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驯化,得到特征明显的石油降解菌,研究了不同时间、石油浓度、接种量、pH值、基质及添加物等条件对降解菌降解石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降解菌接种量越多,降解效果越好;石油降解效率随着石油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初始pH值为7时,降解菌去除石油效果最佳;添加适量蔗糖或葡萄糖,对石油的降解有促进作用;吐温80对石油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广州石化污水处理厂废水中自行分离出 30株除油菌 ,用市售的 90 # 柴油作为油品进行筛选 ,所得菌种用于处理石化厂物理隔油后的废水。通过研究含油量和接种量对除油率、COD的去除率和pH值的影响以及酸、碱、盐对除油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来比较这些菌种对石化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 ,6 # 菌株除油和去除有机物的效果都比较好 ,除油率约在 70 %左右 ,最高为 83.6 7% ,COD去除率约为 5 5 %左右 ,最高为 6 0 .0 1% ;5 # 菌株对环境要求较高 ,在碱性环境下表现出较好的除油和去除有机物的能力 ,除油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 5 5 %和 5 0 %左右。实验菌株在消除石化废水的异味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秸秆固定化石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秸秆做载体固定嗜碱芽孢杆菌(Bacillus alcalophilus SG)降解原油,其原油去除率为73.88%,高于单纯投加菌液或者菌液与秸秆的混合物的原油去除率.秸秆的最佳投加量(干重)为25.0 g/L,最佳固定化时间为30 h.用预处理过的秸秆固定SG,降低了固定化SG的原油去除率.在固定化培养基中添加无机盐离子,促进了固定化SG对原油的降解.不同初始pH的原油培养基在固定化SG降解原油的过程中逐渐呈中性或偏碱性.固定化SG在pH 6.0~10.0时对原油均有不错的降粘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16SrDNA技术对石油污染场地筛选出的两种单菌(A6菌和A10菌)进行鉴定,并对两种单菌及其混合菌降解石油烃各组分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单菌分别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两种单菌及其混合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有所差异,其降解效果依次为混合菌A6菌A10菌。其中A6菌和A10菌对石油烃底物降解的组分大致相同,两者均能完全降解大部分直链烷烃、环烷烃和支链烷烃,部分降解C9~C27正构烷烃。从降解程度来看,A6菌优于A10菌。两种单菌的混合菌在降解石油烃底物时,具有协同降解作用,对石油烃底物降解的组分及降解程度均优于两种单菌;混合菌除了能完全降解大部分直链烷烃、环烷烃和支链烷烃外,还对A6菌和A10菌不能彻底降解的支链烷烃(3,8-二甲基癸烷和2-甲基-十二烷)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5.
通过富集和驯化培养从石油污染的土样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Y-16,其对胜利原油7 d降解率达到51.98%。在好氧条件下,对Y-16菌株的最优降解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pH值8.0,温度30℃,接种量10%,摇床转数160 r/m in和3 000~7 000 mg/L的底物浓度下,Y-16菌株的最高降解率可达到60.34%。通过Y-16菌株对石油烃降解规律的探索,发现Y-16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广州石化污水处理厂废水中自行分离出30株除油菌,用市售的90#柴油作为油品进行筛选,所得菌种用于处理石化厂物理隔油后的废水。通过研究含油量和接种量对除油率、COD的去除率和pH值的影响以及酸、碱、盐对除油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来比较这些菌种对石化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6#菌株除油和去除有机物的效果都比较好,除油率约在70%左右,最高为83.67%,COD去除率约为55%左右,最高为60.01%;5#菌株对环境要求较高,在碱性环境下表现出较好的除油和去除有机物的能力,除油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55%和50%左右。实验菌株在消除石化废水的异味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某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中分离出一株石油降解菌B-1(Pseudomonas),研究了该菌株降解石油污染物的动力学,通过气相色谱(GC)/质谱(MS)分析了石油组分降解前后的变化规律,并对其降解机制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1)苯、二甲苯、萘的降解动力学拟合方程大部分与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良好,苯、二甲苯、萘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0.47~1.67、1.54~3.60、4.41~7.00d;(2)可以通过全扫描图谱及检索出的代谢产物明确微生物降解苯、二甲苯、萘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8.
华北某油田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油为唯一碳源,从华北某油田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石油降解菌12株。其中5株菌有较强降解能力,分别编号为z-3、z-6、z-7、z-8和z-b,在30℃,160 r/min摇床培养10 d后,菌株对石油降解率分别为63.8%、34.2%、44.8%、50.5%和42.3%。通过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这5株菌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属(Rhizobium)、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通过对这5株菌生物量、脱氢酶及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活性的监测,发现生物量及酶活性与石油降解能力具有直接关系。最后,对5株菌的生长条件进行优化,其中z-3、z-6、z-7和z-b菌株对石油降解率较优化前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9.
选取3种石油烃降解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DS-1)、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DS-2)和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DS-3),研究其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及其细胞表面疏水性。结果表明,经过6d的降解,3种石油烃降解菌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99.08%、79.75%、84.34%。石油烃的黏附性测试和盐析聚集测试结果表明,3种石油烃降解菌均表现出较高的细胞表面疏水性,其规律为DS-1DS-3DS-2。其中DS-1的细胞表面疏水性最高,达65.90%。DS-1、DS-2和DS-3菌株发生盐析聚集所需最小(NH4)2SO4摩尔浓度分别为2.0、2.8、2.4 mol/L。菌株的细胞表面疏水性和降解有机物的能力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经过富集、分离优选出高效石油降解菌L-1,根据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为琼氏不动杆菌;采用单因素花盆实验模拟微生物原位修复并对其降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高效石油降解菌应用于修复石油污染土壤,适宜接种量、表面活性剂浓度、CNP比、翻耕频率分别为15%、0.1%、100∶10∶1和1 d 1次;在该降解条件下修复28 d,可达到16.80%的石油降解率,远远高于土著微生物6.92%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11.
为了构建高效石油降解混合菌群,从潜江某油田采集8个石油污染土样(分别记为S1~S8)和2个石油污染水样(分别记为W3、W4),以石油为唯一碳源进行富集驯化培养;采用外观评分、石油降解率、石油3组分降解率、饱和烃中正构烷烃色谱分析等方法筛选石油降解优势菌群,构建石油降解混合菌群;采用正交试验研究混合菌群最佳降解条件。结果表明,富集的10个石油降解菌群中S3、S4、S5、S6、S8为优势菌群,培养30d后的石油降解率分别为21.67%、22.34%、27.23%、20.46%、19.99%;菌群W3、W4对石油乳化效果较好;混合菌群M3(S3+S4+S5+S8+W3+W4)为石油降解优势混合菌群,其最佳降解条件为35℃、pH7.60、含油率1.70%,在最佳条件下培养30d后,混合菌群M3对石油降解率达30.71%,比最优菌群S5的石油降解率提高了12.78%。  相似文献   

