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验研究了以市政污泥为碳源,将其与Fe SO4·7H2O相结合,通过"浸渍-低温炭化-高温活化"工艺制备出了新型铁/碳复合材料。将制备得到的最佳新型铁/碳复合材料进行XRD和SEM表征,同时应用于印刷线路板有机废水的预处理,发现该新型铁/碳复合材料对含重金属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C/C-Si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方法通过交联固化-碳化工艺获得新型含锆聚碳硅烷(Polyzirconocenecarbosilane, PZCS)裂解产物。采用FT-IR、XPS、TG、XRD、SEM等分析手段表征PZCS先驱体基本结构和固化、裂解产物结构及元素分布等。以PZCS为溶液浸渍先驱体,通过PIP工艺制备得到C/C-SiC-ZrC复合材料,采用氧乙炔烧蚀试验表征其抗烧蚀性能。结果 PZCS陶瓷先驱体经过交联固化工艺能够显著提高其陶瓷产率。TG结果表明,980℃时陶瓷产率达66.37%,所得陶瓷粉末为分散均匀的SiC-ZrC复相陶瓷。C/C-SiC-ZrC复合材料经过氧乙炔试验烧蚀600 s后,其线烧蚀率为0.0067 mm/s,表现出良好的抗烧蚀性能。结论 SiC-ZrC复相陶瓷基体烧蚀过程中,氧化形成SiO2和ZrO2等氧化物涂层,氧化物隔离层能够隔离氧气和热量,阻止其向复合材料内部进一步扩散,可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烧蚀性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3种浓度过硫酸盐溶液(2、20和200 g·L-1,以下分别表示为0.2%、2%、20%)作为电解液对电动-铁/碳复合材料(EK-Fe/C)联合修复多氯联苯(PCBs)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并探究了EK-Fe/C-PS修复技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EK-Fe/C-PS修复7 d后,土壤温度和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增加,p H显著降低,电导率下降.PS对EK-Fe/C联合修复PCB28污染土壤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修复效果整体随PS浓度增加而增加.在PS浓度为20%时,PCB28的7 d平均去除效率最高(60.9%),是EK-Fe/C处理组(20.5%)的3倍,EK-20%PS处理组(32.0%)的近2倍.阳极侧土壤PCB28去除效率显著高于阴极侧,达到92.7%±7.7%.在两个电极中间区域,PS浓度增加对修复效果的影响不显著.为降低修复成本和对土壤的影响,污染土壤修复实践中可先使用高浓度PS快速修复阳极和阴极侧土壤,再使用低浓度PS强化修复中间区域土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获得更加精确的飞行器气动加热计算结果,开展气动加热过程中随壁面温度升高的对流换热系数研究。方法 以典型的圆柱前缘气动加热过程为对象,采用流动/传热紧耦合方法模拟该物理过程,研究对流换热系数随壁面温度升高(294.4~1 100 K)的变化情况,并与稳态冷壁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随着壁面温度升高,对流换热系数先骤降至最低值,随后迅速增大,最后变化趋于平缓,其最大变化率为–8.8%,变化率最大值出现在壁温为300~340 K时,远离驻点变化率呈减小趋势。与流动/传热紧耦合方法相比,稳态计算的冷壁对流换热系数普遍偏高,其最大误差为11.2%。结论 随着壁面温度升高,对流换热系数出现较大变化,以固定冷壁对流换热系数进行温度计算时需要考虑修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碳纤维/双马树脂基(CF/BMI)复合材料在航天结构材料中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其性能演化及损伤机理,为评估与预测其在空间环境下的服役性能及寿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地面试验装置模拟不同的空间环境因素包括真空热循环、质子辐照和电子辐照,利用动态力学分析(DMA)、热重分析(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膨胀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系统地研究CF/BMI复合材料在空间环境下的性能变化及损伤行为。结果真空热循环能够引发复合材料产生脱气行为与界面脱粘效应,使其横向拉伸强度退化,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受到热循环初期固化交联作用的影响,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质子辐照导致材料表面层化学键断裂及碳化,使力学性能及热性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电子辐照能够引发辐照交联和辐照降解作用,在较高束流量辐照下降解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复合材料力、热性能退化的决定性因素。结论预期研究成果为CF/BMI复合材料在空间环境下的服役性能及寿命的评估与预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探明碳储量对LUCC的响应及脆弱性,对区域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主城九区为例,运用InVEST模型研究了近20年主城区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转移的响应,采用潜在影响指数(PI)评估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主城区耕地面积减少743.29 km2,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773.48 km2。前10年土地转移面积6.05%,后10年转移13.98%,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近20年主城区碳储量累计减少5.78 Tg,其中建设用地侵占耕地是碳储量急速下降的主导因素。