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田华 《环境》2006,(Z1):16-19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从环境问题出发,对环境法制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2015,43(1)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为推进环境法治建设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遇。有关党政机构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全面推进新《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实施,并结合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部署,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立法工作,为尽快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境法治经过40年的建设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环境执法效率不足、环境立法滞后等实际问题。应用于环境领域的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我国的环境立法进程,使得回应型立法和创新型立法成为可能;可以提升我国的环境执法能力,推动协同执法,规范执法程序;可以增强环境司法透明度,提升环境案件审判的科学性,同时通过司法大数据预测判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发展趋势并作出应对之策。但是当前,我国环境执法大数据建设尚面临缺乏顶层设计、标准不统一、部门间数据流通不畅等问题,需要通过相应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法律机制建立来破除障碍。  相似文献   

4.
首先指出我国目前的环境法治行政单中心模式的弊端,进而分析了多中心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并在对其进行修正的基础上,进行了环境法治多中心模式的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5.
<正>"十一五"成就是全方位的,具体到环境法治领域也是如此。可以说,"十一五"是环境法律实施30年来的黄金时代,环境法治事业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立法"十一五"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重要法律。在污染防治领域,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进一步完善了对水体尤其是水源地的保护,提高了违法成本。在资源保护领域,为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  相似文献   

6.
韦联春 《环境》1995,(1):18-19
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的环境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理顺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双重关系,以实现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加强环境管理,科学的环境管理能有效促进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积极联系,并切断其间的消极联系。环境管理应遵循效益、生态和法治原则,从我国环境管理的现状来看,要尤为强调其法治原则。  相似文献   

7.
论环境行政程序在环境法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严执法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客观需要。近几年来,我们环境执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实践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要彻底改变环境执法现状,提高执法效率,就必须完善环境执法程序,使环境执法规范化、程化。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京津冀环境保护一体化建立法治框架的必要性,分析了建立途径:首先需建立促进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的《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清理有关法规和规章;其次需建立健全统一的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评、总量控制、生态补偿、预警应急等制度和机制。此外,还需从环境保护产业一体化、环境信息公开一体化、公众参与一体化以及监督执法一体化等方面构建一体化的环境共治平台,促进各方协同参与和监督。  相似文献   

9.
晓理 《环境科技》1997,10(4):47-48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环境管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l美国:健全的环境管理法规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一切行为规范都有一定的法律依据。环境方面自1969年产生第一部环境大法,到1990年已有70多个法律了,每次立法内容,由众议院通过,总统监督签字生效后交EPA执行。EPA据此制定具体实施条件,规定政策,各州可以制定相应的法规,但各项环境控制标准,必须严于联邦法规。各项环境控制标准也是阶段性的,一般是五年修改一…  相似文献   

10.
充分运用法治思维 推进环境管理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瑞 《环境保护》2013,(22):10-1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法治,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求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求"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1.
江必新 《环境保护》2020,48(1):50-56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贯彻执行"最严法治观"的过程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守法意识弱、环保行政执法尚有不严等现实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了贯彻"最严法治观"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环境司法中落实"最严法治观"的具体路径,即弥补环境资源法律漏洞,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行政审判、民事审判的功能,从严惩治破坏生态环境和侵犯环境权益的行为,完善环境司法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2.
袁征  陈彦鸿 《环境》2022,(3):44-46
"十三五"时期环境法治工作深入开展的五年,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环境依法治理的五年.在这五年中,广东环保基金会法务委员会和广东省环境保护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环调委")积极主动参与环境法治工作,实践环境公益诉讼、环境纠纷的调解和行业性专业性公共法律服务工...  相似文献   

13.
刘友宾 《环境保护》2014,(24):40-41
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正式实施。这部法律凝聚了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总结和对环境保护面临的新情况的深入思考,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新发展。人们对这部法律中诸如"按日计罚"、将有关违法责任人处以"拘留"、对有关违法企业"责令停产、关闭"等强硬法律措施给以极大关注,称之为"史上最严格的环保法"。这部法律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环境立法成本的非直接成本、环境守法成本高于环境违法成本以及低投入直接影响环境执法效能的分析,提出从加大环境立法的经济可行性研究、降低环境守法成本、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和加大环境执法投入入手,以经济手段解决企业逐利本性,鼓励人们自觉守法,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适应环境执法需要,从而达到有效推进环境法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应当优先实行最严密的环境法治。法治的基础在于立法,本文从环境立法的视角,依据最严密的环境法治的三大特征,分析理解最严密的环境法治内涵和外延,并针对我国环境法治的现状,提出实行最严密的法治的初步思考,以期为建立健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政策参考和决策依据。研究认为:首先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构建最严密的法律框架。调整立法理念,修正立法结构,完善立法内容;其次抓住关键环节,实行最严密的法律制度。明确环境质量改善的立法目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构建最严密的环境监管机制,建立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再者强化公众环境权,构建最严密的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以及强化公众监督权。  相似文献   

16.
环境法治发展的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环境法治工作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启动,至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前,初建环境法治秩序.大力推进环保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是本阶段环境法治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7.
廖重斌 《环境》2002,(8):34-35
在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我们一直比较强调环境法治的重要作用(今后也应该继续强调,这是不容置疑的).于是,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图书繁荣的景象相比,有关环境伦理道德的图书却十分冷清.  相似文献   

18.
农民环境意识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提高农民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社会心理基础,没有农民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和广泛参与,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就是一句空话。但目前我国农民的环境知识缺乏、环境意识薄弱,保护环境的技能也亟待提高。本文认为要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必须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教育体系,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的法治建设,稳定耕地和林地的承包体制,才能有效地培养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实现农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本文通过回顾中国环境法治四十年的发展,从立法、执法、司法以及生态文明理论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其成效与经验。四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长出牙齿、利齿,生态环境执法随着法治建设的完善也在不断优化,环境行政、民事和刑事司法不断全面加强,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法治各方面。  相似文献   

20.
孙佑海 《环境保护》2022,(14):17-22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健全生态环境法治”专节和其他相关章节,对进一步依法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出明确要求,这对全面实现黄河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水生态保护制度、水环境保护制度、水灾害治理制度以及相关地方性法规,并创新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加强综合执法能力建设;要推进黄河流域执法和司法的联动与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建设,加强与其他执法、司法制度的有效衔接;要完善履职尽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建立区域协同保护机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