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对于精明增长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区域探讨较少.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引人关注,近年来被称为"浙江现象".本文从区域层面--浙江省入手,在分析城市发展背景与"精明增长"差异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然后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能够在"精明增长"的框架下对城市发展深入思考.研究表明:浙江省目前的城市空间扩展迅速,资源要素低效利用,沿交通干线的轴向扩展呈现无序特征,并且机动化(小汽车普及)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了用地空间的松散.但鉴于中西方城市应用背景的差异,"精明增长"并不能够简单地"复制"到浙江省,应根据实际,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创新.具体来说,一是紧凑式开发与填充式发展相结合,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二是有机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系统规划,倡导公交先行;三是运用逆向思维设定城市增长边界.  相似文献   

2.
城乡土地精明利用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明土地利用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借鉴城市精明增长理论,将其拓展至城乡地域系统中,提出了城乡土地精明利用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土地数量控制、土地形态紧凑、土地利用效益3方面在内的城乡土地精明利用测度指标体系。以位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长三角南京浦口区为例,从土地数量控制、土地形态紧凑、土地利用效益3方面,测度了浦口区土地精明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2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精明度分别为38.04、49.48和62.48,浦口区土地精明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土地精明利用测度指标体系能够有效测度区域土地精明利用水平与状况。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用地受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分区约束的背景下,参照“三界四区”的划定位置,从规模布局、结构变化和扩展方向等多方面出发,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空间管制约束前后常州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此举有利于提高城市发展的规划管理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管制对建设用地的约束作用受时间和地域影响;(2)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的划定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建设用地类型产生的影响各异;(3)受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常州市建设用地扩展方向由前期的东北-西南转变为后期的正北方向,有效缓解了“摊大饼”式盲目开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认知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变化规律既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及其格局优化的内在依据。以长沙都市区为实证区,以遥感影像、城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等为主要数据源,选取2000、2009、2016年为研究时间节点,基于土地主体功能的差异构建“三生”功能评价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样带分析等方法,探究长沙市“三生”功能的变化特征并提出调控路径。结果表明:(1)长沙都市区整体的生产、生活功能持续强化,但生态功能有所减弱;(2)长沙都市区内部“三生”功能强弱亦发生变化,不同功能空间重组,“三生” 功能的均衡性提高;(3)长沙都市区“三生”综合功能水平持续提升,高水平区域逐渐向城市中心集聚,呈现单核集聚→单核集聚-多核分散→网络均衡化的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但“三生”功能空间单元变化模式各异;(4)应从“三生”功能用地结构的“质”与“量”两方面对长沙都市区空间格局进行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空间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式机理、效应机制进行阐述,分别从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空间配置对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的微观机制,及传统经济学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的宏观层面——产业结构、就业和居民收入来讨论空间重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发展传统城市经济理论对城市重构效应的经济学解释,丰富中国城市空间的研究体系。分析表明:①城市空间集中和分异是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②土地利用和分配过程导致城市地域分异,而城市空间增长的区位形态决定土地功能结构,土地价值空间分布也相应发生变化;③生产空间再造引起的劳动力地域重组是引发城市重构的重要原因,劳动力区位过程应遵循效用平衡条件,避免空间失配造成的效率损失;④每一轮城市扩展都将带来居民收入的提升,城市重构应为低收入居民在居住空间上预留适当位置和配置合理资源。  相似文献   

6.
“精明增长”是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城市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该理论的中国化与适应性研究至关重要。将理论内涵与中国城市增长实际需求相结合,构建包含城市规模、城市福利、城市空间和城市消耗四增长维度的城市“精明增长”综合测评模型,并运用改进熵值算法,对1999~200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从时序变动与截面比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16市在考察期内增长逐年更为精明;上海、南京、杭州城市增长更为精明,其余城市熵值评分考察期内波动较大,且空间分布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四增长维度影响综合评价的权重由高至低分别为福利维度、规模维度、消耗维度与空间维度,城市福利和规模增长是影响城市增长精明程度的主要方面,两维度中反映城市环境、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的指标贡献较大;城市消耗和空间维度权重较低,其中反映土地与生活能源消耗的指标作用明显,需要加大城市消耗的控制和内涵空间增长的拓展  相似文献   

7.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要任务之一。文章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及核密度估计法对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性进行定量刻画,并采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对该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交互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低下,呈现扁平的“N”演变特征,其中,下游地区在2003—2012年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始终位于整个流域前列,而2012—2018年阶段,上游及中游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增长幅度显著高于下游地区,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呈现区域异质性;②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两极分化格局且区域差异呈逐渐缩小态势,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差异则分别呈现先扩大后缩小、先缩小后稳定及逐渐缩小的态势;③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交互效应,互促关系中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且二者在地理空间上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及空间交互影响效应,上、中、下游地区也均存在互促效应,但两者间的空间交互影响效应则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中国未来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存量管理”,创新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绿色发展水平,且应进一步统筹区域内及区域间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间的互促及空间交互关系,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交互上升。  相似文献   

