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灾害学》2016,(2)
地震灾害过渡安置房一般规模较大,其防雷接闪器安装参数由滚球法计算确定。由于安装时间要求比较紧,绝大部分由非防雷专业施工单位完成,在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大量错误,导致返工。根据汶川、玉树、芦山、鲁甸地震灾害过渡安置房建设结构、组团和布局实际情况统计,针对不同规模过渡安置房建设,选取5种最有代表意义过渡安置房组合方式,采用滚球法计算各种高度接闪杆之间的间距、至安置点板房外围边缘的距离、在板房高度平面上的保护范围等关键参数,并凝练为接闪杆快速安装参数查算图表,同时采用组合方法解决了任意规模过渡安置房的接闪杆安装参数,全面省略了过渡安置房接闪杆设计过程,避免了安装参数计算过程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制约地震紧急救灾效果的关键因素与改进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清林  高建国 《灾害学》2005,20(3):48-52
紧急救灾是减轻地震人员伤亡的重要措施.震后半小时内、第1天、第2、3天救出人员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分别把这3个时段称为地震紧急救灾的第1、第2、第3有效时间.决定救出时间的第1因素为救灾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第2因素为救灾技术.但因"第2因素"最终还需依赖"第1因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第1因素"最为关键."第1因素"的第1制约条件为救援者与现场的距离;第2制约为交通条件与救灾调度、交通管理技术,第3制约为救灾指挥与实施者的反应速度与反应能力.且救出时间的第1与第2决定因素都受动力、物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应结合救灾调度设计,有重点地强化交通网、水、电、等生命线工程;科学地定点储备城市救灾物质、设备与技术力量;增强居民的防灾、救灾意识与技术能力;防止次生灾害危险源可能造成的破坏;加强指挥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与决策合理性;减小决策失误风险;实施救灾指挥预备.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5 m×5 m细微网格上实施了社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开发及应用,对雷击危险次数及脆弱性进行了数值化评估模拟。社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实例应用表明:模型模拟出的评估结果能反映雷击风险在社区空间尺度上的差异,以及地形因素、防雷状况及附近建筑物"避雷针"效应等所产生的风险差异,结果较为合理。适用于雷电灾害风险规避及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4.
首先总结梳理了避险转移安置阶段、应急转移安置阶段和过渡转移安置阶段等3个转移安置阶段的特点以及应急安置点的基本类型。随后,以应急安置人员救助需求满足度为基础,提出应急安置点设置的评价层次、指标及其评价内容。最后,综合考虑灾害类型、安置阶段、安置时间、安置规模、区域类型、户外的气象条件,安置场所情况及设置层次等,提出应急安置点设置模式。  相似文献   

5.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唐山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基本国情,系统阐述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强调要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气象局曾组织面向西安市中小学生的防雷减灾避险知识调查活动,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当前广大中、小学生是防雷减灾的弱势群体,主动防雷、科学避险、防灾减灾的意识薄弱,面对现状.提出了学校防雷减灾避险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析了地震台的雷害。根据各台站实际情况调研了区域防雷、通信传输线防雷、电源防雷及传感器防雷等多方面的技术 ,不同台站采用不同的防雷技术。并以雷害严重的高邮台为例 ,具体介绍了其防雷系统的设计和施工。  相似文献   

8.
大地震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灾区选择比较安全的过渡房安置点建设场地,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四川省汶川8.0级大地震后灾区群众快速安置为背景,论述了选择过渡房安置点场地必须考虑的地震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地震断层、地表裂缝、砂土液化、坍塌等实际问题的方案;利用强余震的预测结果,分析了这些灾害对场地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可能潜在的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供安置点规划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9.
《防灾博览》2016,(4):6-11
正2016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来到河北唐山市,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他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  相似文献   

10.
李曼  武宾霞  叶涛  史培军 《灾害学》2013,(1):153-159
在中国,由民政部门提供救灾专项资金是救灾的一项重要手段。民政救灾资金的实际支出与当年自然灾害的多寡、灾情的严重程度相关,进行当年预算时往往难以确定其具体额度。以1985-2009年全国救灾数据和灾情数据为基础,对除民政救灾储备与冬令春荒救助资金以外的历年救灾支出进行了统计建模,估计了在2009年的人口基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年度民政救灾数量需求(实物单位)。通过设置不同的救灾标准情景,模拟了不同情景下中国民政救灾资金年度总需求。结果表明,在不同标准下,年度民政救灾资金的平均需求为157.9~477.1亿元。本研究估计的结果可为民政和财政部门制定有关预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