12.
红三叶草根际区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石油污染的土壤红三叶草(nifoliumrepensLinn)根际修复区中分离筛选得到4株以原油作为惟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繁殖的高效石油降解菌。通过菌落形态、显微镜个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以及菌株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4株优势降解菌分别为动性杆菌、藤黄微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4株混合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摇床培养条件下,混合菌54d对总石油烃的生物降解率达到90.50%,较对照高67.72%。随着生物降解时间的延长,石油组分中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及环烷烃相对总量均呈减小趋势,而芳香烃和其他醇类、醛和酸类的相对含量则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使用稀释富集法,从大港油田采油废水处理站生化池中定向快速的分离出多株高效石油降解菌株。对分离获得的1株优势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显示属于Pseudomonas stutzeri的1个新菌株,命名为Pseudomonas stutzeri TH-31。通过批次实验,对菌株TH-31的生长条件和石油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经过条件优化,P.stutzeri TH-31在初始p H 7,原油投加量为300 mg/L,35℃培养5 d后,获得最高石油烃降解率92.7%。  相似文献   

14.
从胶洲湾P3-1站位采集的石油污染海洋底泥中筛选得到一株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良好的石油烃降解菌株JZ3-21。经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JZ3-21为恶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puti-da);实验研究了该菌株对5种石油烃模式物(正十六烷、甲苯、萘、芘和邻苯二酚)的降...  相似文献   

