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渣水系统低成本处理燃煤电厂脱硫废水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系统地研究了脱硫废水引入渣水系统后,捞渣机上清液、脱硫工艺水(复用水)的水质变化情况,以及对设备腐蚀、炉渣和石膏再利用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脱硫废水引入渣水系统后,复用水水质指标符合厂区回用水标准,且对炉渣和石膏的再利用没有明显影响,投资与运行成本较低,但存在增加设备腐蚀的风险。本研究结果可为该技术的工程应用及燃煤电厂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GC-MS,对我国7家典型燃煤电厂和2家焦化厂燃煤锅炉在脱硫工艺设施前后排放烟气中的VOCs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燃煤电厂锅炉的排放因子和VOCs的排放量。2种锅炉在脱硫后VOCs的浓度分别为85~1 374 μg·m−3和27~45 μg·m−3。脱硫设施对VOCs的排放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脱硫设施的种类、VOCs的性质、脱硫浆液等。通过计算得到各企业的臭氧生成潜势值(OFP),为17~2 640 μg·m−3,其中苯系物对臭氧生成的贡献最大。计算得到燃煤电厂的排放因子为2.37 g·GJ−1,每年因火力发电排放的VOCs为4.2×104 t。以上结果可为燃煤电厂的VOCs控制设备和工艺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燃煤电厂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全面表征燃煤电厂非常规污染物脱除性能,针对某1 000 MW燃煤超低排放机组,分别采用FPM和CPM一体化采样系统、安大略法(OHM)、控制冷凝法、HJ 646-2013规定的有机物测试方法,系统研究了CPM、Hg、SO3、PAHs等非常规污染物的梯级脱除特性。结果表明:100%、75%负荷时低-低温电除尘系统对CPM脱除率分别为87.15%、92.20%,湿法脱硫分别为49.65%、45.55%,不同负荷下FPM分别为3.6、4.4 mg·m−3,但CPM却分别达14.2、15.3 mg·m−3,CPM的浓度远超FPM;低-低温电除尘系统脱Hg效率为64.81%,整个系统的脱Hg效率为75.5%,Hgp全部被脱除,剩余的是难以脱除的Hg0、Hg2+,脱除率分别为为63.01%、64.29%,Hg0排放浓度为5.4 μg·m−3,Hg2+排放浓度为0.5 μg·m−3;SCR脱硝催化剂将SO2氧化成SO3的转化率约为0.7%,低-低温电除尘系统可脱除88.7%的SO3,湿法脱硫对SO3的脱除率为29.63%,最终SO3排放浓度为1.9 mg·m−3;全系统对16种PAHs脱除率达94.25%,其中,气相、固相脱除率分别为91.61%、99.27%,最终气相、固相PAHs排放浓度分别为2.39 μg·m−3和0.11 μg·m−3。现有超低排放设备对非常规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协同脱除效果,满负荷条件下该机组CPM、Hg、SO3、PAHs排放浓度分别为14.2 mg·m−3、5.9 μg·m−3、1.9 mg·m−3、2.5 μg·m−3,Hg的排放浓度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中30 μg·m−3的要求,CPM、SO3、PAHs尚无国家强制排放标准。本研究结果可为燃煤电厂后续非常规污染物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某油田产生大量的稠油废水,而蒸汽开采石油又需要足够的洁净水,两者的综合效应导致水资源的短缺。为了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设计了一套20 m3·h−1的机械蒸汽压缩(mechanical vapor compression,MVC)工艺回收废水的装置。该系统能利用稠油废水的低温废热,具有运行能耗低,而且对废水水质进口要求低。系统出水冷凝水的水质参数为:总硬度≤182.30 mg·L−1、Cl≤10.00 mg·L−1、Ca2+≤1.00 mg·L−1、含油≤2.00 mg·L−1、电导率(25 °C) ≤60.00 μS·cm−1、二氧化硅≤3.50 mg·L−1,满足注汽锅炉给水的质量标准。