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预应力锚索加固石窟文物的特点,阐述了影响石窟围岩变形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以榆林窟的三个典型工程剖面为实例,通过对不同峰值加速度、频谱、持续时间的动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锚索加固的石窟围岩位移场、应力场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计算,揭示了预应力锚索加固石窟岩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和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反应谱特征周期和地震动持续时间的增大,洞窟的位移和应力值明显增大,应力集中区的范围扩大,围岩损伤的可能性增加,稳定性降低。应力分布与洞窟数量、组合特性、几何形状和尺寸密切相关,并控制了石窟围岩的震害特征。本文为石窟文物的科学保护和岩体抗震加固与减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文化遗产中占地面积大且相对较难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洪涝灾害风险时所受损害的风险相对较大。针对不可移动文物洪涝灾害风险防范需求,以山西省三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共422个为例,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及文物本体3个方面构建洪涝灾害对不可移动文物风险评估方法,以山西省域尺度下洪涝灾害对不可移动文物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南部地区的洪涝风险相对较高;时间分布上而也存在显著差异,洪涝风险在7月份达到峰值,汛期相对其他时期较高,主要集中于夏季(7~9月)。洪涝灾害风险时空分布差异结果可为不可移动文物防灾减灾规划与监测防范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石窟防震减灾与文物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石玉成 《灾害学》1998,13(4):90-94
针对石窟文物的特点,强调了防震减灾在石窟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阐述了石窟的抗震防灾应从地震安全性评价、石窟地震稳定性分析、工程防护措施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并就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秋仁东  石玉成 《灾害学》2006,21(1):38-42
本文分析了石窟的震害特征和所在边坡的失稳因素,通过静态理论分别对没加固的、挡墙加固的、锚杆加固的石窟边坡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并对石窟加固方法的抗震稳定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甘肃境内临洮到陇西段秦昭王长城的实地调查,总结了秦昭王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造方式,分析了其现状及主要因素导致的病害类型,以及病害发展的相互促进。随后,根据秦昭王长城的文物归属及留存状况,提出了分类保护的思路。这样的目的是将秦长城的保护与其文化、科研和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并选择技术有效、经济可行的保护和价值开发并行的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6.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防灾减灾宣传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科普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问卷调查,依据收集的数据材料,分析和研究了防灾减灾四种科普宣传形式的现状,找出目前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势条件下改进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对策,为我国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有效开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主要自然灾害及综合减灾战略构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安徽省旱涝、风雹、干热风、病虫、森林,地质、地震等主要自然灾害的概况,简要分析了致灾因素和背景,强调综合减灾的必要性,提出了综合减灾的战略目标、措施、原则和部署,重点阐述了强化政府综合减灾职能、建立综合减灾管理机构、建设综合减灾信息系统、全面实施综合减灾对策、加强综合研究等战略措施,对安徽省的减灾实践和研究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自然灾害的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广文  杜兴信 《灾害学》1993,8(1):34-39
陕西地质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本文概括分析了省内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点,简要回顾了近几十年减灾工作的成绩,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今后减灾工作的对策和减灾目标。  相似文献   

9.
Thom.  FH 孙昭民 《灾害学》1994,9(3):91-94
本文系统分析和总结了美国在洪泛平原管理中的经验教训,研究了减灾措施、行为反应及国家长期减灾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从综合的角度提出了统一的国家减灾计划。  相似文献   

10.
延安“93.8”暴雨洪水抗御经验和致灾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安祥  杨敏哲 《灾害学》1994,9(1):54-57
本文分析了延安“93·8”暴雨洪水概况和致灾因素,总结了当地抗御暴雨洪灾的经验,并就该地区基层防汛工作、淤地坝渡汛安全和河道清障等防汛减灾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博物馆陈列文物防震技术现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保护我国博物馆陈列文物,基于文献查阅及现场勘查相结合的方法,从博物馆、陈列台座、陈列文物三方面出发,以陈列文物为重点,研究了我国博物馆在陈文物的防震技术现状,分析了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博物馆在陈文物目前以传统防震技术为主,虽然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文物震害,但也存在破坏文物、影响外观、无参照标准等问题,应进行合理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对文物防震具有重要作用的防震博物馆及文物隔震台座在我国应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暴雨灾害往往会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极大破坏,对灾后文物的损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可为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对2021 年河南“7.20”暴雨中188 处不可移动文物灾后调查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了受灾文物损毁情况的差异性特征,归纳不可移动文物在暴雨灾害中的损毁形式表现为暴雨冲刷、积水浸泡造成的缓慢侵蚀破坏和洪水冲击、泥石流破坏造成的急剧动力破坏形式。另外,选取过程降雨量来表征暴雨灾害的危险性强度,构建了基于Lognormal 概率分布函数的受灾文物损失状态脆弱性曲线模型,分别从结构材料、建筑规模、保存状态三方面综合分析不可移动文物的脆弱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砖土结构文物相比于砖木、砖石结构文物的脆弱性更强,当降雨量超过100 mm 时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砖木、砖石结构文物在降雨量超过340 mm时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建筑面积在100 m2以下文物的脆弱性最高,极端暴雨灾害更容易对其造成严重破坏;相同降雨量下保存状态越差,文物脆弱性越强,其中保存状态较差的文物在极低降雨量(≤25 mm)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3.
张宝红 《灾害学》2010,25(1):119-123
从早期传说、水下遗迹、历史记载、现代测量等多个方面对中外历史上的大地震造成的陆地下沉灾害进行了综述,说明大地震与陆地下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指出这种灾害现象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下沉主要发生在地震过程中;②下沉最严重的地区位于震中区;③越大的地震下沉区规模越大,可达上千乃至上万平方公里。根据这些特点判断,这种下沉应该属于地壳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4.
关中地区滑坡 泥石流灾害遥感调查研究及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忠  赵淑芳 《灾害学》1992,7(3):38-42
本文通过利用综合遥感技术对陕西省关中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重点研究,总结了该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特征与发生规律,并分析其主要诱发因素,建立滑坡、泥石流的航、卫片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以关中地区为例,介绍利用综合遥感技术调查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工作方法和成果。  相似文献   

15.
广东自然灾害成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质构造、水文特征、天气气候特征、人类活动、经济结构与布局,以及社会环境等8个方面分析了广东自然灾害形成的环境条件及类型,并分析研究了成灾特点和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自然灾害的形成及其成灾频度和强度,既决定于自然环境的变异,也受制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环境,并具有区域性、周期性、群发性、连锁性、阶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自然灾害对于广东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有日益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技术对滑坡及其渗水盲洞疏干土体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讨论了基于三棱柱模型的滑坡体体积计算,然后提出确定渗水盲洞疏干土体边界与地面交线的方法,以此确定疏干土体的空间形态和体积计算方法,并以西昌一攀枝花高速公路沿线米易滑坡为例,对该滑坡的体积特征和渗水盲洞疏干土体的空间形态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山西省境内多年来发现的全新世古地震的基本特征,并将其分为七大类和若干种。文章对每种古地震遗迹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