15.
石油污染土壤中芘高效降解菌群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长期受石油污染土壤中驯化筛选到能以芘为惟一碳源生长的混合菌群GP3,其主要由假单胞菌株GP3A(Pseudomonas sp.)和菌株GP3B(Pandoraea pnomenusa)组成.采用摇瓶振荡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对混合菌GP3降解芘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150 r/min振荡培养下,混合菌GP3对15 mg/L芘的7 d降解率为90.6%.混合菌GP3降解芘的最适宜温度为35℃,最佳pH值为6.2.加入低浓度葡萄糖(100 mg/L)或菲(10 mg/L)作为共代谢底物,均可提高GP3对芘的降解率.混合菌对芘的降解速率(PDR)与芘的初始浓度呈正相关.研究重金属离子胁迫下GP3对芘的降解时发现,10 ms/L Zn2 的存在对芘降解效能影响较小,Cu2 对芘的降解有抑制作用,Cd2 对混合菌GP3有很强的毒性.  相似文献   

16.
从孤岛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效石油降解菌,命名为SKD-1。该菌株菌落表面湿润光滑、边缘整齐、圆形、不透明、乳黄色,能够利用葡萄糖和淀粉作为其生长的碳源和能源,其最适生长环境为碱性(pH8-10),在分别以正十六烷烃和原油为惟一碳源,温度为30℃,摇床(180r/min)培养的条件下,菌株SKD-1的降解率分别为66.1%和36.9%。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SKD-1与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calcoaceticusSY-1同源性达99%。结合菌株SKD.1菌落形态、理化性质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可以鉴定菌株SKD-1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sp.),序列登录号为AB774229。  相似文献   

17.
实验采用从受污染水体分离出的6株石油降解菌D3、T4、R4、T1、D4和R3,对石油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葡萄糖培养基测定的细胞表面疏水率误差最小,最优的菌悬液与二甲苯的比值为4∶1.5;细胞表面疏水率在高盐度条件下会下降,初始pH在中性环境时数值最高,温度在25℃时疏水性最好。对比表面疏水率与柴油降解率随时间的变化得出细胞表面疏水性与柴油降解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细胞表面疏水率在培养3 d之后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石油降解菌产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陕北石油降解菌产表面活性剂的情况,对实验菌株CT-6以原油为唯一碳源时产表面活性剂的排油活性、表面张力和乳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实验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排油圈直径达到8.0cm,表面张力降低到33 mN/m,乳化指数达89.9%,石油降解率达到68.0%;优化后的条件为:接种量10%、pH为8、温度28℃、转速220 r/min,该条件下,排油圈直径增加了13.1%,7d时乳化指数达到93.0%.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电动—微生物耦合技术,开展电场对石油降解菌W-1和W-2生长、分布、脱氢酶活性、表面活性剂产量及石油降解率等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电场强度下,石油降解菌生长特性存在一定差异。电场强度为100V/m时,电场对W-1和W-2生长的促进效果较明显,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率为36.03%~44.09%,并能提升表面活性剂产量。在电场作用下,W-1和W-2的石油降解率分别提高19.2、18.8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鼠李糖脂对微生物菌剂降解石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石油烃降解微生物菌剂和铜绿假单胞菌株A6为对象,考察不同浓度鼠李糖脂对菌剂细胞表面疏水性、原油降解性能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采用GC-MS分析石油中正构烷烃组分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低浓度鼠李糖脂就可提高菌剂细胞的表面疏水性和原油降解效果。以250mg/L添加组最明显,第7天疏水性达最高,为58.6%,比对照组提高约26.2%;降解第15天原油降解率达71.6%,分别比对照组和TW20组提高16%和13.3%。GC-MS结果显示鼠李糖脂对高碳数烷烃的降解作用大于低碳数烷烃,正二十三烷和正三十三烷的降解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1.5%和33.7%。菌剂对奇数碳烷烃的降解效果优于偶数碳烷烃。鼠李糖脂分别使菌剂中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最大生物量提高了5.7、2.4和1.8倍。鼠李糖脂对微生物细胞疏水性和生物量的提高与石油降解效果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