通过对MVC工艺运行结果的分析,阐述稠油废水沸点升高、浓缩倍数、冷凝水水质、污垢等因素对MVC工艺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冷凝水水质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上述研究结果为大规模治理稠油废水,实现零排放奠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猪场养殖废水是一类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悬浮物多、性质复杂的废水,在传统厌氧处理中存在消化污泥流失及处理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中试规模外部浸没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猪场实际废水,设计处理水量为1 m3·d−1,在HRT分别为8、5、3 d的3个阶段连续运行4个多月,考察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沼气产量、运行稳定性、污染物去除效果及膜组件运行性能和清洗效果。结果表明,系统运行期间ORP在−486~−545 mV;随着HRT缩短,有机负荷由0.5~1.88 kg·(m3·d)−1升高到5 kg·(m3·d)−1,沼气产量逐渐增大,产率为0.38~0.45 m3·kg−1。在整个运行过程中,VFA/ALK始终小于0.1,系统运行稳定。对TCOD、溶解性COD、氨氮、TN、TP去除率分别达到74%~86%、48%~68%、7%~12.8%、4.6%~16.7%、5%,其中溶解性COD去除率占总COD去除率的55%左右。系统运行期间初始膜通量设定为5 L·(m2·h)−1,在HRT=8 d时,清洗周期为20 d,随后不断缩短,当HRT为3 d时,清洗周期仅为10 d。通过水冲洗与化学清洗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缓解膜污染,进而恢复膜通量。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猪场养殖废水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餐厨废水是一类高油、高盐、高氮等较为复杂的废水,在传统厌氧处理中面临污泥漂浮流失、有机负荷低及COD去除效果差等问题。通过构建中试规模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aerobic membrane reactor, AnMBR)处理餐厨废水,考察了3个运行阶段(污泥驯化阶段、容积负荷(volume loading rate, VLR)提升阶段和污泥停留时间(sludge retention time, SRT)缩短阶段)的厌氧消化性能、稳定性能、污泥性质和膜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在污泥驯化阶段,低负荷(1.5 kg·(m3·d)−1)污泥驯化方式能够实现AnMBR的快速启动,甲烷产率由227 mL·g−1 (以COD计)迅速提升至267 mL·g−1,COD去除率达到99%。在VLR提升阶段,当负荷由3.0 kg·(m3·d)−1逐渐增加至12.0 kg·(m3·d)−1时,甲烷产率由283 mL·g−1升高并稳定至335 mL·g−1左右,COD去除率达到98.5%。然而此阶段污泥浓度由13.39 g·L−1迅速升高至45.59 g·L−1,从而导致膜污染加剧,平均膜通量下降速率由0.53 L·(m2·h·d)−1增至0.78 L·(m2·h·d)−1。在SRT缩短阶段(由100 d缩短至40 d),尽管排泥量由0.4 L·d−1增加至1 L·d−1,甲烷产率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仍稳定在335 mL·g−1左右,COD去除率达到98.9%。此外,缩短SRT增大了排泥量,反应器内污泥浓度由45.59 g·L−1逐渐降低至45.27 g·L−1,缓解了膜污染,膜通量下降速率减缓到0.42 L·(m2·h·d)−1。在整个运行阶段,AnMBR对毒性物质氨氮具有良好的耐受能力,尽管体系内氨氮质量浓度高达2 600 mg·L−1,VFA/ALK始终低于0.04,表明AnMBR不仅对外界环境变化有着较好的缓冲能力,而且对消化体系的内源性抑制因素也有着良好的耐受能力。综上,AnMBR在处理餐厨废水时表现了良好的处理性能和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硬度废水生化处理过程中生成的无机灰分导致污泥活性降低和沉降性差等问题,采用旋流分离方法实现污泥原位脱灰以改善废水综合处理效能。