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物强化技术应急处理苯胺泄漏事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生物强化技术用于苯胺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可行性,以化工园区苯胺泄漏事故为场景,采用高效苯胺降解菌AN-P1强化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应急处理100~500 mg/L苯胺废水。结果表明,生物强化系统应急处理500 mg/L以下苯胺废水,启动时间约3~4周期(2 d),稳定运行后对苯胺的去除率在96.3%以上,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在81.3%以上;曝气量(溶解氧)是影响降解的制约因素,其最适曝气量为0.5 m3/h。对处理系统中微生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表明,强化系统SOD被诱导产生,对照系统中SOD被抑制,强化系统SOD酶活是对照系统的468倍,表明强化系统可有效消除苯胺降解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氧化压力。  相似文献   

2.
膜萃取处理高浓度工业苯胺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连市某药业公司生产中产生的高浓度苯胺废水可生化性极差,传统工艺处理该废水难度大,且不能回收利用苯胺.采用膜萃取工艺处理该废水,工艺运行稳定,苯胺去除率高.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为3.05 L/d、反应温度为50 ℃、萃取液pH≈1、膜管长18 m条件下,进水苯胺质量浓度为33 081 mg/L时,苯胺去除率稳定在97%以上.进行经济核算,每吨废水净收益为103.84元.  相似文献   

3.
采用改进的好氧-厌氧方法处理苯胺废水,研究了各个操作变量梯度包括苯胺浓度、硝基苯浓度等对苯胺废水处理的影响,并加入硝基苯作为影响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各个变量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苯胺废水的处理。经过厌氧-好氧处理后,COD降到200 mg/L以下;提高苯胺浓度时,COD值增大;进水TOC浓度为167.80 mg/L,去除率为79.6%;加入硝基苯与苯胺的降解具有协同作用。在厌氧温度35~40℃,好氧温度28~32℃条件下,进水COD在4 000~6 000 mg/L,苯胺浓度180~250 mg/L左右,处理后出水COD值达到200~500 mg/L,苯胺4.5~6.5 mg/L左右,去除率约85%以上。出水水质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氧条件下的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处理硝基苯废水。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h,曝气量为600mL/min的条件下,反应器对硝基苯的平均去除率为100.00%,对其共存污染物COD、氨氮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78%和78.55%,对TN和TP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其平均去除率仅为24.18%和19.09%。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表明,硝基苯降解的主要中间产物为苯胺,说明反应器中硝基苯首先是通过还原途径降解为苯胺,苯胺再进一步被降解为CO2、H2O和NH3。考察了不同曝气量(200、400、600mL/min)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量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反应器中DO浓度的降低,导致COD、苯胺的去除效果变差。曝气量由600 mL/min降低至200 mL/min,COD平均去除率由97.78%降低至82.09%,出水苯胺平均质量浓度由0mg/L升至15.04mg/L。  相似文献   

5.
三维三相流化床电极处理苯胺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了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反应器———三维三相流化床电极用于处理苯胺的实验研究。得到了气量大小、外加电压、电介质浓度、pH值、原水浓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苯胺溶液COD去除率的影响规律 ,并对之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结果表明 ,用三维三相流化床电极 ,在一定条件下 ,苯胺可基本被全部氧化。初步论证了苯胺电解过程中有中间产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有机膨润土吸附苯胺的性能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分别用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改性的有机膨润土吸附处理水中的苯胺,研究了两种有机膨润土吸附处理苯胺的性能及适宜条件.结果表明,有机膨润土对苯胺的去除率比原土增大了十几倍,CTMAB-膨润土、CPC-膨润土及原土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130mg/g、87.5mg/g及37.5mg/g.  相似文献   

