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脱水污泥的干化效果对污泥后续焚烧处置及资源化有重要影响。比较了生物沥浸处理后深度脱水污泥与常规脱水污泥的水分蒸发速率差异,以评价其干化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污泥生物沥浸示范工程中得到的有机质含量为44%(干物质计),干基高位热值为9250kJ/kg,含水率≤32%,颗粒粒径≤8mm的污泥样品,采用小型循环流化床焚烧炉(内径600mm,高度6500mm,污泥给料量200kg/h)进行焚烧处置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干化时间下,生物沥浸后脱水污泥相对于常规脱水污泥有较快的水分蒸发速度。在保证污泥颗粒在流化床炉内达到较好的流化状态前提下,该生物沥浸污泥可以在流化床炉内实现自持焚烧,相应流化床炉温可以被恒定维持在850℃左右。焚烧后残渣热灼减率为2.36%。同时发现,污泥有机质含量、污泥含水率、污泥的颗粒破碎度、流化床布风板风量等因素共同决定着城市污泥的自持焚烧效果。此研究将为城市污泥生物沥浸后期焚烧资源化应用提供必要的参数支持及合适的运行建议。  相似文献   

2.
猪场沼液是规模化猪场沼气工程排出的具有高悬浮固体(SS)和高污染负荷的一类高浓度有机废水。采用生物沥浸法调理实现其深度固液分离,对该废水生化处理达标排放意义重大。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了猪场沼液在不同浓度营养剂下的生物沥浸处理,并将获得的沥浸泥作为接种物回流,回流比为1∶1,共连续处理6批,测定pH、过滤比阻(SRF)、泥饼重金属含量及滤水水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当营养剂浓度≥15 g·L~(-1),其处理效果较好且稳定;pH降至3.5以下,SRF降至5.0×10~(11) m·kg~(-1)左右,脱水速率提高86.1%,泥饼重金属的浸出率高,其中Cu≥49.5%、 Zn≥72.7%。沼液经生物沥浸处理后体积减少40%~50%,抽滤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含量、总磷(TP)含量和SS分别从原稀释沼液的27 669.8、1 014.8、582.1和27 857.1 mg·L~(-1)降至423.8~499.3、671.4~704.0、0.7~1.1和0 mg·L~(-1),去除率最高可达98.5%、33.8%、99.9%和100%,大大降低了后续生化处理的难度。采用生物沥浸法处理猪场沼液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Pb/Zn冶炼废渣中重金属的生物浸出-盐浸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温嗜热菌对某铅锌冶炼废渣进行生物浸出盐浸处理研究,并根据国家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方法(HJ/T299-2007)对盐浸后余渣进行毒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pH 1.5、温度65℃、矿浆浓度5%的优化条件下生物浸出3 d后,废渣中Cu、In、Ga和Zn的浸出率分别达到了91.5%、91.8%、84.9%和93.4%;盐浸生物浸出渣,其浸出液中Ag、Pb浓度分别为7.6和247.5 mg/L,可从废渣中有效回收Cu、In、Ga、Zn、Ag和Pb。生物浸出盐浸处理后余渣约为原渣量的70%;毒性分析浸出液中重金属元素Ag、As、Cd、Cu、Pb和Zn浓度分别为2~3.5、2~3、0.3~0.5、30~50、2~4、20~60 mg/L,低于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3-2007)。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针对冶炼废渣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生物浸出盐浸联用工艺。  相似文献   

4.
探讨以猪粪为培养介质,驯化和加富培养获得硫细菌混合菌液,并研究其对猪粪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浸效果。结果表明:猪粪可以在18 d内完成驯化,经3轮富集培养的猪粪粪液可作为硫细菌接种菌液。采用此菌液对猪粪粪液接种并投加硫粉,经过9 d的生物沥浸,Cu、Zn和Cd的沥出率分别达到93.0%、90.1%和67.8%。  相似文献   

5.
含锰烟粉尘是钢铁行业产生的一类含有锰、锌、铅和硅等元素的工业固废,既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又具有潜在的资源回收价值。对含锰烟粉尘分别用生物酸和无机酸进行沥浸,分析锰的浸出机理,进一步通过响应面法确定生物酸沥浸锰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锰的浸出机理为酸溶和生物酸还原的复合机理,生物酸中的还原性物质和沥浸过程中产生的Fe2+能够将高价锰还原为Mn2+,使生物酸体系锰的浸出率比无机酸体系高。生物酸浸出锰的最佳工艺条件:固液比为1.22 g∶100 mL,初始pH为0.81,温度为29.14℃,转速为152.29 r/min,此条件下实际锰浸出率为76.51%。  相似文献   

