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影响经济继续增长的重大因素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循环经济是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的经济模式,是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形式.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2.
开展再生资源产业国际合作正当其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循环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再生资源产业需要尽快同国际经济大循环相融合,走出国际化的新步伐.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产业现状,就再生资源产业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特点,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以来,循环经济法规制度体系逐渐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进展显著,催生了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新技术和工艺。但是也存在着循环经济发展地区间尚不平衡,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尚不健全,支撑体系尚较薄弱,激励措施和相关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此,要抓紧制定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和标准,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快出台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激励政策,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积极培育循环经济服务产业,加快相关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是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包装,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下,阐述了绿色包装的概念,分析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包装的关系,指出我国目前发展绿色包装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两难的形势下,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执行、公众参与、科技和人才支撑"的绿色包装产业发展模式,使绿色包装产业朝着健康、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1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短缺型特大工业城市,天津较早倡导发展循环经济.20世纪90年代,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引进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着手建立生态工业园区.2005年以来,天津市将循环经济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滨海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导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向循环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了更好地理解贯彻这部重要法规,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度"、"总量调控制度"、"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重点企业监督管理制度"、"循环经济产业政策"、"激励措施"等7个方面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春平表示,循环经济"十二五"规划将于2011年下半年出台,一些重要行业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十二五"期间将在全行业中推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动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  相似文献   

8.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它对于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制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整个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环节.探讨了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的作用,分析了制约企业在循环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企业自身发展循环经济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使再生资源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再生资源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产业,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再生资源产业以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为原料,在经济和技术可行的条件下,进行回收、加工处理和再利用.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对于节约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及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绿色维修战略与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维修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其内涵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它除了具有经济、技术职能外,还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将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出台相关政策,大力促进绿色维修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