8.
为了遏制长沙市城市的无序扩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保障生态空间质量,划定长沙市城市开发边界成为重要举措。基于居民活动空间扩展,选取人口密度、居民活动分布、基础设施布局等多源时空数据,通过量化居民活动空间扩展概率,并利用植被覆盖度构建生态约束强度,确定二者协调规则,作为CA模型的约束条件,进行城市建设用地模拟,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结果表明:划定的长沙市城市开发边界,结果与长沙市“十三五”规划的城市空间发展框架基本一致,对未来建设用地扩展方向预测合理,而且避免了侵占重要生态资源,达到了兼顾城市空间发展和生态资源保护的多重目的。  相似文献   

9.
无锡市空间扩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城镇用地空间范围的迅速扩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复杂,城市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即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长远的时间量度内,保证城镇在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和功能演进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在研究城镇用地空间增长和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就城市空间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城市核心建成区对邻近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机制,选取1990~2015年间长江三角洲77个县级以上市核心建成区10km缓冲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图斑为研究对象,借助扩展强度、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图斑的成长特征及扩展模式。结果表明:(1)1990~2015年,各等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平均面积处于周期波动上升趋势,与各阶段国家(区域)政策变化密切相关;城市等级越高,核心建成区周边扩展规模越大;(2)随着与城市核心建成区距离的增加,各等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景观分离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扩展强度与距核心建成区距离存在衰减的对数曲线关系;(3)研究时段内,城市扩展模式存在两个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第一阶段是1990~2000年,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以内部向心填充式集聚为主的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是2000~2015年,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以离心边缘式圈层扩散为主的郊区化阶段,此阶段大、小城市的飞地式扩展比例明显提升,中等城市边缘式蔓延保持较高的增长比例。针对城市的不同等级及其发展阶段,政策的引导和政府规划对于土地的合理布局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科学划定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协调人地关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将建成区和生态保护用地作为两类扩展源,通过构建自然、区位、环境和政策4个阻力因子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取各个因子阻力系数,得到两类用地扩展的最小累计阻力值,根据阻力差值划分适宜性分区,并利用Hydrology扩展模块确定建设用地适宜扩展路径和隔离带。结果表明:(1) 越靠近扩展源,其阻力值越小,建设用地源与生态用地源由于空间分布不一致,各阻力值之间差异较大;(2) 基于MCR模型对两类用地扩展的阻力面差值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划分,可分为重点建设区(65 771.64 km2)、优化建设区(51 103.28 km2)、限制建设区(21 001.54 km2)、禁止建设区(17 150.01 km2)和生态恢复区(11 894.70 km2),不同适宜性分区对土地开发建设的要求不一样;(3) 应用Hydrology扩展模块得到的“谷线”可引导建设用地优化开发,避免盲目的“摊大饼”式蔓延格局; “脊线”可控制建设用地扩展的隔离带,从而打破适宜性区域集中连片的扩展态势。研究结果可为建设用地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建议,促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土地开发度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开发度(LDD)是衡量区域人类活动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分析土地开发度的时空差异和驱动机制能更加深刻的认识人类活动与区域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为研制区域差别化的土地管控政策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全国345个城市2009~2015年土地开发度的时空差异,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其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1)全国土地开发度从2009年的4.1%持续增加到2015年的4.47%,并在东、中、西3个区域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2)345个城市的土地开发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土地开发度高的城市主要在城市群集聚,并在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区域表现较快增长。(3)全国土地开发度由投资驱动和人口驱动为主转变为产业驱动和人口驱动为主,东、中、西3个区域土地开发度的主导驱动因素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低碳利用模式的变革及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呈现出膨胀式的扩展,特别是在"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城市发展模式下,不仅造成社会碳排放量快速增长,而且造成城市土地的"碳汇"功能减弱,致使气候变暖、人居环境日益恶化。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归纳法,从城市土地的利用结构、空间布局、利用规模与方向等方面,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化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利用、碳排放、生态环境现状,阐述城市土地低碳利用模式构建的必要性,进而探讨构建城市土地低碳利用模式的路径。认为:应从"减排"和"增汇"两方面着手,培育城市土地低碳利用观念,科学规划城市土地的功能分区,构建生态化土地利用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适应、公众参与"的城市土地低碳利用决策机制与模式,从而变革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低碳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与GIS的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加快,使得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中的矛盾日趋紧张。从不同时相的城市及区域土地利用多源遥感信息提取入手,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以“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为主线,对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将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与自然交通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用地扩展模式反映了城市发育、成长乃至成熟的历程;自然交通、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以及政策的引导,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方位差异显著,具有较强的向心性,主城区不同时段扩展的主导方向明显,对其周围集镇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它主宰着周围一定范围内集镇用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协调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关系是经济发展提质增速及可持续城市建设的关键,为探索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耦合趋势,运用重心模型、Tapio弹性指数对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耦合关系与脱钩状态进行测度,并构建计量模型,检验了经济、社会、政策等因素对城市扩张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与建设用地规模保持双增长态势,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建设用地扩张更加明显,经济和建设用地重心均呈现西南方向迁移,但空间耦合性逐渐减弱;(2)中国经济与建设用地脱钩关系不断恶化,脱钩状态分布格局变化明显,东部地区脱钩状况逐渐改善;(3)社会经济因素是城市扩张的关键推动力,政策、产业集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扩张。