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晓亭 《环境保护》2013,41(10):63-66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并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美丽中国"的基本途径。四川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认识四川对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四川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专门成立课题组对四川开展生态文明和"美丽四川"建设进行了深入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总结分析,以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鄂平玲 《环境保护》2007,(21):37-39
编者按: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什么是生态文明?它包括哪些内涵?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哲学、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等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辨析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的治国理念,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催生的经济秩序变革和发展模式的革新,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大潮,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治国 文明理政——试论新时期生态文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本文根据"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新精神,提出"生态治国,文明理政"的理念,构建了新时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即一个统领、两大抓手、三种模式、四个落地、五条路径、六大保障与七个当前工作重点,试图为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基。建国以来,我们国家的环保政策从无到有,环保理念逐步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国家层面,由原来的五位一体的国家总布局,到现在加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六位一体"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长久发展的大计,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美丽中国,进而实现永久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吕洁 《环境保护》2012,(24):54-55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执政和发展理念的升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多年来,南宁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的发展战略,从"中国绿城"到"中国水城",持续推进生态宜居南宁建设,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中华宝钢环境奖"、"全国十大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探索出一条西部发展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8.
栗倩倩 《环境保护》2013,41(8):58-59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战略层面,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起形成"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战略布局,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概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描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最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同时也是党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生态文明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和动力源泉,对社会公众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其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促进者,必将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日渐突出,面临生态风险.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转型的主题之一.广西在适应这一转型、努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建设"美丽广西"的过程中,"五位一体"整体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均衡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应积极反思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社会结构失衡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非持续发展现实困境,科学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积极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动发展,协同推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建设生态省是实现这一目标,贯彻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选择和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生态文明再次做了强调.  相似文献   

13.
刘向东 《环境保护》2007,(21):52-54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这是环保工作发展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开启了我国环保工作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聂廷勇 《环境保护》2016,(14):70-73
正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根据这一目标,应有的生态文明意识应是人人拥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处处珍爱生态、时时保护环境。然而,虽然近年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生态文明再次做了强调.这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2012,(23):2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  相似文献   

17.
冯安龙 《环境保护》2012,(24):56-57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党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相似文献   

18.
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生贤 《环境科学研究》2008,21(1):I0001-I000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是指导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明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需要政府强有力地推功和引导,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在2008年生态文明暨第五届生态省建设论坛上,安徽省林业厅、水利厅、捉业委员会、气象局、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分别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对本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本刊摘编了部分重要内容,试图以安徽省为例来说明各部门是如何共同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  相似文献   

20.
记者:史厅长,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您在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时,有什么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