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从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可以发现,云南少数民族具有明显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许多少数民族村寨附近都有特定的“风水林”,任何人不得损坏“风水林”的一草一木,这是不成文的约定成俗的规章制度。而最典型最具有特色的要算白族的插柳节、缀彩及封山仪式。白族先民就有集体植树、封山护林的传统节日。有些村寨至今仍保持着这种保护环境的传统风俗。白族的插柳节,选在立春前的“蛇日”举行,民间习俗蛇为“小龙”,龙日有雨,种树易活。这一天白族村寨十室九空,男女老少都到村外河边栽柳树,每人手舞两根  相似文献   

2.
对大理1999~2006年工业"三废"与治污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投资数额与工业"三废"排放量呈反比,投资产生的效果明显;总结了云南大理环境质量变化与环境治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洱海”是矗立在云南省大理市路口的一条标语。这条标语既反映了洱海在大理的重要地位,也表示了大理州政府和人民对保护洱海的决心。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和大理白族自治洲,在大理召开的′97洱海国际会议上,众多中外专家所提出的有关治理污染、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措施和工程,则是这条标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从大理古代碑刻看白族传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大理白族留下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碑刻,反映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过今天环境保护工作有借鉴和继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德昌  张雅 《环境保护》2011,(12):58-60
素有"银苍玉洱"美誉的洱海,碧波荡漾,白鹭翩飞.是一个有着旖旎风光的风景区,被奉为大理白族人民的"母亲湖",是我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洱海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和独特民族风情的湖泊也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6.
云山保护     
正地址:网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云南大理古城苍坪街56号床单厂艺术区C-2-2http://www.cloudmountain.cn/index.php0872-2504186info@cloudmountain.cn云山保护(Cloud Mountain Conservation),官方名称"大理白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心",于2015年6月在大理州民政局注册成立,是一个专注于抢救性地研究和保护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民间公益组织。云山保护的创始人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拥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经验,其中既有曾长期在国际保护组织从事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项目负责人,  相似文献   

7.
《环境工程》2021,39(1)
<正>云南聚集着我国许多的少数民族,不同民族形成了迥异风俗,有着异彩纷呈的歌舞文化,使云南成为"歌舞的海洋"。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蓬勃发展,诞生了许多原生态音乐作品,如《云南映象》《云岭天籁》等等,在音乐领域掀起了一个个热潮。这些音乐作品体现了强烈的生态意识,兼具艺术价值与环境保护价值。《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研究》一书将着眼点放在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作品上,探讨了这些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重要价值,以及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方法,为读者提供了宝贵参考。  相似文献   

8.
探讨文化与自然灾害对云南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行为影响,针对云南大理古城与玉龙雪山还有丽江古城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自然文化灾害对云南居民保护旅游生态文明行为有着显著的间接影响;生态环境信念及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行为因子均值不具有显著差异;而且对应的路径系数大理古城样本均大于玉龙雪山-丽江古城样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环境与灾害知识、增强居民环境责任感等措施有利于旅游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苍洱地区居址环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民族学和考古学资料进行的综合研究,可将苍洱地区居址环境划为4个历史变迁时期:4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居住在沿海拔2500~2200米一线的一些向阳避风的苍山台地上。海拔2200~2000米一线的苍山脚下为汉晋时期先民们的聚居点。海拔2000米左右,沿滇藏公路一线的白族村落大致在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形成。海拔1975米左右,今洱海边的白族村落大多数在元明清时期形成。其趋势是从高处往低处下移,随苍山上升,洱海水位下降,利用滩地形成新的居民群。其形成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加强洱海保护是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田文 《环境保护》2020,48(3):109-110
从民族生态学角度分析,民族多样性是生态多样性的表征之一。每一种民族文化系统及艺术特色的生成都是对所处自然、人文环境的适应结果,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体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更离不开独特的生态资源及自然条件支持。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大多数仍保留着"原生态"的生活栖居及社会活动模式,这为民族生态学视域下研究传统文化艺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丰富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