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随后,党的十九大明确"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道路的"绿色发展"方向,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绿色发展道路有其故有的生成逻辑:来源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文化逻辑,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者和创新者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体现中国共产党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与目标逻辑,彰显中国为建设"美丽世界"贡献智慧与力量的责任与担当逻辑。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生成逻辑,对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道路,凝心聚力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最近,国际能源署发布信息,指出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对此国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纷纷予以驳斥,对该组织发布的能源信息的可信度提出怀疑,中国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也正式向世界发布中国能源消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还不是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3.
“环境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科学为依托的新型文化。它在本质上要求根据社会结构体系内部的有机联系,将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协调统一发展纳入环境发展的总体设计中。环境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它的发展对我国的未来有着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绿地保护”的思考,分析了欧美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差异,并进而提出了发展自己的环境文化:“中国式”环境文化。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解决人类发展的难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全球性问题的理论反思是其提出的三大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仁爱观、大同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社会有机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全球性问题严峻、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文明范式出现困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吸取中西文化之长,又立足世界发展的现实,充分显示了中国方案在解决世界发展走向问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建设更好的生态文明成为一个日益升温的话题。从内涵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  相似文献   

6.
<正>第11个五年规划将中国领入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这个奇迹不仅在于全球背景下中国经济体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摆脱"了西方的发展模式,努力将环境问题作为国策置于优先地位,而不是纯粹追求经济增长。中国的第12个五年规划期间很可能会被未来几个世纪视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新兴殖民大国抓住机会,趁清朝从鼎盛滑入衰落时,往往以一些不公平,甚至残忍  相似文献   

7.
以科学发展观“红线”引领绿色强国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尤其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消费,钢消耗、水泥消耗,水消耗,二氧化硫排放,有机污水排放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石油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大国.  相似文献   

8.
发展绿色商业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是传统商业发展观念和模式的重大转变和革新,对我国建立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色商业概念的提出绿色商业概念的提出,充分地表明环境保护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生产领域,渗透扩张到了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全面地贯穿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加强,成为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为此而深感自豪和骄傲。但是,伴随着快速发展的是资源的极度破坏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9.
曹凤中 《环境科技》2002,15(2):11-12
1 前 言  能源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支撑。能源安全不仅包括能源供应的安全 ,如石油、天然气和电力 ,也包括对由于能源生产与使用所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居世界第三位 ;基本能源  相似文献   

10.
推行循环经济,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之后,建立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国际社会蔚为风潮.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的分析,指出应用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达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最佳发展模式,最后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落实到水利工作中,通过创新水利发展模式,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努力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天是第十四届“世界水日”,也是第十九届“中国水周”第一天。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文化”。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2012,(23):2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  相似文献   

13.
张瑞  孙强 《环境保护》2014,(6):52-53
通过文献调研分析,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历程及几种表现形式,对进一步梳理自然—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为明确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人长期自认处于世界中心,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生态状况有关.这里提出了一个文化生态的概念,即文化生态由自然场与社会场交织而成.“自然场”指人在生存与发展所附丽的自然环境,又称地理环境.而对此做出最早概括的是《尚书》中的描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林书豪"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该个案的特殊性,追根溯源,对根源及其形成过程进行解读,进而透彻理解这一文化现象,并为现下的中国教育及CBA的运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道路"问题就引起人们的广泛热议。只有科学地把握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才能深刻地理解其强大生命力所在。中国道路有着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它体现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主体选择性、以及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目标。这条超越传统的现代化之路,证明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添彩增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速度"关乎生死吗? 面对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确保8%的经济增长率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头等大事.按照普遍意义上的理解.如果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低于8%,那么中国的就业和社会稳定就会出现大问题,因此,"保八"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浓厚的政治含义.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将这一速度命名为"中国速度",它在某种意义上带有着标定生死界限的"生死时速"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组织公民行为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反映的是西方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理念。然而,员工的组织行为受到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管理实践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弥漫着浓厚的"家文化"氛围。在这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影响下,根植于西方文化基础的组织公民行为,其概念本身的文字表达、内涵定义以及维度结构等均不适用于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国情,而组织主人翁行为是产生于中国社会文化土壤并用于描述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中成员的自主性行为。组织主人翁行为的六个维度学习进取、敬业奉献、忠诚正直、乐于助人、人际和谐、顾全大局的提出,比源自西方管理学文献的组织公民行为更能反映出中国文化背景下积极进取的正向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在世界喀斯特地区中极具代表性。文章依据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独特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功能,借助申报自然遗产机遇,为实现该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保护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各国积极寻求经济增长新方式时,文化创意产业以其无污染、高附加值、低消耗的特点引起了世界关注,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我国亦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本文以"成都东村"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建设情况,并借助SWOT分析方法对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进行分析,理清其发展思路,以期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