通过离线和在线实验,探究了污泥与无机灰分的结合形式、泥灰混合物旋流分离效率以及旋流处理对高硬度废水生化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6组不同Ca2+浓度的来水经过150 d生化实验,生化池污泥有机质占比从进水Ca2+浓度为0 mg·L−1时的0.75降至Ca2+浓度为2 400 mg·L−1时的0.39,生化系统COD和氨氮去除率也相应降低11%和60%;原子力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来水含钙条件下生化池污泥表面因无机灰分附着导致其粗糙度从无钙来水下的20.5 nm增至38.2 nm,且活性污泥与无机灰分间的非稳态结合可通过离心等物理法实现分离;来水Ca2+浓度为800 mg·L−1时,泥灰混合液经过最佳结构旋流器10次循环分离,其有机质占比从0.17升高至0.37;依托120 m3·h−1煤制氢废水处理SBR进行旋流脱灰侧线实验,经过3个月连续运行,改造生化池污泥有机质占比较对比样从0.21提升至0.45,且出水平均COD和氨氮分别降低17.1 mg·L−1和14.3 mg·L−1。活性污泥在线旋流分离调理可为高硬度废水生化处理提标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静态脱硫和杀菌性能评价为依据,通过脱硫主剂与杀菌主剂的筛选、优化及复配,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脱硫杀菌剂。实验结果表明,该药剂的表观硫容与杀菌效率分别达800 mg·L−1和99%,且不具有金属腐蚀性,与原油及油田各类助剂的配伍性良好。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油井硫化氢质量浓度可由8 000 mg·m−3降至0,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由100 000 个·mL−1降至10 个·mL−1以下,并能维持1~7 d,治理效果显著。上述结果可为油气田硫化氢的高效、低成本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索了冷冻结晶工艺去除高盐高浓度模拟有机废水的影响因素,将多级冷冻工艺应用于模拟废水和实际废水。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结冰率越高,有机物去除率和脱盐率就越低;冷冻温度越低,有机物去除率和脱盐率越低;有机物去除率和脱盐率随初始盐浓度或初始COD的增大而降低;冷冻接触面积越大,有机物去除率和脱盐率越高。初始COD为 8 000.0 mg·L−1,初始盐浓度为8 000.0 mg·L−1的模拟废水在4级冷冻后,COD和含盐量分别降低至240.0 mg·L−1和516.9 mg·L−1,去除率分别为97.0%和93.5%。初始COD为55 690.0 mg·L−1,初始盐浓度为54 648.9 mg·L−1 (以NaCl计)的实际化工废水在经过6级冷冻处理后,COD和含盐量分别降低至491.3 mg·L−1和983.3 mg·L−1,有机物去除率为99.1%,脱盐率为98.2%,可达到市政管网的接管要求。上述研究结果为高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微量肼(N2H4)对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的长期影响,采用3个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MBBR)处理低浓度氨氮(50.9±3.6) mg·L−1废水,分别加入0 mg·L−1 (对照组,R1)、5 mg·L−1 (R2)和10 mg·L−1(R3)的微量N2H4后连续运行35 d,考察N2H4对MBBR系统中总氮去除速率(total nitrogen removal rate, TNRR)、生物量、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血红素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运行末期相对于R1,R2和R3的NRR分别下降了53%和 64%。N2H4 质量浓度为5 mg·L−1时,生物膜的EPS分泌量提高,触发了生物膜保护机制;当N2H4 质量浓度为10 mg·L−1时,生物膜的EPS和血红素含量均明显下降,N2H4对生物膜产生抑制作用。长期添加微量N2H4导致门水平中PlanctomycetesCandidatus_Kuenenia的相对丰度降低,可见,N2H4的加入可以使NRR短暂增长,但长期加入会对厌氧氨氧化生物膜产生生物毒性,抑制厌氧氨氧化菌(AnAOB)的活性。