7.
三维三相流化床电极处理苯胺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使用了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反应器——三维三相流化床电极用于处理苯胺的实验研究。得到了气量大小、外加电压、电介质浓度、pH值、原水浓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苯胺溶液COD去除率的影响规律,并对之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结果表明,用三维三相流化床电极,在一定条件下,苯胺可基本被全部氧化。初步论证了苯胺电解过程中有中间产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采用牡蛎壳和陶粒制备了多级生物滤柱(multistage bed-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MSB-BAF)和混合生物滤柱(mixed bed-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MB-BAF),研究其对偶氮染料活性黑5(reactive black 5,RBK5)废水中苯胺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苯胺初始浓度从10~50 mg·L~(-1)变化时,随着苯胺浓度的升高,MSB-BAF和MB-BAF出水的染料、苯胺、COD、氨氮的浓度变化不大,去除率分别可达90%、97%、95%、99%,出水pH维持在6.5~7.0之间。由于多级装填方式有利于牡蛎壳表面的分解和微生物的负载,MSB-BAF对总磷和苯胺的去除率优于MB-BAF,分别达82.76%和97.88%。  相似文献   

9.
钛基修饰氧化物电极制备及降解苯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高温热氧化法制备了钛基锡锑铅氧化物电极,得到的电极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并以苯胺为目标有机物考察了电压、电解质的浓度、pH值和电解时间等因素对苯胺去除率和化学需氧量COD等的影响.在外加电压为8 V,电解质硫酸钠的浓度为0.15 mol/L,电解200 mg/L的苯胺模拟废水,40 min苯胺去除率可达100%,180 min时COD去除率达81.76%.  相似文献   

10.
以石墨电极为阴极、钌铱电极为阳极,建立了动态电化学应器用以处理硝基苯模拟废水。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电流密度、电解质浓度和初始pH等因素对硝基苯去除率、苯胺生成率和库伦效率的影响规律,从能耗角度探讨了动态处理方式的优势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动态处理效果明显优于静态处理。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 min,电流密度为15 m A·cm-2,电解质浓度为0.05 mol·L~(-1)时,反应20 min硝基苯转化为苯胺的库伦效率为4.15%,比相似条件下的静态处理效果增大2.58倍;反应60 min去除硝基苯和生成苯胺所需能耗分别为10.09 k Wh·kg-1和19.53 k Wh·kg-1,比静态分别减少45.22%和62.09%;反应120 min硝基苯去除率可达97.3%,苯胺生成率达53.1%,比静态分别提高22.8%和39.2%。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苯胺废水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水样中苯胺的超临界水氧化(SCWO)表明氧化剂过氧化氢的用量,试验温度,压力和停留时间对水中TOC的去除率有显著影响,在500℃,25MPa和K1.1条件下,停留时间为35s,TOC去除率可达99%以上,TOC去除率随起始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这表明SCWO适于处理高TOC值废水。  相似文献   

12.
Fenton-混凝法处理苯胺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苯胺废水,COD浓度高、生物毒性强、可生化性差,一般生化方法很难处理。研究了Fenton与PAC联用处理苯胺废水。结果表明,Fenton氧化处理苯胺废水在最佳条件为pH=6、m(H2O2)/m(COD)=1.8、n(H2O2)/n(Fe2+)=8时,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78.4%和92.3%。Fenton氧化后废水B/C值由0.037提高到0.324。最佳条件下联用PAC,在投加量为320 mg/L时COD与色度去除率分别为83.6%和94.8%,并且处理时间显著缩短,实际应用中可减少水力停留时间和构筑物体积。  相似文献   