碳储量分布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3)近20年主城区均表现为碳源,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14.73,PI指数为-2.50~ -2.59 Tg,均表现负面潜在影响,且2000—2015年间脆弱性不断恶化,2015—2020年间脆弱性有所缓解。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并为西部其他同类型山地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北京市不同点位秋冬季碳质组分污染特征及其来源,该文于2020年9月和12月在城区和路边站点同时开展了有机碳(OC)、元素碳(EC)、PM2.5、O3、CO、NOx(NO+NO2)和气象因子连续在线监测。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空气质量较好,路边站ρ(OC)、ρ(EC)和ρ(PM2.5)分别为(5.66±3.54)、(1.59±1.31)和(32.9±25.1)μg/m3,较城区分别高出32%、70%和33%,表明路边PM2.5污染较重,移动源对碳质组分尤其是EC贡献显著;秋季两站点OC浓度无显著空间差异,路边站EC较城区站高47%,PM2.5中ω(碳质颗粒(TCM=1.4×OC+EC))在城区和路边分别为29%和25%,冬季路边站OC和EC较城区高54%和83%,城区和路边ω(TCM)为27%和31%;除O3以外,其他气态污染物和PM2.5均呈冬季高于秋季、路边高于城区...  相似文献   

8.
低C/N比条件下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柱形SBR反应器,以自配低C/N比废水为基质,以普通活性污泥为种泥,通过逐步缩短沉降时间和提升进水负荷培养亚硝化颗粒污泥,并对该过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系统运行40 d后,获得成熟的亚硝化颗粒污泥,颗粒污泥颜色为黄色,平均沉降速率达60.8 m·h-1,其中粒径大于0.45 mm的约占总数的96%;出水中亚硝酸盐累积率稳定在75% ~ 80%,亚硝酸盐累积速率达0.6~0.8 kg·m-3·d-1;DO、温度和SRT都不是导致亚硝酸盐积累的关键因素,高浓度FA是造成本研究亚硝化成功实现的主要原因;颗粒污泥SBR的单周期反应过程可依次划分为COD迅速降解阶段、第一过渡阶段、氨氮去除优势阶段、第二过渡阶段和饥饿阶段5部分;另外,研究中还发现进水COD对颗粒污泥的形成和亚硝化过程的实现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试验条件下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性能变化规律,获得该种材料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的老化特征。方法对制备的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拉伸样和缺口冲击样,开展高温和低温试验,定期测试其拉伸、冲击性能,分析各试验条件下力学性能的变化趋势,总结该材料的老化特征。结果几种试验条件下均未造成该材料外观损伤,冲击强度出现了前期升高后期降低的变化趋势,而拉伸强度前期略微降低,随着试验进行逐渐升高。结论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无明显的外观老化特征,而力学性能在高温16天后材料会呈现出较缓慢的热老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低温环境适应性试验,分析低温环境中材料性能变化特征和老化规律,研究该材料在低温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性。方法选取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为主要表征指标,对制备的缺口冲击试样开展-50℃低温试验和寒冷低温气候的自然环境试验,定期测试其冲击强度性能,分析各试验条件下力学性能特征和老化趋势。结果低温条件下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会发生明显脆化,表现为冲击强度下降达40%以上,而从低温恢复到常温状态,该材料性能亦会恢复到稳定值附近。结论针对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在低温环境下的环境适应性,其低温使用时抗冲击能力会明显下降,出现\"脆化\"现象,但该材料低温贮存性能较为优异,结合自然环境试验结果,可认为,低温环境下该材料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详细梳理了当前空空导弹热防护性能测试领域的四大主流技术,包括氧-乙炔/等离子烧蚀技术、激光辐照技术、石英灯辐射技术以及高焓风洞技术。这些技术各具特点,在模拟真实飞行条件、评估热防护效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每种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关键技术,可以对空空导弹热防护性能测试技术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苯并噁嗪树脂基复合材料湿热老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苯并噁嗪树脂及苯并噁嗪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湿热老化性能。采用RTM工艺,制备了苯并噁嗪树脂浇铸体、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增强增强苯并噁嗪树脂基复合材料,采用DSC,DMA,TGA等表征了苯并噁嗪树脂及苯并噁嗪树脂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常温干态热性能,分别测试了70℃和120℃的湿热老化性能。结果表明:苯并噁嗪树脂浇铸体、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增强苯并噁嗪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常温干态力学性能。70℃时,部分性能保持率在70%以上;120℃时,部分性能保持率在50%以上。苯并噁嗪树脂及苯并噁嗪树脂基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抗湿热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13.