整体而言,5 mg·L−1和10 mg·L−1的N2H4的加入都难以维持MBBR长期稳定高效运行,其对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省某城镇污水处理厂一期1.0×104 m3·d−1提标改造工程项目为案例,针对其进水中工业废水占比高(达80%)、污染物浓度波动大、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等特点,在原“水解酸化池+AAO+高效沉淀池+纤维转盘滤池”工艺的基础上,通过现场中试实验,分析了以“臭氧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滤池”(O3-BAC)作为提标改造主要工艺的可行性,并设计了工程案例的主要构筑物参数。该项目的实施能够补齐原工艺对难降解有机物削减能力不足的短板,执行排放标准由原一级A提高至《湖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43/T 1546-2018)二级标准。项目的建设投资为1 051.4 元·m−3,直接运行成本0.67 元·m−3,每年较原工艺可多削减以COD计的有机物36.5 t·a−1,每年多削减NH3-N排放量7.3 t·a−1。该工程案例可为接纳高比例工业废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石油炼制废水等石化行业含油废水普遍存在油分与悬浮物高度复合、油分乳化且水质剧烈波动等特征,其达标处理成为关乎企业绿色发展与产能拓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含油废水分离资源化需求,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四氢呋喃(TH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固化剂等配制涂敷剂,通过喷涂石英砂制备了改性颗粒,并混合常规石英砂构建了异质结颗粒群,由此开发出异质结微通道沸腾床分离实验装置,考察了其对复合污染乳化废水中污染物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涂覆改性颗粒的接触角明显增加,且改性颗粒与油滴接触的微界面动态识别过程表明其较原始石英砂的疏油性显著增加;异质结颗粒群经过撕裂、剥离和聚并过程,将乳化液中10 μm以下的细小油滴有效聚结并确保废水油分去除率超过92%。针对油分和悬浮物质量浓度不超过50 000 mg·L−1的实际石化废水,现场10 m3·h−1规模的异质结微通道沸腾床侧线实验结果表明,在常规工况和波动工况条件下,其出水平均油分质量浓度分别为11.4 mg·L−1和18.2 mg·L−1,悬浮物质量浓度则分别降至21.3 mg·L−1和29.1 mg·L−1,且经过20 min反洗后沸腾床分离器满足长期稳定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13.
卢伟  朱曜曜  魏彬  杜蓉  汪力 《环境工程学报》2023,17(9):2813-2819
以华中地区某污水处理厂 (设计规模:25×104 m3·d−1) 为例,分析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节能降碳的有效措施。该厂在2021年底实施了系列节能高效运行和工艺优化创新措施,取得显著降碳效果。措施包括:采用节能高效设备、生化池按需曝气、光伏发电等节约电耗措施,以及强化生物除磷、优化化学除磷、多点配水节约碳源、智能加药等。对比分析该污水处理厂2022年的运行数据与2019—2021年的数据。年平均吨水电耗、吨水消耗碳源、吨水消耗除磷剂分别由0.192 kW·h·m−3、5.010 mg·L−1 、4.199 mg·L−1降至0.161 kW·h·m−3、0 mg·L−1、2.980 mg·L−1。污水处理厂年消耗电费、药费等直接运行成本节约39.6%, 间接碳排放强度减少20.3%。相关举措可为类似污水处理厂的从运行管理角度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将电气石与生物膜技术结合构建电气石强化生物膜系统处理中药废水,通过电气石调节生物膜微环境,以增强微生物代谢活性,从而提高了反应系统的处理能力。结果表明:电气石强化厌氧流化床(AFBR)反应系统经历160 d完成中药废水的启动实验,反应系统COD去除率达到87.8%,容积负荷达到5.34 kg·(m3·d)−1,生物膜产甲烷活性达到126.4 mL·(g·d)−1;电气石强化好氧流化床(FBR)反应系统统经历35 d完成启动实验后,出水COD稳定在76.5 mg·L−1,反应系统对应的COD去除率和容积负荷分别为90.3%和1.4 kg·(m3·d)−1。中药废水依次经AFBR和FBR处理后,出水水质满足《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6-2008)排放要求。