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本文从韦布尔(Weibull)分布λ_(t)=λ_0t~(P-1)出发,推导了表示地震时间序列特征的W参数,并对华北地区1966年邢台(Ms)6.8级,1975年海城(Ms)7.3级和1976年唐山(Ms)7.8级地震的序列资料进行了处理:当W值低于平均水平时可认为是强余震前兆信息的开始;当W值接近或低于警界线σ_时,很可能有强余震发生。W-t曲线与强余震对应结果较好。邢台、海城及唐山强余震的对应结果监定评分分别为:R=0.680,R=0.517及R=0.532,表明用W参数预测华北几次大震的强余震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相似文献   

2.
<正> 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发生6.2级地震,其余震活动逐渐衰减,并似有倍九日期的特点。主震发生后,在24小时内发生了3.8级和3.7级二次较大余震,直到5月30日,即主震后第一个九天,发生了3.7级余震,以后每逢倍九日期都发生了较大余震,直至主震后第七个九天,即7月24日凌晨,发生了一次最大的强余震,震级为4.9级(见表)。在南黄海6.2级地震后,第一、第二个倍九日期发生了较大余震,当时我们观测到余震活动可能存在着倍九特征,运用这个特点并在尔后的监视余震活动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3.
1984年5月21日在南黄海发生了6.2级地震。在这次主震及1984年7月24日的一次4.5级余震前后,常熟台的水平摆倾斜仪记录到倾斜阶变、脉冲和锯齿型变化等异常。异常量在10~(-8)—10~(-7)弧度。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利用天津地震台网的徐庄子台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震以后到1977年6月的地震波记录资料,作了地震波速度比、振幅比以及初动半周期随时间变化的一些工作,分析研究了唐山大震后两次6级以上强余震的地震波前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2月1日1时29分(当地时间2018年11月30日8时29分),在美国阿拉斯加(北纬61.35度,西经150.06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距最近城市安克雷奇约18千米。截至12月1日10时,共记录到余震78次,其中4.0-4.9级地震9次,5.0-5.9级地震3次,最大余震为5.8级。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是一次正断型地震。此次地震发生于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的俯冲带的阿留申弧东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1950~2003年53年间青海高原地震主发区5.0级以上(包括5.0级)地震资料分析了该区地震灾害的特点.提出本研究区地震灾害具有频发性和轮回性、重灾轮回的时间周期长、强震的毁坏性大、以及强余震灾害连发而损害程度严重等特点,并认为青藏高原整体地壳构造运动和本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特别是北西西-北西向弧形断裂的发育)是该区地震灾害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攀枝花地震     
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处(北纬26.2度,东经101.9度)发生了6.1级地震。仁和区大龙潭乡拉□村是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约50公里,地震波及云南省的永仁、元谋、武定、大姚等县。地震后余震不断,8月31日下午又发生了一次比较强的余震,震级达到5.6级,使得地震灾情加重。  相似文献   

