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某型飞机进气道在噪声环境中的振动疲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某型飞机进气道常出现蒙皮裂纹、铆钉松动及掉铆钉头等故障,给飞行安全带来隐患.研究发现,此类故障是进气道在强噪声环境下,噪声脉动压力引起的结构振动疲劳损伤.应用阻尼层可降低强噪声对进气道蒙皮和铆钉的破坏.发动机地面试验结果表明,进气道阻尼层的应用显著降低了蒙皮壁板的振动量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起落架舱上蒙皮裂纹原因。方法通过建立起落架舱有限元模型,进行固有频率特性计算,同时空测故障区域蒙皮的振动加速度以及动应力,对起落架舱蒙皮的振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起落架舱三角区故障区域振动量级大于非故障区域,起落架舱三角区振动功率谱密度最大值的频率区间在200~500 Hz的中频频段,起落架舱三角区结构振动的幅值与飞机的法向过载Ny密切相关,静载大概是动载的100倍。结论飞机机动过载产生的静载远大于振动产生的动载,起落架舱三角区故障区域以静载为主,是造成裂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风力发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风力发电机振动和噪声的危害。根据发电机振动与噪声的发生机理和产生规律,本文制定相应实验方案对其进行测试,得出风力发电机的振动与噪声主要是风机的机械振动与空气动力学(旋转噪声和涡流)噪声,进而提出了降低风力发电机振动与噪声的方法为主动控制(风轮平衡与阻尼减振降噪控制)及被动控制(吸声),为研究开发低噪声风力发电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型装备液冷机组振动情况;评估工作环境人员舒适性;采取合理措施,降低大型装备的液冷机组振动对装备可靠性及装备中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方法对某大型装备的液冷机组开展振动测试及舒适性评估工作,并依据振动分析结果对原有减振方案进行减振优化。结果对比原有减振方案和优化方案对应测点的振动响应,发现优化方案的振动响应明显减小,最大衰减5.55 dB。减振优化后,振动量值从0.555m/s~2下降到0.295m/s~2,根据国家标准GB/T13441.1-2007中的规定,人员在此环境工作时,不会感到不舒适,人员舒适性满足标准要求。结论工作环境人员舒适性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减振优化方案效果明显。装备服役后,使用情况良好,进一步证明了减振优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压电陶瓷废料对氯化丁基橡胶阻尼减振材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压电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应用于氯化丁基橡胶阻尼减振材料 ,既解决了压电陶瓷废料的处理问题 ,又制作出了性能更好的压电复合氯化丁基橡胶阻尼减振材料。  相似文献   

6.
压电陶瓷废料在阻尼减振材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首次将压电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复合进阻尼减振沥青 ,既解决了压电陶瓷废料的处理问题 ,又制作出了性能更好的沥青基复合阻尼减振材料  相似文献   

7.
基于焦炉炉头烟扩散过程的分析研究,提出栅网状抽吸面以及侧吸式抽吸结构的炉头烟集尘罩结构,并通过计算机仿真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栅网结构的抽吸形式增加了有效抽吸面积,优化了抽吸风量分布,解决了传统集尘罩有效抽吸截面小及风量分配不合理的问题;集尘罩前端的侧吸式抽吸结构,对沿顶板向两侧扩散烟气形成一种侧吸的效果,解决了炉头烟在冲击导烟板后向两侧排放的问题;优化后集尘罩结构,在风机风量降低30%时,依然能够对焦炉炉头烟实现有效治理,提高了集尘设备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ZPJ-40型高速转盘离心机的振动问题,探索减振技术。方法采用主动减振和被动减振两种方式,实现离心机在升速、降速、稳速工作阶段及通过临界转速时,抑制振动发散。结果高速转盘离心机工作过程中振动小,噪音低,运行稳定。结论该减振技术可实现高速转子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舱门结构振动特性对舱室声场特性的影响与控制方法。方法基于声固耦合分析方法,对典型舱门结构的振动声辐射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材料、板厚以及阻尼层对舱门结构声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舱室声学分析模型,分析舱门结构振动对舱室声学环境的影响。结果计算了典型舱门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声辐射特性,舱门结构在固有频率处容易辐射出较大的噪声能量。通过分析舱室典型位置声压频率响应可知,声压峰值频率以舱室模态频率为主,且响应最大值出现在舱门结构频率和舱室模态频率重合处。仿真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在舱门表面增加约束阻尼层的降噪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舱室噪声。结论舱门结构振动模态频率与舱室声学模态频率的重合产生较大的共鸣噪声。在舱门上增加约束阻尼层是一种简易且有效的舱室噪声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控制主减速器结构声,进一步实现直升机舱内降噪。方法 在主减支撑结构上进行吸振设计,从根源上抑制齿轮振动向机身传播。