以上结果可为实际工程项目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某石油化工企业的发酵法长链二元酸生产装置会排放高浓度废水。废水中的二元酸盐及培养基成分使下游综合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总磷和有机负荷偏高,可能造成出水总磷严重超标的风险。通过实验优选出钙基预处理药剂并确定最优处理条件。即在pH为11、药剂投加量为3 g·L−1的最优条件下,对总磷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9%和41.5%,且出水可生化性较好(BOD5/COD约0.46),副产物绝干固渣产量仅有3.4 g·L−1。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二元酸废水预处理工艺,并建成处理量6 t·h−1的现场工程化装置。在长周期运行过程中,装置对总磷和COD的平均去除率为93.3%和53.0%。该工艺可有效保障了石化企业综合污水处理厂的总磷达标和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以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统计与水质特征的分析,研究了厌氧置前与好氧置前2种不同组合工艺对核心污染物的去除与能耗分配的差异性,讨论了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开发可行性。结果表明,前置厌氧与好氧单元对污染物不同的去除机理是构成曝气能耗与碳源需求差别的主要原因。为满足60 m3·h−1设定水质的脱氮目标(TN<40 mg·L−1),O/A/O工艺耗氧量为83.9 kg·h−1,A/A/O工艺耗氧量为100.4 kg·h−1。当对废水中的耗氧有机物以及共价结合含氮有机物的预处理较为彻底时,前置好氧工艺在更低能耗下可以实现总氮脱除:A/A/O和O/A/O工艺分别需要122.1 g·m−3和486.9 g·m−3的外部碳源(以甲醇计)来实现总氮的等量去除。A/A/O、O/A/O与O/H/O工艺(H为水解脱氮单元)分别为单污泥、双污泥和三污泥系统运行,在污泥回流和硝化液回流方面的耗能具有显著差异。由于O/H/O工艺不需要污泥回流并且颗粒污泥传氧效率高,故实现脱氮目标的耗氧量仅为53.26 kg·h−1,需要的外加碳源可降低至0~220 g·m−3,表现出节能与降耗的优势。复杂废水生物处理工艺中存在着反应器结构与单元组合的优化空间,在去除核心污染物以及追求总氮浓度趋零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废水中的电子供受体、微生物功能与工艺运行参数在合理区间内。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波动性大的特点,应用基于Engelbart SST工艺的一体化处理设备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并考察了该设备在水质波动情况下的处理效果与运行能耗。结果表明,在DO为0.3~0.5 mg·L−1、回流比为1 000%~2 000%、HRT为12~15 h、MLSS为5 600~8 800 mg·L−1的工艺条件下,配合化学除磷,设备COD、NH3-N、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5.3%、94.9%、78.9%、92.2%。该设备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波动能力,在COD、NH3-N、TN处理负荷较设计值波动幅度分别为−39.7%~171.0%、−34.8%~96.9%、−45.0%~61.1%的条件下,出水COD≤50 mg·L−1、NH3-N浓度≤5.0 mg·L−1、TN浓度≤15 mg·L−1。该设备利用曝气自动控制系统在经济DO条件下运行,吨水能耗为0.24~0.33 kWh。本研究结果可为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选择和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纳米银(nanosilver,nAg)因其优越的抑菌性能成为全球应用最多的纳米材料之一。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纳米银不可避免进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纳米银可能发生化学形态转变,从而对污水处理微生物产生不同的抑制效应。