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速检测毒死蜱残留量的酶膜生物传感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何奕  王琦琛  虞骥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0):687-689
毒死蜱是一种当前使用广泛的中等毒性有机磷农药.采用传统方法检测毒死蜱.难以满足现场检测的需要。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一种基于乙酰胆碱酯酶的酶膜生物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毒死蜱的检测。考察了不同pH值.戊二醛用量.工作环境温度对传感器工作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本酶膜传感器可定量检出浓度为1.64~20.52mg/kg的毒死蜱。  相似文献   

2.
毒死蜱(Chlorpyrifos,Dursban,Lo-rsban)的化学名称是0,0-二乙基-0-3,5,6—三氯—2—吡啶硫代磷酸酯,于1965年由美国研制,不少国家已经将它引进用以控制蔬菜、果树、粮食作物中的食叶害虫。我国四川省化工研究所也已合成此农药,并由四川省农科院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效果良好。在蔬菜、水果中毒死蜱残留量测定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Braun 等人采用乙晴、氯仿、苯等提取植物中残留的毒死蜱,溶液毒性较大。Maini 等人采用乙酸乙酯提取  相似文献   

3.
拟除虫菊酯与有机磷农药混合溶液的光敏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胺菊酯、甲醚菊酯、丙烯菊酯和氯菊酯以及甲基1650、毒死蜱、乐果在高压汞灯照射下的光解速率及其混合物在光解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光解速率顺序与农药的种类有关;两种不同类型杀虫共存时将改变彼此的光解速率,发生光敏作用,有机磷农药对拟除虫菊酯光敏作用的顺序是甲基1605〉毒死蜱〉乐果;有机磷农药的摩尔吸光系数与光解速率及敏化作用能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光解产物的检测表明有机磷农药主要通过^3O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快速准确地测定土壤中敌敌畏、乐果、毒死蜱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用1%乙酸乙腈超声波提取,PSA和C18混合吸附剂分散萃取净化,GC-FPD检测,基质外标法定量。在0.01~4.0mg/L范围内,3种农药的峰面积与其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方法的检出限为0.004~0.02mg/kg,定量限为0.02~0.05mg/kg,加标回收率在73%~9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3%~9.1%。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对检测条件要求低,适用于土壤中有机磷农药敌敌畏、乐果、毒死蜱的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5.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水样中的毒死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制了毒死蜱多克隆抗体,考察了离子强度和甲醇含量对抗原抗体竞争反应的影响,对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最终建立了水样中毒死蜱的残留检测ELISA方法。结果表明,毒死蜱对抗体竞争性结合的I50为76.8μg/L,方法检出限为5.2μg/L。河水样品经简单前处理后分别采用ELISA和GC测定,用ELISA方法测得水样中毒死蜱的添加回收率为93.40%~102.1%,C.V为4.04%~5.18%,在水样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8μg/L,检测灵敏度远高于GC,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毒死蜱对斜生栅藻急、慢性毒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有机磷农药毒死蜱污染对本土水生敏感性物种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态毒性实验,研究了毒死蜱对斜生栅藻96 h急性毒性效应,并在急性试验基础上进行慢性试验,分析了不同浓度毒死蜱存在14 d后斜生栅藻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以及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毒死蜱96 h EC50为8.4 mg/L;毒死蜱对斜生栅藻叶绿素a无明显毒性效应;但在前期短时间,低浓度作用下能促进可溶蛋白、MDA含量的上升,但在后期长时间胁迫作用下,总体可溶蛋白、MDA含量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可溶蛋白和MDA这两个指标对毒死蜱敏感,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指示有机磷农药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本土水生敏感性物种的保护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测定土壤中有机磷农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简便地测定土壤中的乐果、毒死蜱、杀螟硫磷及三唑磷残留量,采用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这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水浸润后,冰乙酸-乙腈(V∶V=1∶99)溶液超声提取,适量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和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18)吸附剂净化提取液,GC/FPD测定,基质外标法定量。在优化条件下,乐果和三唑磷的线性范围为0.04~4.0 mg/L,毒死蜱和杀螟硫磷的线性范围为0.02~2.0 mg/L,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在0.05~1.0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4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在83.3%~96.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3)为1.3%~9.4%,检出限(S/N3)为0.007 7~0.022 mg/kg,定量限(S/N10)为0.026~0.072 mg/kg。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有机试剂用量少、分析成本低,适用于土壤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检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腐殖质存在条件下膨润土对两种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和辛硫磷)的吸附作用及腐殖质含量、吸附时间、膨润土用量、农药浓度、pH等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膨润土对毒死蜱和辛硫磷的吸附能力随腐殖质含量的升高而升高,分别在腐殖质含量为8%,6%时达最大,之后处于持平状态;膨润土对毒死蜱和辛硫磷的吸附分别在1.5h和2h时达到平衡,可用双速率吸附模型解释;腐殖质含量固定时膨润土用量加大对两种农药的去除率均增加,但吸附量随之下降;随着农药浓度的升高,膨润土对两种有机磷农药的吸附量加大,但去除率下降;pH升高对吸附有利。  相似文献   

9.
