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厌氧—好氧地沟式污水脱磷脱氮土地处理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介绍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引进的厌氧-好氧地沟式污水脱磷脱氮土地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及其在贵州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董泽琴 《环保科技》2002,8(1):20-22
介绍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引进的厌氧—好氧地沟式污水脱磷脱氮土地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及其在贵州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地沟式土地处理技术净化污水的机理及其管理与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沟式土地处理污水净化机理主要是土壤的毛细作用,吸附、过滤、沉淀作用,微生物降解作用和生物摄取作用。该方法处理污水效率高,BOD5、COD、SS、NH3-N、TP的去除率分别为84%、80.95%、90.1%、79.53%、87.52%,且投资低,管理运行方便,是一种适用于中小城镇以及旅游、住宅小区的实用污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地沟式渗滤 碎石床湿地”是一种组合式污水土地处理技术,试验证明该技术处理污水效率高,在冬天无植物生长情况下对BOD5、COD、SS、NH3-N、TP的去除率平均为91.56%、84.75%、93.33%、81.30%、88.90%,且抗有机冲击负荷能力强。文中提出的工艺上有关构筑物的设计参数,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沟式渗滤 +碎石床湿地”是一种组合式污水土地处理技术 ,试验证明该技术处理污水效率高 ,在冬天无植物生长情况下对 BOD5、 COD、 SS、 NH3- N、 TP的去除率平均为 91 .56 %、 84 .75%、 93.33%、 81 .30 %、 88.90 %,且抗有机冲击负荷能力强。文中提出的工艺上有关构筑物的设计参数 ,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沟式污水生态工程脱磷、脱氮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沟式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具有投资低、处理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操作管理方便等优点,五环境、景观效应好,是当前现代化集中式污水处理的一种有效补充和替代技术,符合我国国情,对小城镇、住宅小区、旅游景区、宾馆、制药、食品行业的污水处理及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控制尤其运用。  相似文献   

7.
2005年年末,贵州省环科院完成的《地沟式污水生态工程处理及回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以处理效率高、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运行稳定等优点而被专家认为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目前该技术已在贵州省20多项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中广泛使用。并有望在全国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农村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处理技术具有造价低,结构简单,运行维护方便,处理效果好等优点,比较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土地渗滤处理系统、地沟污水处理系统、稳定塘系统、人工湿地4种土地处理技术在我国许多地方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针对土地处理工艺存在的占地面积大、容易产生堵塞、系统的复氧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土地处理技术具有造价低,结构简单,运行维护方便,处理效果好等优点,比较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土地渗滤处理系统、地沟污水处理系统、稳定塘系统、人工湿地4种土地处理技术在我国许多地方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针对土地处理工艺存在的占地面积大、容易产生堵塞、系统的复氧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处理技术在污水资源化处理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曾扬  阮晓红  孙敏 《陕西环境》2002,9(6):19-22
该文简述了污水资源化的现状与常规技术。结合土地处理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土地处理技术在污水资源化中的应用条件、应用方向,认为土地处理技术是我国污水资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生物通风法作为物理处理方法与生物处理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土壤原位修复方法,因具有高效、处理费用和尾气处理成本低等特点而对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污染土壤的治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生物通风系统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点,并对生物通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包括现场应用、实验室研究、模型模拟研究(非生物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模拟)及影响因素(土壤理化性状、污染物因素及微生物因素),提出了生物通风技术存在的问题及需要作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结合宿迁市枣林医院岩土工程勘查项目,重点阐述了静力触探的成果指标ps 、fs、qc在该地区的地层分层、地基承载力估计、压缩模量估计和天然重度估计方面的应用,与土工试验相对照,结果表明利用静力触探方法得到的工程地质重要参数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型保水剂应用于土壤-小白菜系统的环境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水剂作为一种抗旱节水材料,有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潜在价值.以基于植物萃取物合成的新型保水剂为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给水条件(超量、正常及缺水3个条件)和保水剂施用方法(底施和喷施2种方法),研究了保水剂使用对土壤水分、团粒结构、小白菜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保水剂的施用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促进土壤大团聚体(>0.25 mm)的形成,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提高(P<0.05).特别是在缺水条件下,保水剂对土壤环境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此外,保水剂的使用方式是影响其节水效果的重要因素.与正常水分条件下的空白相比,在不影响小白菜产量的前提下,喷施Jaguar C(JC)可减少灌溉用水量约25%;而与缺水条件的空白相比,喷施JC处理则可提高小白菜产量2倍以上.综合以上结果表明,该类保水剂的使用对土壤生态系统有较明显的改善,是环境安全的农业节水技术.  相似文献   

14.
磷影响下砷的根际效应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水稻的生物量及含砷量、根际 p H值、根际有效砷的变化来研究磷影响下砷的根际效应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酸性紫色土中 ,无论单加砷还是磷、砷共存的处理 ,基本上 ,根际砷均高于非根际 ,砷在根际呈富集状态 ;但与单加砷相比 ,磷、砷共存的处理 ,根际 p H值下降 ,有效砷减少 ,水稻吸收砷量减少 ,生物量增加 ,水稻受砷毒害减轻 ,特别 P/As≥ 4时 ,磷减轻砷毒害的程度大于 P/As≤ 2时。因此 ,施加磷可减轻砷污染酸性紫色土上水稻砷毒害。选择最佳 P/As可使磷最大限度地减轻作物受砷的毒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石油污染土壤的日益严重,生物修复技术也日益重要,对生物修复技术进行管理是利用生物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基本需求。在此探讨了石油污染修复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包括修复方法的选择,技术管理,过程控制和风险管理。并提出了可以表征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成本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医疗废物焚烧残余物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化验分析结果,确定焚烧残余物中有毒有害成分含量仍较高,部分指标超出标准值,必须对其进行稳定化/固化处理,避免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本文阐述了稳定化/固化处理原理及处理工艺,使医疗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处理原则得以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7.
论文将底墒效应利用技术、土壤深松技术、秸秆覆盖技术、有限水分胁迫效应利用技术、喷施多功能防旱剂五项单项抗旱技术在冬小麦播前及各个发育阶段适时、适地综合集成,并给出了应用量化指标。于1998~2000年在河南、河北、山东省进行示范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冬小麦干旱综合防御集成技术是通过各单项抗旱技术触发和优化冬小麦找水、增水、保水、节水、控水的五种水分利用机制,发挥了植物生理生态、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水库、麦田小气候效应和化学制剂喷施等多种防旱抗旱的效能,时间贯穿于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可实现持续防旱抗旱。集成技术具有比各单项技术更显著的增产、节水效果。在两个典型大旱年的情况下,集成技术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6%~53.7%,平均提高27.7%;小麦增产7.0%~42.3%,平均增产16.6%;每公顷增加纯收入490~1200元。  相似文献   

18.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通风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通风法作为物理处理方法与生物处理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土壤原位修复方法,对于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土层功能,维护土壤生态环境等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概述了生物通风修复方法的设计、优越性、影响生物通风修复效果的因素以及强化生物通风的手段,针对目前生物通风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提出需要在现场应用研究以及描述生物通风过程的数学模型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川中丘陵土壤水力侵蚀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中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威胁三峡水库。本文通过影响因素分析,提出该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即系统防治,包括三个方面(1)生物防治措施;(2)工程防治措施;(3)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土壤汞污染及其治理是当前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与传统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对环境扰动小,修复成本低,是目前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主要热点方向。本文主要从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原理和应用两方面入手,总结了土壤汞污染特点、植物修复技术原理及过程、修复植物与潜在修复植物种类、植物修复强化措施。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植物修复汞污染土壤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