本研究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SBRs)模拟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连续运行50 d,在进水中分别添加1 mg·L−1、10 mg·L−1 nAg和0.3 mg·L−1、3 mg·L−1 Ag+,探究了Ag在活性污泥、出水中的分布以及污泥中Ag的化学形态变化。结果表明,进水中添加的Ag(nAg或Ag+)导致活性污泥颜色、絮体结构和Zeta电位等均发生了变化,进水中Ag含量越高,这些变化越明显;进水中分别添加1 mg·L−1、10 mg·L−1 nAg和3 mg·L−1 Ag+时,运行至第20 天后,活性污泥中Ag质量浓度稳定在3.28~3.67 mg·L−1,而进水中添加0.3 mg·L−1 Ag+时,活性污泥中Ag质量浓度持续升高,运行至第50天,达(2.38±0.19) mg·L−1;进水中分别添加1 mg·L−1 nAg和0.3 mg·L−1、3 mg·L−1 Ag+的反应器在50 d运行期内,出水中Ag质量浓度分别低于60.0、5.0、9.0 μg·L−1,而添加10 mg·L−1 nAg的反应器运行20 d后,出水中Ag含量快速升高,在第50 天时达(3.96±0.16) mg·L−1,这表明进水中添加的Ag主要累积在活性污泥中,活性污泥对进水中的Ag存在吸附饱和现象,超出污泥吸附阈值后,反应器出水中总Ag含量持续升高;对运行至第50 天的各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发现进入活性污泥系统的nAg可以银的氧化物、Ag2S和Ag0等形态存在于污泥中。评价nAg对污水处理微生物的毒性影响应结合nAg的化学形态转化,含有较高浓度Ag的活性污泥在处理处置过程也应评估不同形态Ag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研究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器入口参数与反应温度对脱硝性能的交互作用,基于E-R机理,通过建立SCR脱硝反应一维模型,结合燃煤电厂调峰实际运行数据设定入口参数界限,利用MATLAB数值仿真,分别对反应温度同氨氮摩尔比(NSR)、入口NO质量浓度和入口速度对脱硝效率及氨逃逸率的耦合效应进行了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入口参数对最佳反应温度影响较大;偏离最佳反应温度越多,NSR对氨逃逸率影响程度越低,NSR>1时,脱硝性能对NSR敏感性降低;增大入口NO质量浓度可改善整体脱硝性能,当入口质量NO浓度为1 050 mg·Nm−3时 ,脱硝效率可达82.42%,氨逃逸率低至0.33%;入口速度与反应温度的交互作用最大,降低入口速度可拓宽催化剂高活性温度窗口,显著提升脱硝性能,将入口速度由7 m·s−1降至1 m·s−1,最佳脱硝效率由69.32%升至89.17%,最低氨逃逸率由8.11%趋近于0;燃煤电厂调峰运行负荷上升会导致脱硝效率下降和氨逃逸加剧。该研究结果可为燃煤电厂SCR脱硝性能的整体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燃煤电厂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CPM)主要由无机成分组成,其排放会影响大气环境。为有效捕集烟气中CPM并研究其无机组分排放特性,采用自主优化设计的CPM采样装置,就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3台600 MW等级以上超低排放燃煤机组开展了烟气中CPM实测研究,同时对采样装置的有效性、可靠性进行了探讨。该装置利用半导体材料进行制冷,与常规采样装置相比体积轻巧、便于携带、捕集效率高、冷凝效果好,且使用成本低。研究结果表明:燃煤电厂中A、B、C 3个机组烟囱排口的CPM质量浓度分别为2.22、3.02、3.83 mg·m−3;CPM无机水溶性离子中,阴离子主要有SO42−、Cl等,阳离子主要有Ca2+、Na+、NH4+等;其中,SO42−质量浓度占比均大于50%,在水蒸气存在的情况下,会与NH4+产生硫酸氢铵和硫酸铵;而硫酸氢铵易与烟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酸雾,会腐蚀烟气管道,还会因其黏附性较强附着飞灰等杂质在管道表面沉积附着,加剧管道的腐蚀和结垢。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究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烟气中CPM的排放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