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国建  侯龙 《地球与环境》2011,39(2):215-218
研究垃圾土的压缩应变模型参数对填埋场的设计、建设以及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根据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特点,用配制的垃级土进行单级长期加载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初期压缩应变量较大,经过一个加速期以后,应变趋于稳定.压缩应变速率在24 h之前变化较大,24 h后趋于平缓,建议用24 h的压缩应变代替极限压缩应变.根...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供应状态的L_1R工业纯铝棒材的超塑性等温压缩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了压缩变形过程。确认未经任何超塑预处理的供应状态L_1R工业纯铝具有轻微超塑性能。确定了L_1R的最佳变形工艺参数。本试验结果为L_1R工业纯铝压缩类成形零件提供了较佳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3.
通过直剪试验、压缩试验和三轴试验对人工制备最优含水率下不同浓度锌离子污染土的工程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了不同锌离子浓度污染土的抗剪强度和压缩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锌离子浓度的增加,污染土的内摩擦角和压缩系数增加,内聚力和压缩模量下降,而污染土的孔隙比随着锌离子浓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不同垂直压力下,随着压力的增加,污染土的压缩系数整体先减小后增大,压缩模量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4.
制药废水属于高浓度含微生物难降解,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有机废水,水质水量波动大,本文对制药厂厌氧处理出水,分别采用SBR和SBBR法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其COD去除效果。当曝气量控制在0.02m3/h,沉淀时间在2h时,在2~10h反应时间段内,对比了SBR和SBBR法对CODCr的去除率。试验结果表明:总体上,SBBR法CODCr去除效果优于SBR,且更稳定,CODCr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而SBR在反应时间6h时达到CODCr最大去除率:82.03%后,出水中CODCr不降反升。  相似文献   

5.
以静水法生物测试研究了对二氯苯和镉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联合毒性效应,并采用Marking水生毒理联合毒性相加指数法对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二氯苯和镉对草鱼的单一毒性作用时,24、48、72和96 h对二氯苯对草鱼的LC50分别是10.11、9.04、8.52和7.83 mg/L;24、48、72和96 h镉对草鱼的LC50分别是40.02、35.05、28.99和24.41mg/L,因此对二氯苯的毒性大于镉的毒性.对二氯苯和镉对草鱼种的联合毒性作用,当采用毒性1∶1进行试验时,暴露时间分别为24、48、72、96 h时AI>0,联合作用结果为协同作用,而当采用浓度1∶1进行试验时,表现出暴露时间为24、48、72 h的AI<0,联合作用结果表现为拮抗作用,而暴露时间为96h时AI>0,联合作用结果则为协同作用,即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对二氯苯和镉的联合毒性作用从拮抗作用转变为毒性剧增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场区所发育混合土的特征入手,首先进行混合土的现场天然密度测定,然后系统地阐述天然混合土压缩变形试验全过程的关键技术,即荷载等级设置、正应力荷载等级稳定时间与稳定量级、天然状态压缩变形试验s- t、p-s曲线特征、利用时间平方根法求算固结系数G_v等,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混合土压缩变形参数量化技术, 为类似的压缩变形试验提供了完整的参数量化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室温和低温下编织复合材料层合厚板的冲击性能。方法 通过开展低速冲击试验和冲击后的压缩试验,对冲击响应曲线、冲击损伤容貌、压缩失效模式和剩余压缩强度进行分析,探讨冲击时的环境温度对编织复合材料层合厚板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 冲击后的编织复合材料层合厚板存在凹坑、分层、基体裂纹和纤维断裂等多种失效模式,压缩失效模式主要表现为横贯冲击损伤区域截断式破坏失效。结论 低温环境增强基体强度,降低了复合材料的冲击损伤程度,从而提高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剩余压缩强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钢制药筒的腐蚀试验研究,在“二次浸渍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渗透、腐蚀、显示”合而为一的钢制药筒点状腐蚀加速试验方法——单液浸渍法。该方法以NaCl为腐蚀剂,以铁氰化钾为显示剂,采用醋酸一醋酸钠缓冲溶液,控制pH值在4.1左右,只要试验2h,甚至0.5h,在试样的缺陷处即可产生蓝点;适用于各类涂层防腐材料耐点状腐蚀性能的加速试验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4年北京市1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逐小时PM_(2.5)地面观测资料,以及Terra和Aqua卫星的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在时间和空间数据匹配的基础上,研究了PM_(2.5)的5 h(10:00—14:00)和24 h(0:00—23:00)两种时段平均浓度及两颗卫星平均AOD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建立了AOD与不同时段平均PM_(2.5)浓度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PM_(2.5)的5 h平均浓度和24 h平均浓度值均在城区高、郊区低,最低值位于定陵站;匹配后逐时PM_(2.5)浓度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最低值出现在下午,但北京西北部郊区的定陵和昌平镇站因局地山谷风环流和外部排放源的影响,其"双峰型"波动趋势较城区站偏弱,最低值出现在上午;AOD的空间分布特征与PM_(2.5)浓度分布一致,但在郊区由于污染水平分布不均,卫星采集的样本可能来自于周围的清洁大气,导致AOD的最小值在郊区站点明显低于城区站点;两颗卫星平均的AOD与5h PM_(2.5)平均浓度的决定系数高于AOD与24 h PM_(2.5)平均浓度的决定系数;AOD与PM_(2.5)的相关系数在城区高于郊区,郊区排放源分布不均和强的局地系统性环流是造成其相关系数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空气自动站监测与24 h采样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全年的对比实验.并对大量监测数据进行了规范处理.结果表明,在环境条件持续稳定满足采样条件时,24 h采样监测与自动监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在环境条件不能持续满足采样条件时,二者监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但仍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