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突发事件对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而,公众开始主动介入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但是,由于我国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呈现着模式化的现象,由此而严重制约了公众的知情权,使媒体的公信力下降,造成了公众和媒体双双被动的局面,这在马航失联事件中显现尤为突出。为了突破这种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模式化思维,我国媒体在汲取外媒有益经验的同时还要注重结合自身条件加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正>沃尔玛"转基因门"事件2010年3月,沃尔玛超市在湖南长沙的一家门店,因违法出售含转基因成分的大米被绿色和平在媒体上点名曝光。在短短两周内,《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环球时报》、《中国日报》、《财经》、《中国经济时报》等45家媒体均对此事进行了独立报道,相关转载和网络讨论更是超过400万条。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和西方媒体关于"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媒体在本次事件中暴露出诸多局限,如缺乏"独家消息"、报道过度煽情、谣言大行其道等。并对产生这些局限的原因进行反思,探讨我国媒体应如何提高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未发生事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与求知欲,再加上传媒业受众为本的大环境,对事件的预测性报道便应运而生。相较于对已发生事实的报道,预测性报道更加考验媒体对新闻事实及事件真相的把控,在传播的各环节出问题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本文从传播过程的五个环节分析2012年业界沸沸扬扬的铁道部改组新闻报道,探讨预测性报道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2014年3月8日凌晨,马航MH370航班与吉隆坡雪邦空中管制区失去联系。相对国外媒体,国内媒体在此事件报道中的表现,有诸多值得思考之处,国内媒体对于如何报道空难等灾难事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重大突发事故往往会成为当时的舆论热点,媒体对事故的报道如果成功,可以很好地引导舆论,疏导民众情绪。如果报道不成功,则不利于对事态的控制,容易激起民怨,甚至引发群体事件。所以,事故类新闻报道是媒体实践中必须要紧抓不放的课题。2013年11月22日青岛黄岛区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我国媒体对这起事故高度关注,形成了全国性的舆论态势。本文以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此次事故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理论对事故发生后一周内的新闻进行三个层级的结构分析,探讨我国媒体在事故类报道中的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京华时报》、《重庆晚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五家纸媒对非典和H7N9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纵横向对比分析其报道内容、报道类型、报道倾向以及所在的版面位置,从而探究以五家媒体为代表的国内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方式,并对报道方式在十年中的演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深度报道,大多坚持从专业学科知识的视角把握新闻事件的个性;以理论的科学性透视新闻事件背后的普遍意义;以学者的专业性和理论性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深度。所以,深度报道具有专业性、理论性和学者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改进会议活动报道是党报一直以来的热门话题和重要任务,特别是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和中宣部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出台后,各级党报纷纷对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本文试从新闻标题、主要内容、语言风格、载体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变脸",晒晒各地媒体将"权威声音"进行"清新表达"的生动实践,并从机制探讨如何形成重要领导人会议活动报道改文风的共同合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北京2013年雾霾事件看媒体环境报道效果,聚焦雾霾报道在提升我国媒介公信力以及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两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对改进环境报道,促进受众环境意识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媒介审判"现象一直为人诟病,这种超越司法程序的媒体审判实质上是媒介舆论监督功能的畸形化。本文对陈永洲事件进行简要回顾,结合相关法律知识探析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媒介审判"行为,从而为我国规避"媒介审判"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风险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如何利用媒体微博在社会重大突发性事件中进行舆论引导至关重要。本文以2014年"3.0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为案例,研究"@央视新闻"在事件传播中的作用,探讨媒体微博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应对风险、引导舆论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周一见"娱乐事件以其喧闹的微博文本成功吸引了线上、线下媒体以及千百万网民的热烈关注和讨论,制造了一个由微博首发的全民消费现象,成为中国娱乐事件通过微博文本传播消费产生聚集讨论和强大影响力的典范。本文通过对"周一见"事件微博文本元文本的互文性的研究,力求解答为何以微博首发的"周一见"会产生如此喧闹的微博文本。  相似文献   

14.
纸质媒体在当今如何提升节假日报道的感染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新民晚报的实践表明,精心策划和组织节假日报道,不仅可以提高传播力,也能扩大品牌影响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节假日报道的感染力,即:"吸引参与:让读者‘唱主角’"、"真情投入:让主流新闻生动活泼"、"语言生动:让新闻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多地环保维权群体性事件频发,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对于这些事件,现有的报道多聚焦于指责政府决策和行为不当,特别是环评制度、程序以及环境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存在缺陷,较少关注部分民众在环境事件中呈现出的“逢大必反”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常采用英雄叙事的话语策略,塑造关于灾难的特定话语。不同历史时期的灾难话语因具体社会情境而变化,与意识形态密切勾连。在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总体逻辑之下,灾难报道的英雄叙事可以起到遮蔽社会失序状态、动员社会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与2008年相比,流域河流水质确实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标志性成果就是流域主干流的黑臭问题基本解决,但流域内不少支流,仍存在黑臭现象。淡水河、石马河(以下简称"两河")污染整治情况近期再次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省内外媒体竞相报道。他们用不同的媒介、不同的篇幅、不同的视角去报道,发出的却是同一个声音:必须加强水污染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8.
议程设置功能是西方传播效果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对特定社会事务的关注与报道,能够通过新闻信息的传播将公众及社会引向特定的关注方向。马航事件是一次突发的重大航空事件,对这一事件的处理体现了政府部门的应对能力及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重点分析议程设置功能在马航事件报道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光明日报》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是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的一个成功案例。报道从2012年6月12日起在光明日报新闻版上推出,至9月2日止,共报道了38期42个人物,稿件总字数约十万字,荣获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系列报道的一等奖。本文从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策划的角度分析这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0月13日至18日一周时间内,"余姚干部视察被背进灾民家"事件引发网络和纸质媒体的关注。本文从社会事务本身的特性、大众媒介在其中的作用以及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来分析"鞋哥"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