江苏盛夏出现的凉伏与酷暑及环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义出低温凉伏与高温酷暑的标准 ,统计分析出现的年份和时段。分别合成低温凉伏与高温酷暑年 7月下旬— 8月中旬 50 0hpa高度场。对比两环流场 ,得出特征差异。追朔主要系统前期演变过程 ,为预测提供有意义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保证复合材料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安全,对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湿热行为、湿热环境下的宏观力学性能和物理行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加速老化法,在高温下对T300/QY8911复合材料进行湿热老化行为的研究。借助动态力学热分析(DMTA)、力学性能测试研究湿热条件下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 T300/QY8911复合材料吸湿率的变化在湿热处理初期符合Fick第二定律,T300/QY8911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均随着复合材料吸湿率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饱和吸湿条件下tanδ峰对应的θg值具有较大的下降幅度,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均随着湿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出现下降,湿热处理条件对复合材料拉伸断裂宏观形貌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复合材料压缩断裂宏观形貌的影响较小。结论 T300/QY8911复合材料在432 h到达饱和吸湿,饱和吸湿率为1.34%,水分子在复合材料中的扩散系数为7.38×10-5 mm2/s,吸湿速率为1.29×10-2 s-1,饱和吸湿条件下T300/QY8911复合材料的θg下降了59.2℃。T300/QY8911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下降幅度为16.2%,压缩强度的下降幅度为0.6%。  相似文献   

15.
采用动态热分析仪对TDE-85环氧/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测试,并在探索试验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温度的热老化试验,选择弯曲强度作为TDE-85环氧/碳纤维材料的贮存寿命评定指标,通过对热老化试验后样品弯曲强度数据的统计分析,预测了其贮存寿命。  相似文献   

16.
膜接触器分离混合气中二氧化碳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聚丙烯纤维微孔膜(HFPPM)膜接触器分离CO2/N2混合气中CO2技术,考察了吸收剂的种类、HFPPM的透气率和流程等因素对CO2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液相中传质在分离过程中占主导作用;3种吸收剂的性能依次为单乙醇胺(MEA)>NaOH>二乙醇胺(DEA)以浓度2.5 mol·L-1、流速40~160 L·h-1的MEA水溶液处理浓度20%、流速0.5~1.0 m3·h-1的CO2/N2混合气时,CO2的脱除率为95%~99.5%,CO2的传质系数为4.5~6.8×10-4m·s-1;透气率大的膜组件传质系数大,腔流程中CO2的脱除率比壳流程高30%以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自旋转效应对全局和局部加热条件下热加载装置内部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以指导环境试验用热加载装置的工程设计。方法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全局和局部实际加热情况下自旋转热加载装置内速度场与温度场分布特征,以及加热壁面平均传热性能,获取旋转作用对温升速率、目标平衡温度、温度不均匀度等热加载装置关键技术指标的影响。结果 装置内流动速度随旋转作用的增强先减小、后增大,当装置以1 000 r/min旋转时,内部空气流动受到了旋转作用的抑制;当旋转速度高于1 000 r/min时,旋转作用又促进内部空气流动。全局加热情况时,热加载装置在0~10 000 r/min的温升速率为20.92~34.43 K/s,装置内部平衡温度随旋转速度增大先增加、后略有减小;局部加热情况时,温升速率则为3.47~4.49 K/s,装置内部平衡温度在1 000 r/min最高,且装置内温度不均匀性因受到侧壁受热不均匀的影响而更加复杂。结论 热加载装置的设计需充分考虑旋转速度对装置温升速率和平衡温度的影响,加热面积越大,装置内温度不均匀度越大,也需在热加载设计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