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巢湖地区三口地震观测深井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求出了气压订正后深井静水位值与理论固体潮值相关最高时的气压系数.由于该值是采用优选法的方法确定的,所以称之为优选气压系数.优选气压系数反映了井孔本身系统对水位变化的放大性能,其本质是通过井孔系统对大气压和地应力这对矛盾运动结果的综合反映.优选气压系数对排除气压对水位的干扰,提取震兆异常变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苏08、苏15等井多年实测资料的基础上,从气压对水位动态的影响,水位相对于气压的滞后时间、气压系数及其变化、水位的气压改正等方面,对水位的气压效应作了初步探讨,得到如下几点认识。(1)反映井孔气压效应显著程度的主要指标是气压系数 b_p 的大小和水位相对于气压滞后时间的长短。(2)不同井孔的滞后时数(⊿T)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确定。(3)可采用多种回归分析法计算 b_p 值。对于气压效应显著的井可采用日均值—阶差分回归法计算 b_p,其方法简便,效果良好。(4)由井—含水层系统本身性质、特征决定的气压系数,在正常情况下,数值相对稳定。经常地、定时地计算 b_p 可以监测井孔渗流条件的可能变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应力场与含水层井水位的关系 ,以DD模式为例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讨论了同一孕震模式下不同地点的井水位变化。研究表明 ,同一孕震模式下水位存在不同的前兆现象 ,这些前兆现象水位变化形态与观测井相对于孕震区的不同位置有密切关系。本文同时给出了DD模式下不同地点的水位前兆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模糊集理论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模糊分维方法, 处理了山东聊古1井水氡10多年来的观测资料, 找出了水氡模糊分维值的3次较大变化与相应3次地震的关系.在这3次地震前水氡模糊分维值都出现明显地小于0.57的低值异常变化.这可能反映了系统在较大地震前的明显降维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 深井水位有正常变化,也有异常变化。正常变化如日变和半月变等,这反映了固体潮汐的影响,气压波动也能引起水位升降。异常变化可为地震的或非地震的,这里探讨的深井水位的“暴雨效应”现象,就是非地震异常一例。江苏扬州地区有口千米以上的石油深井——苏73井,在1980年6月下旬的几次暴雨之后,井水位突然上升了130毫米,而这之前8个月的变化还不到100毫米(图)。这样大的变化是地震异常还是什么干扰?经初步分析认为这次突变不是地震异常,而是一种“暴雨效应”的结果。苏73井是口油井,在江苏泰县港口公社,位于溱潼凹陷西南深凹部位的港南局部构造  相似文献   

6.
在江苏省泰县港口苏10井,我们先后使用过HQ—1、HCJ—1、SZ—1、HCJ—SZ(改装)等不同型号的水位自记计。对比其记录曲线,发现井水位日变形态,受水位计精度的影响。对水位计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出有关单位应研制高精度的水位计,在国家井网中,应使用统一型号的仪器。  相似文献   

7.
利用模糊集理论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模糊分维方法 ,处理了山东聊古 1井水氡 1 0多年来的观测资料 ,找出了水氡模糊分维值的 3次较大变化与相应 3次地震的关系。在这 3次地震前水氡模糊分维值都出现明显地小于 0 5 7的低值异常变化。这可能反映了系统在较大地震前的明显降维特征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 “皖07井水位与地震关系初探”[1] 一文中曾就皖07井水位对400km范围部分中强震的映震特征和映震机理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探讨。 为了进一步研讨皖07井水位的映震规律,近年来在文献[1]的基础上,应用 “SHP2.0”软件,对20多年水位观测资料进行数理分析,发现07井水位除了对部分中强震有映震能力外,对1999年台湾7.6级强震和其东部特定区域的小震也有一定的映震能力。 本文着重分析皖07井水位对1999年台湾特大强震和部分小震的映震特征,研究其映震机理,为单井预报地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深井记录地震波的特征和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利用井水位记震能力随时间的变化及井水地震图图象特征,对预报邻近地区的中强地震和研究断层活动性有一定意义。深井水位对地震波的响应能力,主要取决于井孔——含水层系统的固有周期、自身的频带宽度以及水位记录仪的频率响应,前者是衡量地震观测井灵敏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鲁10井(济南话剧团井)水位不仅能反映地球的潮汐应变,同时也记录到全世界大地震后瑞雷波绕地球表面传播所引起井水波动。震时水位波幅与震级大小相关;震时水位阶大小与震中距相关;震时水位阶起始方向与地震仪垂直向初动方向具有一致性。井水位较好地反映地震瑞雷波是与井孔的岩性、含水体导水系数、径流条件、井孔结构以及构造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1.
将尹祥础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可以应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以此方法计算了山东省莒南井(Lu 14井)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95年苍山52级地震前后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短临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2.
赵春雨  王颖  张玉书  严晓瑜 《灾害学》2009,24(4):102-106
利用辽宁省35个气象观测站点1956-2005年的逐月地面观测资料,对辽宁省近50年的农业气候条件的长期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初步分析了农业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辽宁省生长季(4-9月)日照时数明显减少,每10年减少29.4 h;生长季日照百分率减少也很明显,平均每10年减少1.2%;生长季降水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蒸发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17.3 mm。潜在蒸发量也呈明显的减少趋势。生长季≥10℃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且全省≥10℃界限温度开始的日期明显提前,大部分地区近50年提前6 d左右。辽宁省生长季3 350℃积温等值线在最近的10年里有明显的北移和东移。  相似文献   

