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陕西地震活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陕西地震活动的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对陕西地区的促震作用明显,对陕西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不容忽视,需加强监测预报和抗震设防工作. 相似文献
2.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8.0级地震共触发地质灾害13 759处,灾区39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达14.02处/100 km2。该文采用以上数据,探讨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规律,着重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烈度、地层岩性、地形坡度及海拔高程等影响因素的关系,得出以下认识:1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发震断裂两侧30 km范围内,在区域上表现出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呈"带状"分布、沿水系呈"线状"或"串状"分布的特征;2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斜坡部位与微地貌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地震地质灾害多沿山脊线或分水岭部位高位分布;3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与地震烈度呈正相关关系,地质灾害的发育密度,随着地震烈度等级的降低而降低;4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较软岩岩组和坚硬岩岩组内,在地震力作用下,软岩岩组内更容易引发滑坡灾害,崩塌多发育在坚硬岩组内;5在海拔1 000~1 500 m,斜坡坡度30°~50°区域范围内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不同坡度范围内,地震地质灾害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发育类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及地市级危险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指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其次为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增强了地震的破坏效应,加剧了地震灾害的损失程度,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很大困难。一般震级大于5级、烈度超过6度的地震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本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以地(市、区、盟)为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高度和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形成一个大致北北东向的高危险带,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轻度危险区。 相似文献
4.
芦山地震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两次地震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但由于地震震级、持续时间以及地质环境条件等的差异,两次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既有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分析两次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环境背景条件、分布发育规律以及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征等,充分把握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及演化趋势,以期为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科学预测和及时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陕西苹果果区冰雹灾害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陕西省1961-2010年气象观测站冰雹观测数据,分析38个苹果基地县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历史灾情等方面资料,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原理,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3个方面,构建陕西苹果冰雹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利用GIS技术完成陕西苹果果区冰雹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陕西苹果果区冰雹北多南少,高原和高山多于平川、盆地;延安、渭北西部果区多于渭北东部、关中西部果区;1970-1980年代是冰雹高发期且波动较大,1990年以后有所减少;降雹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冰雹日数最多,春秋次之;冰雹日变化呈单峰型,14∶00-19∶00是陕西苹果果区降雹的高峰时段,出现频次为78.7%。2陕西苹果果区冰雹灾害重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延安中西部,该区年平均雹日约2 d;中度风险区主要包括韩城、合阳、澄城、蒲城、富平北部、耀州区、淳化、彬县、长武大部及其北部所有非重度风险区,该区年平均雹日1~2 d;轻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关中西北部及东部部分地区,该区年平均雹日不足1 d。 相似文献
6.
7.
汶川8.0级地震陕西强震台网数据记录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陕西数字强震动台网的组成及主要功能,对该台网汶川8.0级大震及其序列的记录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陕西省地震烈度划分,进行了陕西关中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文彬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29(6):709-714
在对5.12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特点,探讨了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相一致,与断裂带密切相关,并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崩塌、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灾后重建必须注重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科学规划选址,合理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地段;对重点高陡边坡灾害须进行必要的岩土工程加固,山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相关要求,要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预防工程诱发灾害。研究结果可为灾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以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汶川8.0级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市虹口乡和紫坪铺镇11个村的群众减灾意识、减灾需求和建议,并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三个方面分析比较减灾行为倾向,初步反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4年后极重灾区民众的山地灾害减灾意识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多数被调查者的减灾意识较强,尤其是接受过减灾培训的地质灾害监测员和群众,但也反映大部分群众尤其是中青年对二次灾害存在侥幸心理,对避灾技能的理解还有待加强,社区减灾能动性有待进一步发挥。最后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改进防灾避险明白卡、注重宣传培训效果,强化民众减灾意识,充分调动群众减灾能动性和完善风险沟通协调机制等对策和建议,从而为有关部门开展山地灾害防治的宣传培训提供参考,同时为促进社区减灾提供社会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1971-2000年的3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按旬统计汶川地震重灾县5-12月各旬的雨日、中雨日、大雨日、暴雨日的平均日数和气候概率,根据地震重灾区实际地质环境条件,降低强降雨强度条件,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的39个县进行地质灾害时空气候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重灾区的地质灾害气候风险指数值存在两个高值期间,一个是5月中旬至7月上旬,另一个是8月下旬至9月下旬。而10月下旬至次年4月,重灾区降雨明显减少,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地质灾害气候风险;从地域分布来看,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重灾区的西部和中部,风险等级为3~4级(风险较大或很大),东部地区风险等级为1~2级(中等风险或风险较小),但7月下旬高等级风险区位置集中在重灾区的南部和东部。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是我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01~2005年陕西省发生的地质灾害成功预报实例的时空分布、类型规模等若干规律,并进一步讨论了地质灾害成功预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陕西省地质灾害成功预报的3种模式以及提高成功预报水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14.
基于GIS的陕西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GIS技术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海量数据管理优势为地质灾害数据的管理分析、动态监测、机理模拟、预测预报、辅助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从陕西地质灾害分析入手,设计了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并对系统目标、系统总体设计、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该系统可为陕西省地质灾害的管理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地震风险评估中灾害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以美国地震灾害模型为例的地震风险评估在金融保险业和土木工程两大领域的应用,回顾了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发展的历史背景,其中,金融保险业的模型更测重于对历史理赔数据的分析,土木工程业的模型则注重于对工程结构的分析。着重探讨了评估模型中地震灾害部分的建立,其中包括致灾因子模块及孕灾环境模块。针对建模中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等的关键要素,如地震源及震级、地震衰减方式、场地土壤土质条件、地震复发率等,作了分析及归纳总结,并系统地介绍了所涉及要素的数据信息获取过程及对应的建模方法,进一步探讨了相应的风险量化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震后灾害链生机制及其对汶川地震城镇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级大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导致次生山地灾害极度发育,影响到震后灾害的活动特征及其相应的减灾对策。震后松散固体物质急剧增加、流域微地貌变化明显(沟道堵塞严重)、水文变化利于侵蚀和洪峰,使得灾害群发链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泥石流),8月中旬灾区各地因强降雨而大规模爆发泥石流堵塞河道,洪水冲毁掩埋重建城镇,给地震重灾区造成巨大损失。从以汶川县映秀镇为例,在阐述灾害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震后灾害链的形成条件、成灾过程以及对城镇重建居民点的危害特点,进而提出灾害防治措施,为灾后城镇建设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汶川8级大震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笔者随同江苏省地震救援队即赴重灾区北川县城实施救援。在救援期间所获取的现场资料基础上,对该次大震的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进行了探讨。汶川8级特大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高达11度;10~11度重灾区主体沿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呈北东方向展布。龙门山断裂带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发震断裂,其运动方式为逆冲兼右旋水平错动。由于所处的特殊地震地质环境,地震地质灾害非常严重,致使此次地震的震害更具毁灭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