对不足问题 ;在保持有机物高效去除的前提下 ,与传统AB工艺、间歇曝气工艺相比较 ,改进AB工艺的TN、TP去除率显著提高 ,分别达到 79 8%和 90 6 1% ,出水CODCr、TN和TP等各项污染指标均能实现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3.
为了将短程硝化反硝化与A/O法除磷同时应用于SBR工艺处理啤酒废水,通过改变序批式反应器(SBR)工艺运行方式,使活性污泥依次经历厌氧、好氧、缺氧3个阶段,控制ρ(MLSS)=4 700 mg/L、pH=7.5~8.0、DO=0.3~0.5 mg/L(好氧阶段)。反应器内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除磷效果明显,氨氮去除率大于90%,亚硝酸盐积累率大于85%,磷去除率大于98%。试验结果表明短程硝化反硝化与A/O法除磷可同时应用于SBR工艺处理啤酒废水。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有效容积为240 L的中试Carrousel氧化沟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研究了溶解氧对氧化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和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的变化对系统中有机物的去除影响不显著;过高或过低的溶解氧均会降低系统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溶解氧控制在1.0~1.5 mg/L,系统可获得较高的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当溶解氧为1.5 mg/L时,总磷去除率达最高,为71.00%;溶解氧对污泥沉降性能影响显著,低溶解氧运行易引起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15.
总氮、总磷联合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艳萍 《环境工程》1999,17(6):66-68
采用钼锑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氮,考察了在提高温度的条件下,缩短消解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调节氢氧化钠和过硫酸钾的用量,在同一溶液内测定总氮、总磷,并且将测定条件改为126~128℃,消解10min,其测定结果和与标准方法对照,精密度及准确度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黄娟  安艳玲  吴起鑫 《环境工程》2016,34(5):143-147
于2013年8月和2014年1月先后2次在清水江流域进行水质监测,阐述了清水江流域氮、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清水江流域氮、磷污染严重,ρ(TN)的平均值为2.08 mg/L,ρ(TP)为0.80 mg/L((PO_4~(3-)-P)占77%)。流域氮、磷时空分布特征明显,下游氮元素的浓度明显比上游和中游低,磷元素则表现为在中游最高。富营养化评价综合指数表明清水江流域总体呈富营养化状态,清水江流域N/P比例关系显示干流上旁海(4号)到南加(9号)之间的河段以及支流重安江和卡龙河表现为氮限制,干流上的其他河段和支流表现为磷限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曝气处理及水景构筑物复氧处理(喷泉处理和跌水处理)对护岸型湿地中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护岸型湿地对缓流景观水体中的氮磷去除率分别约为61%和72%;曝气处理及水景构筑物复氧处理通过提高水体的DO值促进了护岸型湿地对氮磷的去除,对比空白系统,TP去除率提高了11.6%~19.1%,TN去除率提高了10.5%~16.1%;同时,喷泉处理和跌水处理通过对水体的较大扰动作用进一步强化了湿地对TP的吸附和强化絮凝作用;此外,硝化作用是护岸型湿地去除TN的主要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8.
夏蕾  刘国  陈春梅  张雯  曾燚 《环境工程》2016,34(9):114-118
采用添加稳定剂的方式增强土壤覆盖对氮磷营养盐的抑制效果。以河流黑臭底泥为试验对象,通过底泥培养试验研究了无覆盖层、土壤覆盖、土壤+H2O2覆盖和土壤+KMn O4覆盖对底泥氮磷释放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覆盖组相比,3种材料覆盖都可抑制底泥氮磷的释放。KMn O4的添加会促进含氮有机物的分解,提高土壤中三价铁含量,H2O2会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对于氮释放的抑制效果顺序为土壤+H2O2组>土壤组>土壤+KMn O4组,对于磷释放的抑制效果顺序为土壤+KMn O4组>土壤+H2O2组>土壤组。从抑制氮磷释放效果和环保角度综合考虑,土壤+过氧化氢是最佳的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用三级(好氧/兼氧/好氧)多层组合填料生物滴滤池处理模拟生活污水,探索强化脱氮除磷工艺。考察了在相同水力负荷和布水周期下,改变进水有机负荷对COD、NH_4~+-N、TN和TP去除率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XRD)对填料进行辅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级串联生物滴滤池的组合相比传统的单级或两级生物滴滤池反应器处理效果更好。第1级和第2级生物滴滤池去除COD、NH_4~+-N和TN效果较好,贡献率合计分别为93.0%、91.2%和91.4%。第1级和第3级生物滴滤池除磷效果较好,贡献率合计91.4%。有机负荷为0.328~0.392 kg/(m~3·d)时,系统总体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