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市场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政府必须通过法律调控的方式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当前的重点是建立有利于其发展的经济刺激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吴勇 《环境保护》2014,(16):22-25
根据新的《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环保法庭受理的案件主要是环境民事私益诉讼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诉讼里,举证责任分配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环境法目的的实现和环境诉讼程序价值的发挥。文章分析了环境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应当遵循的原则,就环境民事私益诉讼和公益诉讼两种类型,分别探讨了举证责任的核心和责任分配。  相似文献   

3.
《环境工作通讯》2014,(8):30-30
最高法7月3日对外宣布成立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庭。据介绍,最高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的主要职责包括:审判第一、二审涉及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民事案件,涉及地质矿产资源保护、开发有关权属争议纠纷民事案件,涉及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等环境资源民事纠纷案件;对不服下级法院生效裁判的涉及环境资源民事案件进行审查,依法提审或裁定指令下级法院再审;对下级法院环境资源民事案件审判工作进行指导;研究起草有关司法解释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我国环保法庭的进展及面临的困难,提出需要向全国推广运行比较成功的环保法庭经验,排除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将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和政府引导的有形之手结合起来,推动审判制度变革和创新,推动环保法庭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汪劲 《环境保护》2014,(16):14-17
文章通过回顾我国环保法庭建设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环保法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根据新时期我国环保法庭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任务需求,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建议:循序渐进、按需设立环保法庭,率先将环保法庭建设纳入整体性司法体制改革的对象之中,强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民事诉讼案件特别是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立案和审理,组织研究并制定适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6.
别涛 《环境保护》2005,(10):66-68
9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期间,国际法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组织模拟法庭,对一起涉及三个国家的国际跨界空气污染模拟案件进行了示范审判。爱尔兰首席大法官沃尔夫勘爵等法官和三个当事国代理人粉墨登场。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曹建明和万鄂湘等五位副院长,参加世界法律大会的各国代表和国内各方人士上千人出席旁听。本文作者曾参与该案情的设计和模拟裁判意见的准备,现将其案情、裁判结果及其评析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7.
别涛 《世界环境》2006,(5):12-13
2005年9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组织模拟法庭,对一起涉及3个国家的国际跨界空气污染模拟案件进行了示范审判。笔者曾参与该案情的设计和模拟裁判意见的准备,现就案情、裁判结果及:乓启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环境》2008,(2):49
“两湖一库”(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管理局诉贵州天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一案近日在清镇市人民法院环保法庭开庭审理,这起贵州省首例环境污染异地起诉案一直备受关注。当法院当庭做出被告立即停止尾矿废渣场使用、  相似文献   

9.
水污染纠纷的解决方法可以分为诉讼方式、非诉讼方式。在水污染纠纷解决方法的实际法律运行过程,却出现了非诉讼方式发达而诉讼方式非常乏力的奇特现象。这一现象的成因有四个: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法律机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随着环保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水污染严重的企业陆续建成治理设施,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截至目前,全省1995—2000年下达限期治理任务的1081家省控重点工业污染源中,已有791家通过了环保部门的验收。但是有少数企业在通过验收之后,思想上就放松了“环保”这根弦,从小集体利益出发,擅自停运污染治理设施,重新造成污染,人民群众反应强烈,  相似文献   

11.
以2016年《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出台为界线,我国河长制发展经历了从地方试点探索到中央顶层设计两个阶段.河长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存在诸多法律依据与制度支撑,是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负责制的具体落实、环保问责制的典型体现、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底线限制的实质拓展以及水资源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从环境法角度审视,河长制也存在一些制度内生困境,应相应构建法律保障机制:河长制存在职非法定的困境,应构建长效法律机制;河长制与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抵牾之处,应构建二者协调机制体系;河长制考核问责制存在异化风险,应相应体系化设计考核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受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本文就水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水资源保护法律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力  陈漫 《环境保护》2006,(6A):35-43
2005年,环保系统经历了一次特殊的考验。11月15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引发了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在国际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对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给予极大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批示,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把这一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温总理还亲赴哈尔滨察看松花江污染状况,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供水情况,部署污染防控工作……这是我国历史上涉及面最广、影响范围最大、社会反响最强烈的一次环境事件。面对历史的考验、人民的重托,各级领导干部辗转上千公里,现场指挥这场罕见的污染防控大战役;专家、科研人员和基层环保卫士义无反顾地奔赴最前线,奋战在白雪皑皑、寒风刺骨的松花江上,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接受考验,为最终战胜污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激动人心的环保赞歌。崇高使命焕发了环保人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的精神;严峻挑战铸造了环保人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艰苦条件锤炼了环保人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手治污培育了环保人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精神。近期研究成果表明:冻入冰中的硝基苯量较少,今春冰体融化和底泥释放未导致水质超标,地下水饮用安全有了保障,松花江中的各种鱼类及两岸农畜产品可以放心食用,使用松花江水灌溉不会对农作物产生影响。松花江污染防控战斗的胜利,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环保工作者用实际行动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笔新的宝贵财富——中国环保精神。[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法》、《水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是我国保护水资源的法律依据。水资源短缺严重、污染加剧,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水资源保护法律存在着法律目的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张;协调原则与预防原则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流域规划制度、标准制度不足;法律实施机制的单一化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水资源,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法律理念;完善协调原则、预防原则;健全公众制度、流域规划制度、水质标准制等法律制度;实现水资源保护法律实施机制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目前知识产权保护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已引起高度重视。结合环保领域知识产权领域的重大案例,通过对当前我国环保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入WTO后给我国环保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从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环保行业中的应用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2009年2月20日,因原江苏盐城市标新化工有限公司将生产氯代醚酮的钾盐废水排人到与盐城市区水源地蟒蛇河相通的河流中,使城西、越河两大水厂的水源遭受严重污染,20多万居民饮用水和部分企事业单位供水被迫中断66小时40分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多万元,影响恶劣。  相似文献   

17.
李红梅  唐昭 《环境保护》2013,(19):62-63
立足于西安市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以促进其集群化发展为目标,重点研究支撑环保产业集群化良性发展的相关法律保护体系,提出构建促进环保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创新环境税费制度、加强法律与环境产业政策的协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韬 《环境》2008,(12)
“重城市环境保护,轻农村环境保护;重防治工业污染,轻防治农业污染。”这是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蔡守秋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对于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所说的话。而没有一部单独针对农村环保的法律,更是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一道“硬伤”。我国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环保状况令人担忧,在“受伤”的农村环境里,人们期盼的“法治”何时到来呢?  相似文献   

19.
水是万物之源,然而,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在节能减排的理念下,改革、完善我国现行水资源的法律保护制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而要尽快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模式,就必须研究实现这一指标的法律机制,并使科学的法律机制成为目标实现的工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循环型社会,保护环境和资源,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一起直接影响了26 596人的饮水安全,也使许多打渔为生的农户生活陷入困境的严重污染事件,当地官员居然或一问三不知,或保持了沉默,真是咄咄怪事!由此,我们看到当前环境治理存在的双重困境:地方政府的不查,与污染企业的不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