基于某直升机,利用传递矩阵法,建立支撑结构/吸振器的动力学模型,进一步结合有限元法建立支撑结构/舱段结构/声场的声振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验证该技术的中高频减振和降噪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吸振频率、质量和阻尼对支撑结构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某直升机的降噪需求,设计得到一组满足需求的样例参数,并开展声振耦合仿真分析。结果 在主减支撑结构上附加总质量为4 kg的吸振器结构,即可实现舱内目标频率降噪超过35 dB。结论 主减支撑结构吸振设计可有效控制舱内中高频主减结构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形成布置压电阵列元件薄壁结构的建模方法,通过时域仿真验证控制效果。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布置压电阵列元件薄壁结构的动力学模型,采用ANSYS APDL参数化语言编写程序,自动生成带有压电阵列分流电路的薄壁结构有限元模型,并开展了动力学仿真研究。结果实现了连接分流电路的周期压电结构时域仿真,验证了压电阵列分流阻尼技术在薄壁结构振动控制中的有效性。结论所形成的布置压电阵列元件薄壁结构的建模和仿真方法,可为航空薄壁结构的振动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综合考虑安装系统的隔振效率、振型解耦、机翼柔性等因素影响的涡桨发动机安装系统隔振设计方法。方法首先对二自由度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理论推导,得出机翼柔性在安装系统隔振分析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将弹性中心理论应用于发动机安装系统设计中,获得双平面五点式安装系统主要设计变量的优选参数。为分析柔性机翼对该设计过程的影响,利用有限元和多体动力学方法建立安装系统的刚柔混合计算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机翼阻尼对高频共振响应影响较大,垂向刚度比大于2时,安装系统取得较好的减振效果。结论综合考虑机翼柔性及振动解耦等因素的发动机安装系统隔振设计方法可以为航空发动机安装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相对速度对等效电涡流阻尼效应的影响规律。方法利用解析法和有限元法分别分析了柱塞型电涡流吸振器的动态电磁场分布和电涡流等效阻尼效应,并基于有限元法分析了永磁铁在不同运动速度下的等效阻尼效应。结果有限元法求解电涡流等效阻尼的精度更高,相对运动速度对等效电涡流阻尼系数有相应非线性影响规律。结论解析法认为的恒定磁场实际中是不存在的,等效电涡流分布和强度高度依赖于磁装置的运动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一种具有变阻尼特性的剪切增稠液体(STF)隔振器。方法首先采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和聚乙二醇200为工作介质合成剪切增稠液体,通过试验研究剪切增稠液体的流变特性。之后以剪切增稠液体为工作介质,设计一种活塞液压式减振增稠液体隔振器,建立隔振器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该隔振器的减振性能;最后,研究剪切增稠液体隔振器隔振性能影响因素。结果当远离共振频率时,隔振器具有小阻尼特性;在共振区附近,由于剪切增稠效应,隔振器阻尼骤然增加,实现对共振峰的有效抑制。结论剪切增稠液隔振器可有效抑制共振峰,同时不会对高频隔振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有效解决了传统隔振器线性阻尼的固有缺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实现结构振动最优控制目标.方法 基于振动控制的需求,以工程上典型的九宫格薄板为被控对象,选取合理的安装位置,通过有限元仿真进行附加粘弹性阻尼层和动力吸振器的抑振效能对比研究.结果 附加动力吸振器较附加阻尼层最大可实现69.2%的减幅比.结论 符合最优参数设计的动力吸振器在共振频率附近抑振效果更好,但粘弹性阻尼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加快橡胶减振器的设计过程。方法分析橡胶材料及Mooney-Rivllin橡胶本构模型特点,介绍橡胶减振器应用特点及隔振设计的相关理论,采用Mooney-Rivllin模型模拟橡胶材料的力学特性,通过引进有限元优化技术,在设计初期保证减振器的刚度特性。结果在某设备减振设计中,采用单轴拉压曲线获取了橡胶材料的Mooney-Rivllin模型参数,以减振器的部分结构尺寸为设计参数,减振器的三向刚度为设计目标,获取了三轴向频率近似相等的隔振系统(轴向频率40 Hz、径向频率40.9 Hz)。通过试验测试,减振系统频率与试验值差别较小,其中轴向差别为2%,径向差别为1%。结论通过引进有限元优化技术,采用合理的橡胶本构模型,可以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加速了橡胶减振器的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面向卫星产品型谱的通用式包装箱设计势在必行。如何确定和选用一种适应于不同载荷特性的减振方案,成为航天器运输减振设计的关键点和技术难点。方法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目标产品的尺寸接口和质量特性,对卫星不同舱段运输工况进行了振动特性分析和试验。结果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用于3种卫星舱体、4种运输状态通用的包装箱减振分系统,并对装载尺寸参数进行了优化。系统一阶垂向频率不高于5.8 Hz。结论运输试验数据表明新型减振系统对航天产品的减振效果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