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财产和生命损失,也导致了地理环境的改变,痛定思痛,地震不仅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而且对生存环境以及救灾应急机制和能力等诸多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是一个多灾害国家,但长期以来,灾害损失补偿机制却十分单一,群众面临巨灾时抵御风险能力十分脆弱。因此,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4月25日的尼泊尔8.1级强震及由此给我国西藏部分地区带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又一次引发了保险界构建巨灾保险制度的呼吁。就在4月16日,联合承保居民住房地震风险的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正式成立,意味着业界酝酿许久的巨灾保险制度,开始向前迈出实质性步伐。  相似文献   

3.
日本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灾害救援的政策、法律和机制上他们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日本国国民具有较强的灾害意识和应对灾难的心理和物资准备。面对严酷的环境,它们不断努力提高防震救灾整体能力,力图以充分的准备、得当的措施,将地震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日本国的灾害救援队伍不仅责无旁贷地参与国内各种灾害的救援活动,而且还应受灾国的请求,积极参与国际救灾活动。  相似文献   

4.
我国工业企业地震灾害破坏等级规范中只有针对建筑物的震害破坏等级划分,而对在地震灾害中同样受损严重的工业设备,有关的国家规范以及研究成果却极少。分析了工业设备类型以及震害损失特点,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基础上,提出工业设备地震破坏等级划分原则和依据,将工业设备震害破坏划分为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以及毁坏五个等级,并给出每个等级下的宏观描述。工业设备震害破坏等级划分是对我国地震现场工作规范的补充和完善,对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效率和准确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鉴定及加固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言 地震损失大量财产,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其中,建筑物的破坏就是一种严重的损失。而建筑物在破坏过程中还要砸坏生活用品、生产设备以至造成人员伤亡,加大灾害的程度。可见,地震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的大小对地震灾害有着重要的影响。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在我国工业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五六十年代,我国单层工业厂房的设计绝大多数没有考虑抗震,一般参照苏联规范,做近似的计算和采取一些构造措施。由于地震烈度区划的变化,一些原来非抗震设防区变成了抗震设防区。这样,势必造  相似文献   

6.
《生命与灾害》2020,(5):F0002-F000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相似文献   

7.
为减轻城市灾害损失,提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方法,将减灾规划分为准备、风险分析、编制和实施4个步骤。依据风险分析结果,制订防灾减灾规划目标、减灾措施及策略。给出典型的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方法。以某市为例,算出其各区域的地震风险。根据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各区域的地震风险可接受水平。基于此结果在GIS平台上的表达,可知市内旧城区的地震风险很高,须立刻采取风险减缓措施。对减灾措施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加快现有设防不足工程的抗震加固,严抓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准是提高该市抗震减震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背景从近年来我国社区管理的实践与经验来看,社区安全管理不能只注重突发事件本身,更要重视事前的预防工作。其中,提高社区居民的应急避险素质是预防工作的重要一环。有学者提出,公众自身的应急避险素质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或事故损失的关键。应急避险强调的是居民对灾害或事故的成功应对,侧重于灾害或事故来临时所采取的能够减轻或减缓事件损失的措施,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相似文献   

9.
我国尾矿库安全现状及事故防治措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尾矿库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流重大危险,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是相当严重的。近年来,我国尾矿库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通过对我国尾矿库事故案例的总结和研究,分析我国尾矿库安全现状,为防止尾矿库事故的发生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施工爆破产生的地震效应往往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为了找出控制爆破地震产生的有害效应的有效措施,本文分析了爆破振动地震效应原理,指出了爆破振动速度是导致建构筑物结构破坏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它可使建筑物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同时研究了怎样合理确定爆破地震质点振动速度,使预报更为准确。论述了控制爆破振动强度、减小振动效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区域社会易损性对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的影响,以芦山和鲁甸地震灾区为研究区,根据统计资料和实地考察结果,构建包括10个指标的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综合评判2震区的社会易损性,进而证明震区社会易损性与地震灾害损失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低震级、波及范围小的鲁甸地震死亡人数大于高震级、波及范围大的芦山地震死亡人数,其原因之一是鲁甸地震灾区的社会易损性大于芦山地震灾区的。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评估预测震害损失,提出一种概率密度预测方法。首先,通过改进的生命年损失计算法,获取生命年损失值;其次,采用基于Akaike信息量准则(AIC)的逐步回归分析法,辨识生命年损失的强关联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神经网络分位数回归(QRNN)模型;然后,得到生命年损失预测值与强相关因素的非线性关系,输出不同分位点下生命年损失预测值,运用高斯核函数预测生命年损失概率密度;最后,选取我国1996—2014年的189条地震灾害损失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预测2015年10例地震的生命年损失,并与B样条分位数回归(QRBS)模型及3种线性模型作对比。研究表明:基于QRNN模型的震害损失评估概率密度预测,降低了数据依赖性,提高了评估效率;预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不超过7. 5%,便于震害评估。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  相似文献   

14.
杨文芬 《安全》2008,29(6):26-28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地震最大烈度达11度,短短几分钟,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救援行动。先后有十余万名解放军、武警官兵到达灾区进行救援。此外,活跃在救灾现场的还有各地消防官兵、地震搜救队员、医疗服务队、民间志愿者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以及不可预见性,因此必须采取专业的技术实行救援,这样才能拯救更多的地震受灾人员。本文从我国地震的国情出发,分析我国地震常用搜救方法方法,指出这些手段方法的不足之处并提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建筑业的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困扰业界人士和广大学者的难题。尤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产业更是突飞猛进,近几年来,建筑安全事故屡有发生,每年的建筑安全事故发生数和建筑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政府各级领导历来都十分重视安全生产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不少的对策和措施。但是,这些对策和措施,仍然不能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我国目前所采取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深刻反思。本文运用预警理论、有关建筑施工管理的理论知识、现代系统理论等,对建筑施工安全进行研究,进而开展对建筑施工安全预警机制的研究,进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应急体系建设与规划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湖生 《劳动保护》2008,(10):20-2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面临严峻考验。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汶川地震的应急处置,集中检验了我国应急体系的建设成效,同时也暴露了现有应急体系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棉的丰收,离不开农药,尽管如此,害虫还是没有彻底消灭。而农民发生农药中毒及其事故、却不断发生。但是人类在消灭害虫,利用农药方面也总结出了不少经验、教训和技术问题。同时为发展农业,保护自身健康,提供了许多措施和科学的方法。几十年的努力,人们也积累了丰富防治知识和有关科学技术。下面仅就农药中毒及研究状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地震灾害发生后,迅速有效的搜救工作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关键。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地震搜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提高了搜救效率和成功率。本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在地震搜救中的应用现状,总结无线通信技术在地震搜索中的应用重要性,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芦山地震后,日常地震避灾演练引起不少人注意。然而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西安"地震避灾演练"的组织现状并不乐观,地震知识普及程度远比想象的要差很多。经过调查梳理后发现,五大"地震应急"措施的漏洞应引起重视。公民防灾意识淡薄媒介宣传力度不足作为民间地震云观察者,西安三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陕西省党代会代表李增胜的微博里有很多关于地震知识普及的内容。但就传播效果而言,他其实并不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