未来要重点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土地扩张的管控,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则要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寻求产业转型与土地利用转型的契合点,追求城市的精明增长。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产函数与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省为实证研究区域对土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就规模效应而言,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发展阶段;(2)浙江省经济增长对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最为敏感,其中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为 0.247 3、0.538 5 和 0.321 6;(3)固定资产投入在研究期间是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贡献率达到6823%,而劳动力要素与土地要素则分别为2346%和625%;(4)浙江省土地利用不够集约,在研究期间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能被资本要素与劳动力要素有效替代,而劳动力要素则难以被资本投入与土地投入有效替代,劳动集约型产业应该成为浙江省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不同空间尺度建设用地演进特征与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演变时空差异和内在影响机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基于研究区1978~2013年多时序的MSS和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 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理论,从研究区整体尺度、区域尺度和各区尺度等3种空间尺度对研究区建设用地演进特征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78~2013年研究区不同空间尺度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综合扩展程度指数变化特征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在2001年之后研究区建设用地演进过程由低缓发展向高速递增阶段过渡,各区尺度建设用地扩展深受地貌、经济、政策、交通等影响因素的干扰;(2)在不同空间尺度新增斑块数目对比中,边缘扩展模式与跳跃扩展模式的主导优势先后发生3次转换,而在新增斑块面积比对比中边缘扩展模式始终保持绝对优势,填充扩展模式分别在新增斑块数目和面积比的比较中均处于弱势;(3)随着时间的变化,就整体尺度上景观指数变化而言,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多样性明显增加,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和规则化,斑块之间连通性不断提高,与城市化进程趋于吻合。但区域尺度和各区尺度深受国家政策环境的影响,景观指数变化则相对复杂。研究结论有助于从空间尺度对城市扩展信息进行挖掘和理解,为其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活动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组合格局的改变会影响区域碳循环的规模和强度。开展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研究,有助于从区域开发、产业调整、土地规划、城镇布局及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区域低碳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对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理,探讨了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自然和人为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从土地利用方式、结构、规模和强度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并提出了从价格、规划、税收和供地计划入手选择调控手段、确定调控对象,从而改变区域系统运行状况,以实现对区域碳循环进行调控的总体思路;最后从低碳土地利用技术、规划、模式和政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的政策框架和实施策略:①低碳土地利用技术:包括低碳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技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和土地循环利用技术;②低碳土地利用规划:包括低碳型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区域绿地系统规划、低碳交通用地系统规划、低碳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规划及低碳主体功能区规划;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包括区域生态建设模式、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紧凑型城市模式与低碳生态工业园模式;④低碳土地利用政策:包括土地碳补偿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低碳土地金融制度、土地利用碳核算制度及低碳土地调控体系。通过构建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政策体系,不仅为区域土地利用活动提供指导,也可以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入手,依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原则,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构建了一个具有三级层次结构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的方法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06年,江苏省13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都得到了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和方式不同;(2)不同城市,苏南、苏中和苏北之间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和地域差异,其中,省会南京最高,苏北的宿迁最低。最后,对造成这种时空差异的现象从区域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等方面进行了驱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来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及集约利用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江苏省6个时点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核密度估计、景观格局指数等空间探索性分析以及集约利用评价出发,对江苏省1987~2015年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江苏省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从1987~2015年处于不断的扩张中,并呈波动增长态势,而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速度以苏中和苏南地区最快。(2)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动的转入和转出来看,1987~201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入58.63万hm2,其中84.79%来源于耕地,占用耕地的比例表现为苏北>苏南>苏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出28.36万hm 2,其中54.26%转变为城镇用地和40.88%复垦为耕地,苏北以复垦为耕地为主,苏中和苏南以转为城镇用地为主。(3)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来看,核密度空间分异明显,呈“多核心”集聚分布,整体呈现“西密东疏”的空间格局特征,另外近30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呈增长趋势,且斑块形状越发规则,居民点聚集指数呈上升趋势。(4)从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来看,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级别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呈“由高到低”的集约利用梯度。总体来看,近30年来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趋于规则和集聚,集约利用程度区域差异明显。应根据居民点布局区域特点及集约利用差异,在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和村庄空间规划的基础上,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