13.
<正> 山东安丘电感法地应力站位于郯芦断裂带上。自1969年9月开始观测以来已有十二年的资料。1978年仪器室改建成恒温室,安装了简易温度调节装置,全年大部份时间室内温度保持在20℃,夏季温度可29.5℃。观测曲线呈现规律的年变化形态。1981年8月中旬深、浅两个井孔三个方向上的六个元件观测值同时出现程度不同的逐渐下降变化,改变了原正常的年变形态。其中尤以灵敏度较高的 NE60°向元件测值下降幅度较大,至9月上旬最大变化幅度分别为250和150微亨(图1)。观测时仪器萤光屏上出  相似文献   

14.
详细介绍了 1996年 11月 9日南黄海 6 1级地震前 ,巢湖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中 3口水井所记录到的水位经标准差、剩余值数据处理得到的前兆异常。其异常时间以中短期为主 ,不同步。此外还对降雨对井水位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正> 马17井位于河北省河间县城东10公里,构造部位处在华北沉降带冀中拗陷中铙阳凹陷的东部,南马庄断裂带河间东潜山高点。井深2694米,终孔层位在震旦系雾迷山组,岩性为硅质灰岩,是一口高温自流井。1981年6月份将红旗I型和SW40型水位自记仪分别安装在第一副管和第二副管上开始进行动水位对比观测。自观测以来,马17井水位自记曲线日变幅只有3—5毫米,1981年9月24日水位突然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 江苏省溧阳地震台于81年1月23日在井下66米深处安装成功Φ110mm电感探头,开始时用CD—2型精密电感电桥观测,观测综合误差小于50μH,从5月1日起,改用4103压磁应力仪观测,观测误差±10μh。观测条件符合规范要求,测值平时比较稳定,干扰因素不明显,整点值变动一般均小于20μh,日均值变动则更小。自安装以来溧阳老震区发生的二次有感地震均有前兆动态信息显示。  相似文献   

17.
库水位变化对库岸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库、河流等水位的变化对土石坝及边坡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水位上升时,边坡浸水部分的土体由于浸泡作用导致抗剪强度下降,从而可能诱发边坡失稳;水位下降时,由于坡体内孔隙水来不及排出而使坡体水位高于库水位,使潜在滑动面的抗滑能力降低,也可能诱发边坡失稳。分析了库水位变化引起库岸边坡失稳的原因及破坏形式,并以某水电工程库岸边坡作为工程实例,研究探讨该边坡在开挖前与开挖后水库水位变化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果发现,库岸边坡在库水位上升过程中其稳定性有降低的趋势,而在库水位下降过程中其稳定性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聊古一井地下流体场源兆异常特征及震情预测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古一井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井孔条件和连续可靠的观测,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实际地震观测资料,该井水化学组分的异常变化对其周围500 km范围内的5级以上地震具有良好的映震能力。在对聊古一井自1981-01投测以来观测到的水化学地震前兆异常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聊古一井水化学异常变化的场源兆特征及异常形成的物理力学机制和地震预报意义。利用上述研究结果,对聊古一井气体总量2003-05~2003-10出现的低值异常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震情预测,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苑海燕  侯建忠  杜继稳  李明 《灾害学》2007,22(2):101-104,113
黄土高原突发性局地暴雨集中出现在7~8月,暴雨频次的年际差异很大,R1h≥10 mm局地暴雨频次的旬分布出现多峰,7月下旬、8月上旬为高峰值,R1h≥20 mm旬分布为单峰,高峰值出现在8月上旬。局地暴雨的日变化中,17时是两类暴雨的最高频次时段,13时、11时分别为R1h≥10 mm和R1h≥20 mm频次最低值。陕北的局地暴雨多数单站单时出现,以局地性、短历时为主。7月R1h≥10 mm、R1h≥20 mm的局地暴雨频次的空间分布有相同的高值中心:神木-府谷、子长-延川、铜川,但R1h≥20 mm或者更强的降水较R1h≥10 mm中心位置要略偏北和偏东。  相似文献   

20.
以三峡库区四道桥滑坡消落带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滑坡体孔隙水压力、水分含量及库水位实时监测系统,依托采集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开展库水位变化过程中滑坡体消落带地下水动态响应过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库水位升降过程中,坡体内孔隙水压力变化趋势与库水位基本保持一致但相对滞后,上升时响应迅速,两者水位差为0.2 m,下降过程受地下水回流影响滞后时间相对较长,最大水位差为1.5 m,稳定在175 m水位时候库水爬高0.1~0.2 m;水分含量实测曲线很好反映了仪器安装层位岩土体的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其响应规律与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相结合可较好地分析滑坡体消落带地下水渗流动态过程,其成果为数值模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为类似岩土体构成的滑坡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