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叫赵登贵,今年33岁,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人.1987年,我在我县粮油食品厂做临时工时不幸左手被绞入机器,造成左手高位截肢.当时单位只付了医药费、生活费、住院费,未作其他补偿和处理.1990年7月,我被该厂招为劳动合同制工人.由于该厂效益不好,我于2000年11月被县粮食局安排到通江县民胜粮站工作至今.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安全生产工作者,我常常会回想起自己在安全工作中的成长之路.18年前,我从市环保部门调到当时的省劳动部门,从事省内安全期刊的编辑工作.现在回头看来,那是我人生之旅中多么重要的一次选择. 18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以自己的工作能力与敬业态度,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同事们的认可,获得了高级工程师、副编审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技术职称.在我的成长之路上,我要感谢许多曾无私帮助我、指引我、鼓励我的领导、师长、朋友,但在我心里,我更要感激一位18年来一直默默无闻陪伴我、帮助我、亦师亦友可从不说话的朋友——《劳动保护》杂志.  相似文献   

3.
今年我办公桌上放着的台历,是2012年8月我在青海参加《劳动保护》杂志社召开的宣传工作座谈会后,杂志社的同志制作的.台历首页写着:我们的2012,祝2013更美好.每当看到台历中的集体合影,就会想起许多与杂志有关的往事. 结缘 结缘《劳动保护》杂志是在1984年,当时我刚从企业调到云南省经委安全处,可以说这份杂志是引导我走上安全工作岗位的重要启蒙者.1992年,有幸参加杂志社在山东烟台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认识了杂志社的老领导及现任的社长和副社长.当时,杂志社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干练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纪念杂志创刊55周年的一篇文章中,张力娜社长特别谈到那次海边的培训.我们省曲靖市经贸委的一位科长怕我看不到杂志,还专门将那篇文章复印了寄给我.  相似文献   

4.
《安全与健康》2003,(7):15-16
自"4.29"事故至今已近一年了,回顾这一年来我的经历和感受,真是千言万话,不堪回首.我有许多心里话要向领导和同志们倾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北京西城一所中学念书.她比我高一届,是宣传队里的歌唱演员,每逢演出,她都和一位高个子男生唱藏族歌曲,穿着红红绿绿的藏族服装.1972年,她考进中国广播文工团.30年后,再次见面,她的声音还是那么好听,人也还是那么漂亮.不同的是,我是采访者,而她是被访者.  相似文献   

6.
认识《劳动保护》杂志已经16年了,这十几年来,她对我的帮助很大、影响很深,让我感到很温馨.在《劳动保护》杂志创刊60周年之际,我最想说的就是:一路同行,感谢有你! 回顾与《劳动保护》杂志的交往历史,是珍藏于心底的一腔情愫.1997年6月,我在办公室的报刊栏里发现了她,第一次阅读《劳动保护》杂志,一种亲切感便油然而生. 由于平时从事文字工作,再加之个人的爱好,便试着向《劳动保护》杂志投稿,一次、两次、十几次,每次将精心修改的稿件发给杂志后,我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默默地等待.那种感觉漫长而又渴求,可是每次都如泥牛入海,音信皆无,我开始有些失望.当2000年第6期《劳动保护》杂志上,《让员工成为企业品牌》的文章映入我的眼帘时,顿使我激动不已,看到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杂志赫然印着自己的名字,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喜悦     
10年了,离开校园,踏入矿山,在矿山工作已有10年了,难忘的煤矿岁月,让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冶炼了我的人生,成就了我的梦想,让我最终能在矿山创业,是父亲背后对我永不变的支持和教诲.  相似文献   

8.
施倚 《劳动保护》2002,(6):57-58
编辑同志: 我公司职工罗某,于1970年招工入厂当冲工,1973年操作冲床时,被冲掉左手食指1节,中指2节,无名指1节.当时未办理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等工伤手续.罗某于1975年调离我公司,现在荆州市某行政机关工作.罗某于2001年10月被评为8级伤残.  相似文献   

9.
从1999年1月19日新一届区政府领导选举产生、确定工作分工,由我协助区长分管全区安全生产工作,迄今已三年多.这期间,2000年第四季度去省委党校读书4个多月,由赵副区长、庄副区长代为分管.就我来说,实际分管时间近三年.回顾这三年,我和在座各位风雨同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遇大敌,并肩作战在安全生产监管战线上.今年3月21日,区长办公会确定调整领导工作分工,安全生产工作改由赵副区长分管.卸下重担之际,借此机会,谈点感受,讲三句话.  相似文献   

10.
1984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原劳动部,从事劳动保护工作.近30年来,始终与《劳动保护》杂志保持密切联系,既是工作需要,也是缘分使然. 我没学过劳动保护专业,刚工作时单位阅览室这方面的书籍刊物不多,翻阅最多的要算《劳动保护》杂志,其全面性、政策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适合各类读者,尤其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在她的引导下,结合学习日本学者青岛贤司的《安全管理学》《安全工程学》《安全教育学》,我顺利地度过了劳动保护专业启蒙教育阶段.渐渐地,《劳动保护》杂志成为我每期必看的杂志和工作中必备的参考书,她不仅是我专业学习的引路人,而且是我工作中的亲密导师.  相似文献   