6.
污泥含水率是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及污泥处置利用等环节的重要评估指标。本研究采用快速测定法对不同类型城市污泥含水率进行测定,考察了污泥含水率、质量、颗粒度对测定结果影响,并与国标重量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污泥质量对快速法测定结果影响较小,原始污泥测定结果标准偏差在0.01%~0.05%之间,常规脱水污泥和生物沥浸脱水污泥测定结果标准偏差均为0.03%;相比国标法,脱水污泥含水率越低,快速法测定结果误差越大,常规脱水污泥和生物沥浸脱水污泥测定结果相对误差分别为-2.09%和-3.49%;脱水污泥颗粒度越大,快速法测定结果偏差越大,常规脱水污泥和生物沥浸脱水污泥总体样本标准偏差分别为0.43%和1.25%。另外发现,在相同干化条件下,生物沥浸脱水污泥相对于常规脱水污泥有较快的水分蒸发速度。针对城市污泥,为缩短测定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待测污泥优选质量≤4 g和颗粒度≤3 mm,且建议只在生产运行中使用,室内科研实验优选国标法。  相似文献   

7.
洗毛废水是洗毛生产工艺排出的兼具高COD、高悬浮固体浓度、高色度、难固液分离等典型特征,且对环境存在潜在污染的一类工业废水。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了预酸化条件下,生物沥浸技术对洗毛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当洗毛废水经预酸化至pH 5.5、营养剂浓度≥4 g/L、回流比例为1:1的情况下,3个批次实验内复合菌群生物沥浸过程稳定,洗毛废水能够很好地完成生物沥浸过程。反应结束后体系pH稳定在3.0左右,COD去除率高达90%以上,色度由原来的1 875倍降到20倍,沉淀中油脂去除率高于65%,且比阻降低至原来的0.2%~0.3%。而在对照处理中,体系pH值稳定在8.0左右,COD去除率小于10%,油脂去除率不足10%,洗毛废水比阻仅降低20%。因此,采用预酸化及生物沥浸作用有利于洗毛废水酸化处理的连续运行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用污泥加硫酸化液沥滤镍镉电池中的重金属是一种全新的工艺,该工艺主要由生物酸化反应器和金属沥滤反应器两个反应器组成.生物酸化反应器中产生的酸液就是沥滤电池中重金属的反应液.研究表明,酸化液在沥滤反应池的停留时间对沥滤的效果有显著影响.在1、4、7、12 d 4个停留时间中,4 d的效果是最好的,对金属Cd和Ni都用40 d左右基本实现了全部滤除;1d略微慢一些,Cd用了40 d,Ni用了45 d;7 d和12 d的沥滤时间都长于50 d.4 d产生的金属废液量是1 d的1/4,考虑到后续处理金属沥滤废液的工作量,选择4d的停留时间要优于1d.  相似文献   

9.
以硫酸亚铁盐为底物,培养以氧化亚铁硫杆菌为主要菌种的土著沥滤微生物,采用批式方法对湘江长沙段底泥进行微生物沥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底物投加量与底泥固体浓度比(Sd/Sc)为1.5时已能满足底泥的微生物沥浸要求,进一步研究发现底泥固体浓度为13%、底物投加量为19.5 g/L、沥浸时间为6 d时,底泥中超标重金属Cd、Zn和Cu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3.1%、75.3%和61.2%;沥浸后底泥中大部分重金属以残渣态存在,且含量低于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其中硫化物有机结合态Cu浸出较Zn、Cd需更低的pH,且Cu以间接机理浸出为主;以Fe2+为底物的沥浸体系中,黄铁矾的重吸附或共沉淀是沥浸实验后期重金属浸出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电解锌冶炼废渣收集、转移、贮存与利用处置过程的环境管理是困扰铅锌冶炼行业的瓶颈问题之一.对典型电解锌冶炼各工艺段废渣及原矿中的重金属组成与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废渣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典型电解锌冶炼原矿中存在高含量的Zn、Pb等重金属元素,各工艺段废渣中Zn、Pb、Cd和M n等元素含量较...  相似文献   

11.
生物沥滤-焚烧法处理制革污泥中铬迁移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沥滤-焚烧方法,先将制革污泥中大部分难溶的有毒重金属——铬从固相溶出转移至液相,之后将沥滤后制革污泥进行有效的固液两相分离,并对分离后的固相污泥进行焚烧处理实验,研究生物沥滤-焚烧处理法对制革污泥中的总Cr在不同介质中的浓度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沥滤法处理制革污泥后,以金属离子交换形态存在的总Cr含量增加,其中68.56%的总Cr6+和87.70%的总Cr得以去除,去除效果十分明显;将沥滤脱水后的污泥进行焚烧处理,以残渣态形式存在的总Cr相对含量变大,迁移能力减弱;铬在高温下与其他重金属元素形成复杂的金属化合物及络合物:Cr1.3Fe0.7O0.5、Na4(CrO4)(SO4)、Ca5(CrO4)3O0.5,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对整个生物沥滤-焚烧处理过程进行反应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丁绍兰  王景 《环境工程学报》2009,3(11):2072-2076
在已确定污泥驯化最佳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滤材、液固分离条件,添加营养物质继续降低pH等方法,进行提高生物沥滤法分离制革污泥中铬的分离效率的研究。同时考察化学沥滤法(1∶1硫酸)在相同条件下的分离效率。试验结果表明:用相应pH值酸液(1∶1硫酸配制)淋洗,淋洗+闷洗和抽真空+酸液淋洗等过滤方式可提高铬的分离效率。生物沥滤中当pH值下降至1.8时,分离效率即可达到94.65%,与直接用蒸馏水淋洗相比要高得多。化学沥滤中当pH值下降到1时,分离效果可达96.7%,沥滤污泥中剩余铬含量可达到制革污泥农用标准。  相似文献   

