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堤防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将水泥搅拌桩运用于堤防工程的地基加固,以提高堤防工程的稳定性。分析了水泥搅拌桩的作用机理和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点,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复合土层的抗剪强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复合地基堤防整体稳定计算。结合某河道整治工程实例,探讨了堤防地基水泥搅拌桩的加固效果,评价了不同工况下堤防的稳定性。研究表明,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堤防地基,可以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堤防的稳定性,且施工快捷,运用效果较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土工格栅加筋垫层复合地基近年来在处理软土路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土工格栅在复合地基中对桩与土的作用机制,尚无系统研究。基于弹塑性摩尔库仑模型,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详细分析了无土工格栅和有土工格栅在不同抗拉强度下对路基沉降、侧向位移,桩的轴力和剪力以及基础的应力扩散等影响,得到土工格栅能有效减少路基沉降及侧向位移等结论,对于路基工程中土工格栅强度的选取及其它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有许多特点,如桩体均为刚性、短桩及长桩桩端为低压缩或中压缩性土等。长短桩复合地基的设计理论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现行规范中尚无有关其强度及变形的具体计算方法。重点探讨了饱和软粘土体上采用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强度及变形理论,并提出了适用于工程应用的实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工程系统的抗震设防原则与抗震设计方法是工程防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讨论了为实现工程系统的抗震设防所应进行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工程系统基于风险的抗震设计思想,并就工程系统抗震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工程可靠度理论出发,探讨了油田生命线工程系统随着时域的变化控制抗灾防灾能力的问题。提出了界线控制,保证油田生命线工程系统抗灾防灾能力的方法。指出了油田生命线工程系统抗灾防灾进行可靠度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阐述了计算机仿真应用于油田生命线工程系统抗灾防灾研究的可行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防灾减灾工程分类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灾害学》2008,23(2):123-126
探讨了防灾减灾工程的分类。依据学科分类和专业研究分类等原则,将防灾减灾工程分为生命线系统工程、生态系统工程、公共管理系统工程、河海系统工程和生产线系统工程5个大类,并提出了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非工程防灾减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减灾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研究和实践通常都偏重于前者。从工程措施作用的有限性、新型生命线系统灾害的特点及灾害损失类型的变化论证了加强非工程措施的必要性,进而说明了如何从管理体制、技术立法、灾害保险及灾害教育等方面构建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非工程防灾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8.
FRP复合锚固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粘纤维增强聚合物(FRP)片材进行抗弯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除发生正截面破坏外,经常会出现早期的剥离破坏,导致纤维的抗拉强度不能有效利用甚至使加固失效。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用于阻止剥离破坏发生的FRP复合锚固技术。该技术改良了机械锚固系统,通过钢片和螺杆实现了对纤维片材的锚固。通过11根抗弯加固梁的试验,主要研究了FRP复合锚固技术的有效性以及其对FRP应变分布和界面剪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早期剥离破坏的发生,显著提高FRP片材的强度利用率,明显增强FRP片材与钢筋混凝土构件之间的界面粘结强度,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某采煤沉陷区内的典型输电铁塔及其复合防护板基础工程为背景,考虑地基-基础-上部铁塔结构的共同作用,对不同板厚复合防护板基础的抗采动变形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引入"保护作用"的概念,对独立基础和复合防护板基础的抗变形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设置复合防护板后,与独立基础相比,可明显减少铁塔支座的水平位移及上部结构的应力,支座位移与结构应力随着复合大板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其减小的幅度随着板厚的增大而趋缓,当板厚达到一定数值以后几乎不再减小。提出的复合防护板的厚度可取铁塔基础长向根开的1/45~1/35的建议,以供采煤沉陷区内复合防护板基础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紫色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调洪抗旱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科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的历年有关资料为基础,对农林复合系统的调洪抗旱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AAS)的年均径流量为非农林复合系统(NAAS)的1/2,洪峰模数相对后者降低63%,说明AAS系统对削减流域径流、洪峰及防洪有明显的效果,并对提高高台位旱地土壤水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夏季(即雨季)最为明显,ASS的土壤含水量为NAAS的2倍。同时,还阐明了树林耗水并不与农作物相冲突,前者系主要消耗土壤耕层以下的水分。  相似文献   

11.
再议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进展,我国的减灾工作已进入制定减灾规划,实施减灾规划的新阶段,即进入减灾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阶段。为了推动减灾系统工程的实施,需要建立先进的科学支持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立自然灾害信息系统;进行自然灾害区划与减灾区划;开展综合预报;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进行灾害教育;发展灾害保险;推动减灾工作社会化与产业化;建立减灾示范区;开展灾害科学体系的全面研究和进行国际交流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灾害经济统计评估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灾害经济现象的统计与评估问题,是开展减灾系统工程及进行灾害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建立我国灾害经济系统评估系统的一般问题,同时还对我国灾害经济统计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聂高众  马宗晋 《灾害学》1998,13(4):67-71
针对我国现存的灾害状况,本文通过国际对比的方法,对其他国家已有的减灾系统工程作了简单介绍,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未来建立减灾系统工程中应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作了分析,提出了加强立法工作,增加减灾投入,建立全国统一的减灾通讯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供水系统在给定地震烈度下受灾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给出了地震后生命线工程系统受灾程度的一个定义。文中利用不同地震烈度下地下管道的统计震害率,并通过经验判断,确定各供水节点之间管道破坏的数量.根据震后各地下管段接头或管体本身对三种不同破坏状态的隶属度,判断管道破坏的位置和破坏的状态。在进行供水系统流量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各供水节点的服务状态。最后根据系统受灾程度的定义,计算供水系统的受灾程度。本文既利用了震害统计资料,又综合应用了理论分析得到的对三种不同破坏状态的隶属度。较科学地给出了供水系统地震后受灾程度的分析方法。同时还给出了生命线工程抗震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15.
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初议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用大量数据阐述了我国主要自然灾害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而分析了减轻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从系统科学和综合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的任务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考察减轻自然灾害历史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减灾工作经历的经验性减灾阶段长达几千年,至本世纪60至70年代.才逐步发展到了今天的半经验半理论减灾阶段.今后的发展是向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的综合减灾过渡.适应这种发展,需要把二、三十年前形成的“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减灾方针,适时调整为“以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减灾”的新方针.在肯定我国四十多年来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纵向分散(部门型)减灾管理体制,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领导取得巨大减灾成就的同时,提出必须改革现有减灾管理体制.制定国家综合减灾大法,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减灾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灾害预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动态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系统动态学方法,构造了浙江省灾害预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动态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浙江省进行了初步的仿真研究,以寻求适宜的防灾政策。  相似文献   

18.
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进展概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人类社会是在对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得到发展。近代由于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在急剧增加。防灾减灾是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当前灾害监测技术、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灾情评估方法、灾害管理及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已有了不小的进展。本文概括地介绍了这些进展,并指出了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自然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这一角度探讨了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灾害地理学、灾害经济学、灾害生态学和灾害工程学。根据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的性质将其分为地质工程、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和海洋工程,并就每种类型的工程例举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孔锋 《灾害学》2021,(1):69-75,99
综合灾害防御能力评估已成为应急管理业务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首先从近年来灾害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和应急管理的需求角度出发,对综合灾害防御能力进行了再理解,然后对现有灾害防御能力的多属性综合评估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以气象灾害为例,通过68项指标构建了我国综合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6个单项指标体系,即制度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