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青海省海东市O3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统计海东市2019—2021年的地面监测数据与相对应的气象条件,探究O3和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O3浓度的时间分布特征呈单峰单谷变化,早上7点浓度最低,下午4点浓度最高,且夏季污染最为严重;气象因素对O3浓度的影响显著,相关性均在0.8以上,其中温度和湿度相关性超过0.95。温度升高和辐射增强使近地面O3浓度升高,湿度的增加并不利于O3的生成与累积;海东市易受到正东、东南或西北方向近距离扩散影响,导致O3浓度增高,同时弱风或静风条件也会使污染物累积,使浓度增大,当温度大于25℃,湿度小于40%,太阳辐射强度大于900W·m-2、晴天无雨,弱风或静风,主导风向为东、东南或西北时,容易出现高浓度臭氧。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大气臭氧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OMS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地区大气臭氧近十几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9-1992年期间,共和地区臭氧总量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65DU/a,各月臭氧总量均为减少趋势,各月臭氧总量的气候倾向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春、夏、秋和冬季臭氧总量的气候倾向率分别平均为-1.00DU/a、-0.33DU/a、-0.38DU/a和-1.03DU/a;夏季出现臭氧总量低于280DU的天数在30d以上,1986年臭氧低值持续时间达81d左右,是持续时间最长的。 相似文献
3.
信阳臭氧污染近年来呈现多发频发的趋势,为研究气象要素对信阳臭氧污染形成的的作用,利用2014~2018年信阳4个国控站的臭氧监测资料,国家气象站5年基本气象观测资料以及高空、地面实况天气图资料,通过pe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信阳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4~2018年信阳市臭氧污染呈波动上升态势。月变化呈现“双峰”分布的特征,4~6月、9月为臭氧污染的多发时段。日变化则表现为“单峰”分布的特征。(2)分析了信阳市臭氧污染与14时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边界层高度以及云量等气象条件的关系,总结了信阳市臭氧污染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气象条件概念模型,当500 hPa为高空低槽后部的西北气流或高压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或宽广低槽前部的西南气流,地面处于变性高压、入海高压后部或弱低压带(鞍型场)影响下,发生臭氧污染的可能性较大。为信阳市臭氧污染的预报和防治,提供了较为客观、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2022年8月6~28日持续高温期四川盆地臭氧污染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可为该地区今后根据气象条件进行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利用地面臭氧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计算该时期各要素平均值,并与2019~2021年同期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果:(1)2022年分析时段四川盆地的平均臭氧浓度和臭氧污染日数高于2019~2021年同期,各区域分布趋势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2)同时期地面气温和辐射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特征,2022年为历年峰值,降水和相对湿度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特征,2022年为历年谷值,气象条件分布能较好的与臭氧实况分布相对应;(3)2022年分析时段地面气温和辐射的区域分布趋势为川南>川东北>成都平原,累积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区域分布趋势为川南<川东北<成都平原,与臭氧污染分布趋势略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气象条件是臭氧污染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臭氧污染的发生还受前体物排放等因素影响。对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及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有助于为区域臭氧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其他地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6.
臭氧对人类健康和地表生态系统有直接的影响,紫外光度法测量地面臭氧具有准确度高、干扰较少、稳定性好、易操作和可连续在线观测的特色,是最普遍使用的臭氧观测方法,也是世界气象组织臭氧校准中心的标准技术方法。文章以瓦里关本底台(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业务人员近20年运行管理经验为基础,总结紫外臭氧分析仪(Thermo紫外臭氧分析仪)常见故障分析和处理,并对日常维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杨薇薇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3,(8):89-91
基于2015—2021年营口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营口市臭氧污染变化特征及与其他污染物、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营口市臭氧浓度于2015—2016年下降,2017—2018年上升且于2018年达到峰值,2019—2021年持续稳定下降;月变化呈单峰特征,1月起快速上升,5月达到峰值,6—10月缓慢下降,11—12月快速下降;日变化亦呈单峰变化特征,09:00起开始上升,16:00达到峰值,随后下降,08:00达到最低值。臭氧与其他污染物之间呈负相关,与气象要素之间呈正相关,其与二氧化氮、氮氧化物、一氧化氮、温度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廊坊市夏季O3骤增骤降污染天气过程中VOCs浓度及臭氧生成潜势的变化特征,统计分析2016年~2020年夏季廊坊市区监测所得的53种VOCs质量浓度数据和近地面臭氧(O3)浓度数据,并采用臭氧生成潜势方法估算VOCs对O3生成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污染过程及不同时段,烷烃类总质量浓度最大,占比在62%~65%之间,其次是烯/炔烃类和芳香烃类,而烯/炔烃类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最大,高浓度阶段其百分比(OFP*)较骤增前、骤降后高6.5和3.8个百分点,其次是烷烃或芳香烃。O3骤增骤降污染整个过程及不同阶段,VOCs质量浓度最大的前十物种中烷烃类占有5~7种,OFP前十位中烯/炔烃占有5~6种,两种统计中相同物种有9个,OFP*前十VOCs物种相对固定,前7位以烯/炔烃为主,反-2-丁烯最高。控制或减少反-2-丁烯等重要烯/炔烃类VOCs物质的排放,可有效控制廊坊O3的生成,降低O3污染程度。通过研... 相似文献
9.