13.
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以某铅锌冶炼企业为例,在分析企业能流、物流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潜力,提出了铅锌冶炼行业"冶炼-制酸-发电-贵金属回收"的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构建铅锌冶炼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以硫酸亚铁为底物,对城市污泥、土壤和河流底泥进行生物沥滤实验,探讨了污泥、底泥和土壤在沥滤过程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和化学形态转化规律,了解当地土壤在酸化条件下重金属的释放过程,并对三者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污泥生物沥滤对重金属(Zn、Cu和Pb)的沥滤的沥滤效果较佳(去除率75.45%、63.12%和40.96%)。沥滤过程中,重金属Cu在生物沥滤中期(3~5 d)沥出效果较好,而Zn和Pb则在沥滤后期(5~9 d)。同一重金属在不同沥滤体系中的形态变化过程差异较大,沥滤后的污泥、土壤和底泥中的重金属大部分呈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以FeSO2·7H2O、单质S粉为底物,对污泥中的重金属进行生物沥滤试验.通过分析生物沥滤过程中pH、Fe2+、SO22-的变化及Cu、Zn的滤出率.探讨不同底物对重金属生物沥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FeSO2·7H2O或单质S粉为底物.利用污泥中固有的硫杆菌可以降低污泥的pH.从而使重金属滤出.以单质S粉为底物的处理中,污泥pH最低下降到2.1;以FeSO2·7H2O为底物的处理中,pH最低下降到2.6.经14 d的生物沥滤,以单质S粉为底物时,底物为6 g/L的污泥样品Cu、Zn滤出率最高,分别为18.8%和34.8%;以FeSO2·7H2O为底物时,底物为25 g/L的污泥样品Cu、Zn滤出率最高,分别为29.1%和36.8%.优于以单质S粉为底物的滤出效果.  相似文献   

16.
COD试验需用银盐和汞盐。COD废液排入下水前必须除去金属汞。金属汞进入食物链后,蓄积十分迅速,对鱼和野生生物毒性很大。为去除各种废液中的汞,美国环境保护局介绍了一个由Robert, A.(Taft水研究中心)设计的方法。该法不需要回收室(无论是银还是汞),但效率低,运转费用昂贵。本研究旨在根据上面提及的问题,探索银和汞回收利用的可能性,本方法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用本方法可以提取、提纯和重新使用各种废水中的银和汞。  相似文献   

17.
生物法和化学法回收制革污泥中铬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嗜酸性硫杆菌(Thiobacillus)生物沥滤法和1:1硫酸化学沥滤法分离回收制革污泥中的铬.比较了嗜酸性硫杆菌生物沥滤法和化学沥滤法回收制革污泥铬过程中pH、氧化还原电位(ORP)、沉降比(SV)以及铬的沥滤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pH是影响制革污泥中铬的沥滤率的关键因素.生物沥滤法在使污泥pH大幅度降低的同时,能很好地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对铬的沥滤效果好于化学沥滤法.  相似文献   

18.
制革污泥生物沥浸液中铬回收的方法与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制革污泥生物沥浸液加碱沉淀回收Cr时碱的类型与用量、加碱后混合液的沉降速度、沉降比以及上层清液悬浮性固体(SS)及Cr含量与pH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化镁和氧化钙均能很好地沉淀制革污泥经生物沥浸处理后所得的铬液,而液碱效果较差.综合沉淀效果和经济成本考虑,氧化钙作沉淀剂更为合适.将含Cr 720 mg/L的铬液调至pH 7.0,消耗氧化钙的质量浓度为10.0 g CaO/L铬液,能使Cr从液相完全去除,混合液的沉降比达40%.  相似文献   

19.
利用80 L SBR进行了生物沥滤城市污泥实验,探讨了污泥胞外聚合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并对重金属Zn、Cu各化学形态之间的转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生物沥滤过程中,污泥胞外聚合物中Zn和Cu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反应结束后,分布于胞外聚合物结合态中的Zn和Cu占其污泥胞外聚合物内总量的比例最高可达39.95%、58.77%。污泥胞外聚合物中松散结合态对Zn、Cu的吸附能力均强于紧密结合态;原污泥中Zn、Cu分别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存在,沥滤结束后,污泥中Zn和Cu均以残渣态存在。  相似文献   

20.
光能自养生物膜是一个由复杂微生物群落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微生物细胞及非生物物质镶嵌在微生物分泌的有机聚合物基质上,其显著特征是膜表面寄居着光能自养生长的微生物,并能在碳源缺乏条件下完成生物脱氮.总结了光能自养生物膜的形成机制,概述了光照、温度、微生物种类、营养物浓度对光能自养生物膜脱氮的影响,指出光能自养生物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