8.
在处理了部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从发震断层旋性、历史地震类比、地震活动图像变化和地震序列特征等多方面对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余震活动趋势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 :本次 8.1级地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可能为 6级左右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远场地震动特征及其对长周期结构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汶川8.0级大地震中,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强震动记录,这些记录特别是远场记录具有丰富的长周期地震动分量。本文根据东南强震动中心获取的区域数字强震动记录,分析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地震动特征,研究了基岩场地及深厚软弱场地的长周期地震动及其差异;根据长周期结构的特点,选取建于深厚软弱场地上的江苏A050强震台的超长地震记录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汶川8.0级地震对远场长周期结构的影响,并结合实际震害特点,提出了长周期结构抗震及地震安全对策中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汶川8.0级地震陕西强震台网数据记录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陕西数字强震动台网的组成及主要功能,对该台网汶川8.0级大震及其序列的记录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陕西省地震烈度划分,进行了陕西关中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和6次强余震时徐州地震台的形变同震响应和地震位移量研究,计算了汶川地震主震发生时地震面波到达徐州的时间和位移量,统计了汶川8.0级地震及其强余震引起的同震阶变时间参数、幅度参数和阶跃形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台4套形变观测均有较高的同震响应能力,同震阶变的开始时间与主震面波到达徐州台的时间基本吻合,可以认为同震应变阶和同震波是由强震面波引起的,是一种叠加在体应变固体潮曲线上的高频变化,并呈现快速振荡衰减的形式。②同台同岩性的不同形变观测对同一个地震的响应是不同的,阶跃形状、响应大小、响应时间、变化幅度都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更多的是反映了仪器本身的性能、观测精度、频率响应的不同,并不是应力场变化和构造特征的差异。③汶川地震引起的徐州地区应力变化以压应力为主,大地震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对远场的应变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PPAR模型在天山地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PP理论和时间序列分析中的自回归(AR(K))模型结合起来,建立投影寻踪自回归预测模型,在固定研究区内,同时实现地震震级和时间的2要素预测,进而建立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投影寻踪自回归模型(PPAR模型)。研究中选取新疆天山地区不同空间尺度的14个实验区进行验算,首先选取范围较大地区作为实验区,然后,逐渐缩小研究区范围,建立相应的PPAR模型。针对每个区域分别尝试以未删除余震的序列、删除余震序列及同时删除余震和前震的序列建立模型,一般来说,以同时删除余震和前震的序列建立的模型具有普适性。研究结果表明:范围较大和地震发生频度高、强度大的研究区建立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PPAR模型,其内符、外符检验的合格率均较高,故所建的模型是可行的、有实际意义的。而对于范围相对较小、地震发生频度相对较低的研究区建立二维地震时间序列的PPAR模型,由于受样本量的制约,其信度降低,但其对震级和时间2要素的预测在现实的地震预报实践中仍具有一定实效和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个特殊的地震空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 11 0 1,山西省大同市发生了M5 6地震 ,此前 10个月在其震源附近曾发生一群震源定位结果较好的小震。从小震在三维空间的分布情况看 ,在垂直剖面上存在一个NWW向的特殊空区 ,且似乎存在围空地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发生的现象。采用层状介质点源位错模型 ,由理论地震图拟合观测的垂直向记录 P、 S最大振幅的比值反演小地震震源机制的方法 ,使用大同地震台网和其他地震台网部分台站的记录资料 ,求得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些震源机制解在 4个象限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性质 ,且每两个相对象限中震源机制解的性质相近。5 .6级地震发生在该空区的边缘 ,而余震序列将其填充 ,余震区的长轴方向和空区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14.
用Corioli力讨论台湾南投7.6级大震的余震强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增建  吴瑾冰 《灾害学》2001,16(1):35-38
台湾南投大震是震源地方一个逆掩断层错动引起的,上盘向西错动,这种断层错动的形式其Corioli力效应是使两断层盘相互挤压,因之主震发生时能量释放不彻底,余震强度较大,本文试图用Corioli力效应具体讨论台湾南投大震的余震强度。  相似文献   

15.
地震序列下桥梁连梁装置的防落梁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类地震序列中,主-余震所占比例最大。主震震级越高其余震的震级亦越高,对结构的破坏越大。桥梁结构作为重要交通枢纽工程,其在整个地震序列发生时应确保通行,起到生命线工程的作用。选用集集地震序列对桥梁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发现结构在主震作用下梁墩相对位移过大、主梁发生落座,余震作用下结构有发生落梁的可能。对结构设置防落梁装置,并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显示连梁装置可有效抑制桥梁上、下部结构相对位移,提高结构抗推能力与整体性,保证了结构在整个地震序列中不发生落梁震害。在抗震分析中,应考虑到强余震对结构带来的影响,保证损伤结构在地震序列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根据非平稳输入下建立的功率谱与均值反应谱之间的关系,合成基于水工设计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并对其幅值进行修正,降低了高频区误差作用;为了解决加速度时程积分后的速度、位移时程的零线漂移现象,利用Huang变换得到加速度时程的固有模态函数,由Huang变换方法得到的最低频率固有模态函数分量通常情况下代表原始信号的趋势或均值,对去掉均值后的加速度时程进行积分得到的速度、位移时程不存在零线漂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1983-11-07山东菏泽5.9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识别与研究,分析了菏泽5.9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同步性特征,利用震前地下流体高频突变异常频次速率和异常频次累加值的变化,采用地下流体层次跟踪震情预测方法对菏泽5.9级地震长期、中期和短临三个时间尺度的震情进行了检验性预测。  相似文献   

18.
对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自仿射分形H值的变化特点作了研究,并对1970年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作了回溯性预测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的H值在0.59~0.99之间,地震活动具有确定和随机的双重属性,同时表明地震活动具有正继承性;对江苏及邻区的震例及其预报效能评价的研究表明,地震频次H值下降的异常现象与江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回溯性预测检验得到的R值为0.365。因而地震频次H值在该地区的地震预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用来探求未来中强地震可能发生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19.
汶川8.0级地震所引发的防震减灾工作启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66年邢台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中国防震减灾事业的方针政策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深刻影响。汶川8.0级地震的惨痛教训进一步说明,在地震预报不过关或还不可靠的前提下,震灾预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途径。汶川地震的灾情和云南省减隔震技术研究应用、农村民居抗震、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加速了中国防震减灾结构的调整——应把建构筑物抗震设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