11.
《劳动保护》杂志从创刊到如今,已走过一个甲子的岁月,也与我相伴近八载,现在愈发生机盎然.万物存在自有其理,细想我与《劳动保护》结缘的二三事,可知《劳动保护》走到今天也绝非偶然. 第一次与《劳动保护》较深的接触是在2006年,我接受该杂志记者冯瑾的专题采访.当初冯瑾对我做了采访,我将采访的内容整理成初稿后,交给她,这件事对我来说就算"完成"了.令我没想到的是,冯瑾竟然将稿件《南海胜利号FPSO大修承包商安全管理》(刊发于2007年第8期)润色得非常完美,框架清晰,主题突出,可读性增强.这让我看到了《劳动保护》杂志对质量的执着和对受众群体的关注,也让我体会到,认真加用心,是对专业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我是扬子石化炼油厂加氢车间的一名职工,如今已经从一线工作岗位转到管理岗位,但是十几年前发生的一起事故,让我至今刻骨铭心,我经常对年轻职工讲起它. 那是1995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担任车间的安全员.8月的一天,我们厂裂解装置检修完毕,开车一次成功,大家的心情都很愉快.那一天是开车后的第一趟值班,正好轮到我.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我原是新疆石河子市八一棉纺织厂二厂前纺车间修机组长.1994年5月17日我上中班,因缺少修理工具便到二厂维修车间找同事马林借工具.到了维修车间发现门是锁的,我又到后窗敲窗户.  相似文献   

14.
我所在的班组集宁工务段福生庄养路工区,是个有着57年悠久历史的老班组.班组员工长年累月驻守在贫困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艰苦.凡是分配在这里的员工,就意味着要经受各方面的考验,意味着奉献.可我们却能靠着艰苦创业,实现了安全生产57年无事故、安全天数位居全国铁路干线养路工区第一的好成绩.为此,许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回顾班组走过的路,我觉得,人本管理是治班的法宝.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悉心珍藏着一张因安全事故受到处分而获得的罚单. 如今,距收到罚单已经过去近10年了,但我依然保留着,这不免引起了同事和单位员工的好奇和不解.那张数额600元的"罚单",只是张罚款的凭证吗?其实不然.在那张"罚单"的背后,有一段值得我深思的往事.对于我来说,它的意义在于通过那起事故给我带来的反思,每当看到它,就会带给安全警示,给予我鞭策.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乐清市力士安全器材制造有限公司从1990年开始就在《劳动保护》杂志上刊登"乐清TS系列速差自控器"广告,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通过这本杂志的广告宣传,我公司在全国安全产品领域的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在《劳动保护》杂志创刊60周年之际,再次感谢《劳动保护》杂志的各位领导与同仁!我公司已是你们的老朋友,见证并伴随贵杂志一起成长壮大! 我公司于1983年开发了第一代织带式速差自控器,并于1985年成功研发钢丝绳式速差自控器,是国内第一个研发生产速差自控器的厂家,也曾是该产品国家标准的参与起草单位.从1983年到1990年,我公司生产的劳防产品不断地得到认可,销售量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7.
1988年,26岁的我到县劳动人事局从事劳动安全监察工作,从此,我和《劳动保护》杂志结下不解之缘.25年来,每期《劳动保护》杂志,我都会仔细阅读,汲取劳动安全监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矿山、危险化学品、电器、机械、事故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技术知识. 记得刚到劳动部门从事劳动安全监察工作不久,有一次我到企业开展安全检查,同行的经贸委搞安全的同志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整改讲的头头是道,而我对事故隐患名词只是刚接触,只能随声附和.有一次参加重伤事故调查,对什么是事故、什么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听得云里雾里.通过这两件事,使我感到安全生产工作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自己还要抓紧充电.  相似文献   

18.
生活的色彩     
1996年的6月份,我从河南焦作的一所煤炭学校毕业了. 两个月之后,我辞别了父母,怀着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憧憬,来到了几百里之外的矿山.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在船闸管理所工作多年的老职工,我最深的体会是,工作了几十年,才懂得什么是安全.  相似文献   

20.
3年前,我是公司的一名小车司机.我挺喜欢这份工作的,要不是出了那起可怕的事故,我想我会开开心心地干到退休. 2000年12月23日,我从外省出车回来.晚上8点多的时候,汽车调度小王忽然打电话来,说生产部的几个领导要到工厂去检查夜班安全纪律,让我跑一趟.我当时挺累的,就用商量的口气问了句:"别的驾驶员不行吗?"小王有些不耐烦:"到厂里开车也就是个把小时的路程,你再辛苦一趟吧!"说完他就把电话挂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