以2014-2018年辽宁省77个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辽宁省臭氧污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4-2018年辽宁省臭氧浓度逐年升高,污染逐渐加重,其中,2017年超标城市数量和累计超标天次最多;夏季为臭氧污染高发期,单日内小时浓度高值出现在14:00左右;中部及沿海为污染较重区域,营...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20年4月至9月辽宁省沿海城市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分析臭氧小时浓度变化特征,并与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小时浓度变化趋势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沿海城市臭氧小时浓度呈单峰型分布,06:00浓度最低,15:00—16:00浓度最高.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小时浓度呈双峰型分布,与臭氧呈负相关性.在污染时段,二氧化氮与臭... 相似文献
11.
荣昌是重庆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分析该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对荣昌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荣昌大气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荣昌首要污染物为PM2.5(65.6%),主要出现在冬半年(11~2月),其污染状况呈逐年减弱趋势,其次为O3(30.8%),主要出现在夏半年(5~8月),其污染状况呈逐年增加趋势。(2)在水平风力为1级(0.3~1.5 m/s),降水量≤0.5 mm,日最高气温为10~15℃,相对湿度为70%~80%的条件下易发生PM2.5污染事件。在水平风力为2级(1.6~3.3 m/s),降水量≤2.0 mm,日最高气温≥30℃,相对湿度为60%~70%条件下易发生O3污染事件。研究显示荣昌空气质量状况逐年改善,污染类型由颗粒物污染逐渐向光化学污染转变,同时在特定气象条件下更易发生大气污染事件,研究为荣昌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仪TH300B对2020年8月12—17日南通市典型臭氧污染过程中VOCs排放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南通市此次臭氧污染过程主要受VOCs排放影响,污染中VOCs体积浓度均值为23.44 ppb,较污染前下降了12.0%,其中芳香烃体积浓度占比下降幅度最大,较污染前下降23.4%,OVOCs体积... 相似文献
14.
15.
文章对2010年2~10月在西宁市区获得的大气CO2浓度观测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地区大气CO2本底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最高值大约出现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最低值出现在夏季的5~6月份;日变化也比较明显,并在四季均有明显的双峰值特征,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一天之中的07:00~10:00时和19:00~22:00时,而低值一般在14:00~17:00时和00:00~03:00时时间段内出现;与气象要素的变化也比较明显,尤其与地面风向、风速及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与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大气CO2浓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常规方法分析挥发性有机物(VOC)浓度变化特征时,仅考虑挥发速率这一因素,忽略了比增长和比去除速率的干扰,导致有机物浓度变比模拟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地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变化特征及来源建模分析。应用质谱联用法,获得有机物质谱图,根据测定的水样浓度,计算有机物比增长和比去除速率,结合挥发速率建立变化特征模型,识别有机物污染来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水源地,设置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相比两组常规方法,生活源有机物浓度变比模拟偏差分别减小了3.09%和5.02%,农业源浓度变比模拟偏差分别减小了3.03%和5.40%,工业源浓度变比模拟偏差分别减小了3.97%和6.75%,浓度变化趋势与实测浓度最为贴近。减小了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变化的模拟值偏差,对水域有机物浓度变化预测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的9个站43年的气温资料,采取时间序列分析中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气候的冷暖特征,揭示了43年来的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①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年与四季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在43年来具有各自不同的冷暖阶段、变化周期及极端冷暖年份;②该区年与四季平均温度序列,具有明显的增温趋势,其中冬季增温率最大,年与夏季增温率较小,10a增温趋势各不相同,年平均增温率为0.293℃/10a,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更加明显,高达0.519℃/10a,这与北半球及全球的大气候背景相一致。③就本区气候变化而言,80年代以前,升温速率慢而降温速率快;80年代以后,升温速率快而降温速率慢,这种变化特征在冬季和夏季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19.
为探究颗粒物对昆明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基于2015~2020年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方法对颗粒物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015~2020年期间,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均呈现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年内旱季整体高于雨季,日内呈“双峰双谷”波动变化趋势且夜间显著高于白天;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风速,并与降水量、相对湿度、气温呈现显著负相关,但也受到区域传输、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未来,应分区域、分时段(旱季和雨季、昼间和夜间)制定差异化的污染管控措施,重点控制PM10质量浓度并使PM2.5质量浓度持续下降,为持续提升昆明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