徐冬梅  柯薇  王彦华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1):4348-4353
重金属及农药残留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测出,其复合污染对环境生物的联合毒性有别于单因子的生物效应.以淡水绿藻为受试生物,比较分析了有机磷农药毒死蜱(Chlorpyrifos)和重金属铜的单一及复合暴露对蛋白核小球藻急性毒性、细胞通透性及抗氧化应激的影响.铜、毒死蜱72小时单一暴露对小球藻的EC50分别为0.68和12.71μmol/L,藻细胞叶绿素含量随污染物浓度的增大而降低,细胞通透性随污染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藻细胞活性氧和抗氧化酶被显著诱导.利用相加指数法(Additive Index,AI)确定铜、毒死蜱联合暴露对小球藻急性毒性的联合作用类型为拮抗作用,这与小球藻ROS产生量及抗氧化酶等指标的显著性水平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毒死蜱作为替代高毒有机磷类农药的主要品种,在我国应用日益广泛。随着用量的增加,势必加大该类农药污染的程度。文章综述了毒死蜱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包括毒死蜱的环境行为,对土壤酶和微生物、植物及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毒死蜱的微生物降解等;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朱丽珺  张维  张金池  宰德欣  赵蓉 《环境科学》2010,31(11):2699-2704
采用平衡法研究膨润土和腐殖质对毒死蜱和三唑磷的吸附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腐殖质对2种农药的吸附能力均大于膨润土,毒死蜱和三唑磷在腐殖质上的吸附行为均可用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描述,相关系数分别为:R2(毒死蜱)0.9964和0.9963;R2(三唑磷)0.9989和0.9924;膨润土对2种农药的等温吸附线可用Langmuir模型拟合,相关系数为:R2=0.9957(毒死蜱)、R2=0.9989(三唑磷).pH条件、吸附时间和温度均对吸附有影响.腐殖质、膨润土混合吸附剂对2种农药的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毒死蜱12h,三唑磷6h.腐殖质﹕膨润土质量比分别达12%和14%时对三唑磷和毒死蜱的吸附最为强烈并趋于饱和.通过计算不同温度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理论上证实该吸附为一自发的放热过程,在pH=6.0,温度为15℃时,吸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几年应用于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的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薄层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和光谱技术等实验室检测技术.免疫分析法及活体生物测定法等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氨基甲酸酯农药克百威预处理对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神经细胞毒性的影响. 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克百威对原代培养皮层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找出无细胞毒性浓度;采用无细胞毒性浓度的克百威对培养细胞进行不同时间的预处理后,加入毒死蜱(克百威仍存在)染毒48 h测定细胞毒性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克百威不同时间预处理对毒死蜱激活ERK1/2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10 μmol/L的克百威处理72 h显示无细胞毒性,10 μmol/L的克百威预处理(2~24 h)可减轻毒死蜱的毒性,其中预处理8 h时作用最强;克百威预处理降低了毒死蜱对ERK1/2的激活作用,抑制ERK1/2激活作用与细胞毒性减轻相关. 克百威预处理时间过短(0~2 h),对毒死蜱的细胞毒性及ERK1/2激活影响很小. 克百威预处理一段时间后可拮抗毒死蜱的细胞毒性,该作用机制与抑制ERK1/2激活有关;但克百威预处理时间过短,则不产生拮抗作用. 提示氨基甲酸酯农药与有机磷农药之间的联合作用模式受二者染毒时间间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多残留农药复合暴露的潜在生态危害和健康风险已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以水环境淡水绿藻和斑马鱼为受试生物,考察毒死蜱、氯氰菊酯、多菌灵复合暴露的水生态毒性及可能机理。结果表明:2种及3种农药复合对小球藻的联合作用类型均为协同作用。单一及复合农药暴露的藻细胞通透性和ROS诱导产生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3种农药复合对藻细胞通透性和ROS的影响最大。