13.
生物强化技术提高SBR系统对低温苯胺废水处理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考察高效菌株生物强化效能,解决低温条件下含苯胺废水处理效果差的问题.选择实验室筛选的高效低温苯胺降解菌JH-9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苯胺降解能力和絮凝特性,并采用生物强化的方法将其投加到SBR反应系统中,考察其对提高系统低温条件下(12℃)含苯胺废水的处理能力的改善.结果表明:JH-9细菌在初始苯胺浓度为250 ms/L的培养液中培养52 h,去除率可达100%,其对石化废水中的其他污染物也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并且具有产絮能力.将其应用于SBR的强化系统对提高系统低温条件下(12℃)对苯胺去除效果很有效,针对含有苯胺174 mg/L的石化废水,强化系统对苯胺的去除率达到97.8%.除此以外该菌对系统TOC的去除、污泥的MLSS、MLVSS、SV等指标均有一定改善,利于保证系统快速启动和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
生物膜电极法处理高浓度苯胺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靖  许炉生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5(5):308-309,311
对生物膜电极法处理高浓度苯胺废水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停留时间 2 4h,初始浓度为 2 0 0 0 mg/L时 ,苯胺的去除率达73 % ,平均降解速率 60 .3 7mg/(L· h)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根据实验结果 ,对电极生物膜的降解机理及其特性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中温处理含硝基苯废水,研究了工艺条件和硝基苯的降解特点.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浓度为2088 mg/L,硝基苯浓度为16.8 mg/L,反应温度为35℃,停留时间为24 h条件下,ABR能有效处理硝基苯废水,COD去除率为86.4%,硝基苯去除率为91.1%;在厌氧条件下,硝基苯降解为苯胺,但苯胺很难再进一步分解;硝基苯的去除历程推断为先吸附后分解.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两级絮凝-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实验室无机废水,研究了该方法对重金属、硫化物、挥发酚、苯胺和浊度等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絮凝温度、搅拌、曝气及污水pH值调节范围一定的情况下,硫酸亚铁(FeSO4.7H2O)与聚合氯化铝(PAC)结合的二级絮凝方法能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重金属和硫化物等污染物。二级絮凝处理中,使用聚合氯化铝(PAC)对一级絮凝中去除效果不好的Cr6+的去除效果显著,去除率达到90%以上;活性炭对苯胺和硫化物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都在90%以上。同时,该方法还有效降低了废水的浊度和色度。因此,是一种快速、低成本和工艺简单的处理实验室废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硝基苯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SR)中温处理含硝基苯废水,研究了工艺条件和硝基苯的降解特点.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浓度为2088mg/L,硝基苯浓度为16.8mg/L,反应温度为35℃,停留时间为24h条件下,ABR能有效处理硝基苯废水,COD去除率为86.4%,硝基苯去除率为91.1%;在厌氧条件下,硝基苯降解为苯胺,但苯胺很难再进一步分解;硝基苯的去除历程推断为先吸附后分解。  相似文献   

18.
采用β-环糊精对木屑改性用于吸附苯胺,通过固定床实验考察了吸附床高度(10~30 mm)、进水流速(2.7~8.1 m L·min-1)和苯胺初始浓度(50~200 mg·L-1)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使用BDST模型对吸附穿透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改性木屑可以有效吸附苯胺,随着高度的增加,穿透时间延长,固定床对苯胺的去除率增大;随着苯胺进水流速和初始浓度的增加,穿透时间缩短,固定床对苯胺的去除率降低;BDST模型对穿透曲线的拟合效果较好(Ct/C0=0.7,R2=0.999 0),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固定床的吸附速率常数(Ka)变小,对苯胺的吸附量(N0)增大;当改变流速时,运用该模型能较准确的预测吸附固定床的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9.
高铁酸钾降解苯胺废水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高铁酸钾投加量、初始pH及苯胺初始浓度对苯胺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苯胺废水的COD去除事随高铁酸钾投加量和苯胺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升高,而初始pH对COD去除率影响不明显.对高铁酸钾降解苯胺废水后的产物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GCIMS)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高铁酸钾降解苯胺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低温降解苯胺高效菌群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低温下对吉林化工厂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活性污泥、低温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曝气池活性污泥、实验室菌种库保存的高效菌剂以及以上三者的混合样等4种样品进行了变温培养、驯化,筛选到一组低温降解苯胺高效菌群--吉化污泥.该菌群对苯胺初始浓度不高于800 mg/L驯化培养基中苯胺的降解率可以达到100%,当初始苯胺浓度升到1000 mg/L时,去除率也能保持在60%以上;菌胶团形成能力较强,菌胶团形成指数达到21.2%;并且在高岭土絮凝试验中表现出很强的生物絮凝能力.该菌群的生长温度范围为5-35℃,最适培养温度15℃,属于耐冷菌群.适合作为生物强化菌剂投加到低温苯胺类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提高处理系统的净化能力.葡萄糖作为共代谢基质对低温苯胺生物降解有促进作用,而无机氮源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