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复合暴露对斑马鱼的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结合农药残留分析的重要性,文章主要综述了目前农药残留检测的常用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以及气相色谱-光谱法,并展望今后农药残留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药行业的水污染排放管理长期以来缺乏对特征污染物的控制要求,特征污染物产生、处理和排放的数据基础也非常薄弱.鉴于农药活性成分对作用对象极其敏感但又具有高选择性的特点,可以立足于对敏感作用对象以外的水生生物加以充分保护的思路,建立基于非靶向物种保护的农药水环境急性基准,作为我国现阶段农药排放限值的推导基础.基于对几十种农药活性成分毒性数据的分析,将物种毒性数据敏感度变化最显著的位序点(累积概率在5%~30%之间)作为“靶向物种”与“非靶向物种”累积概率的分割点,提出保护非靶向物种目标的水质基准计算方法,并以毒死蜱为例,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对特征污染物毒死蜱水质基准值进行示例推导.筛选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植物等9门39科59种共109个急性毒性数据,经计算得出,毒死蜱对我国水生生物的HCt(靶向物种的危害浓度)为4.35 μg/L,基于HCt得到的毒死蜱排放限值为20 μg/L,与美国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指南与排放标准中毒死蜱对现源的日最大排放限值(经换算为8 μg/L)较为接近.研究显示,基于非靶向物种保护的农药水环境基准方法推导的排放限值与发达国家排放控制要求接近,通过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具有可达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三种常见农药毒死蜱、乙草胺和三氯杀螨醇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效应和生长影响,并采用毒性单位法评价了其二元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佐剂甲醇对中肋骨条藻的不可见效应浓度为0.10%(v/v);三种农药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顺序为乙草胺三氯杀螨醇毒死蜱,96 hEC50分别为0.0856、0.454和0.521 mg/L;在毒性比为1∶1情况下,乙草胺-毒死蜱的联合作用96 h-∑TU为0.861,表现为协同效应,毒死蜱-三氯杀螨醇和乙草胺-三氯杀螨醇的96 h-∑TU分别为1.139和1.417,均表现为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18.
高尔夫球场使用农药,对周围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引起人们普遍关心.评价化学农药毒死蜱时,根据球场工程结构和排水系统,以及球场施用农药的剂量、次数、方式,并考虑当地的气象、环境特征,进行了非正常因子风险分析试验.试验表明,毒死蜱施用后,农药主要保持在表层0~20cm的砂层中,不易随水淋溶进入水体;一旦进入水体,其消解速度很慢,易对饮用水造成污染,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9.
铜、毒死蜱单一与复合暴露对蚯蚓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农药复合污染已经对土壤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其中重金属铜和有机磷农药毒死蜱作为土壤环境中两类常见的污染物,其复合污染的环境效应值得关注.本文采用OECD标准滤纸接触法、人工土壤法研究了铜-毒死蜱单一及复合暴露对蚯蚓急性致死作用及回避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Cu对蚯蚓急性毒性的48h-LC50和14 d-LC50分别为2.23μg·cm-2和496.05 mg·kg-1;而毒死蜱对蚯蚓急性毒性的48 h-LC50和14 d-LC50分别为5.94μg·cm-2和186.07 mg·kg-1.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铜、毒死蜱浓度单位配比1∶1时,铜、毒死蜱对蚯蚓急性毒性联合作用类型均近似表现为相加作用,而毒性单位配比1∶1的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试验结果分别为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回避行为试验结果表明,铜、毒死蜱对蚯蚓回避行为的联合作用类型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来源于绿肥(GM)、堆制过的猪粪(CP)、新鲜猪粪(PM)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农药毒死蜱消解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DOM能促进毒死蜱在土壤中的降解,显著降低植株对毒死蜱的吸收。在所研究的毒死蜱和DOM浓度范围内,添加GM、CP、PM处理可使土壤-植物系统中毒死蜱总残留量比对照处理(CK)分别减少10.6%、31.1%和36.0%,其中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降低了5.76%,16.39%和37.36%;植株中毒死蜱积累量降低了61.39%,35.12%和20.81%。研究结果可为有机肥的合理施用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