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湘江长沙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的特点,应用沉积学原理,对湘江长沙段5个代表性断面10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Hg、CA、As、Pb、Cu、Cr、Zn)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Lars 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各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按当地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计算,湘江长沙段表层沉积物中各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小排序为Cd〉Hg〉As〉Pb〉Cu〉Cr〉Zn,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为560.8,表明湘江长沙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属于强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2.
采集湘江(株洲段)9个断面的底泥样品,和1个柱状样品,对重金属(Cu、Pb、Zn、Cd、Ni、Cr、Hg、As)含量进行了检测;并运用地质积累指数法对底泥中重金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泥已受到较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在霞湾断面达峰值.Cu、Pb、Zn、Cd含量为湘江背景值4.6倍~58.8倍,比该江段20世... 相似文献
3.
花溪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现代工业化前正常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结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花溪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花溪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顺序为Cu>Zn>Pb>Cr>As>Cd>Hg,污染水平顺序为Hg>Cd>Cu>As>Pb>Cr>Zn;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表明,除个别样点外,大多属于轻微生态危害范畴;多种重金属的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R)表明,花溪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属于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掌握涪江绵阳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分析了7个监测断面表层沉积物中Cd、Se、Mn等19种重金属质量浓度,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估了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潜在风险。结果表明:涪江绵阳段表层沉积物中Se、Cd、Ba和Hg等元素含量显著超过其土壤背景值,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Se>Cd>Ba>Hg>Mo>M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污染负荷指数评价结果均显示,断面的污染程度排序为楼房沟>李家渡>福田坝>丰谷>涪江铁路桥>百顷>平武水文站断面。楼房沟断面沉积物微观形貌主要为片状或块状,物相主要为石英及少量白云母、方解石和菱锰矿等,与铅锌矿、电解锰渣等主要矿物组成相似,重金属主要来源为尾矿渣在河床的沉积及金属矿开采等外源输入。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石河口海域的沉积物环境,于2009年9月对石河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的Cu、Pd、Zn、Cd、Hg、As含量进行了测定,探讨了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关系,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u和Pd、Cu和Cd、Pd和C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重金属富集程度排序为CdHgCuZnPdAs。石河口海域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属于轻微风险状态。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排序为CdHgPdCuAsZn,Cd的生态风险指数属中度风险状态,研究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Cd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黄浦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法对上海市黄浦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中Cd、As和Pb含量富集程度较低,Hg和Cu含量富集程度较高;其分布特征为上游段含量相对较轻,到中游段有所上升,至下游段含量又有所下降,整体呈钟型分布,重金属含量分布规律可能与苏州河对黄浦江下游沉积物的影响和黄浦江中游段有工业污染排放输入有关;河口与内陆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性,河口重金属含量明显下降;调查区37.5%的断面Hg含量潜在生态危害为中等;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可用来评价重金属累积程度,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则突出对生物有很强毒性的重金属作用。 相似文献
7.
湘江(衡阳段)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湘江(衡阳段)10个断面18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d、Hg、Pb、As、Cr、Zn、Cu)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Lars H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各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湘江(衡阳段)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小排序为:Cd〉Hg〉Pb〉As〉Cu〉Zn〉Cr。多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913.4,表明湘江(衡阳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属于很强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8.
以2005年以后太湖无锡区域底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太湖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状况,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无锡区域底质受重金属轻度污染,含量高于全国水系沉积物平均值;地积累指数法显示太湖无锡区域底质中重金属污染排序为Cu=As〉Pb〉Zn〉Cr〉Cd〉Hg;金属对太湖无锡区域底质构成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到弱为Hg〉Cu〉As〉Cd〉Pb〉Cr〉Zn;从区域上看,2种评价方法均表明底质中重金属危害程度为宜兴沿岸区〉梅梁湖〉五里湖〉贡湖无锡水域。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海南八门湾内布设15个调查站位,监测分析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污染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r、Cd、Hg和As平均值分别为19.78 mg/kg、5.94 mg/kg、36.27 mg/kg、15.99 mg/kg、0.18 mg/kg、0.04 mg/kg和6.82 mg/kg;Pb、Cr及Zn,Cu与Cd、As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污染源;重金属污染程度以轻微生态危害为主,其次为中等生态危害及强生态危害;重金属Cd与Hg为主要潜在生态危害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AsCuPbZnCr。 相似文献
10.
11.
对东湖水域内16个点位进行采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对28种抗生素做了污染现状调查及生态风险评估。研究发现,有20种抗生素在不同点位被检出,检出浓度由高到低为:喹诺酮类、氯霉素类和磺胺类,污染物检出情况总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结果。考虑到东湖南部采样点位周边有多个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地及其对东湖的潜在抗生素污染,证实了人类活动与抗生素污染密切相关。对抗生素采用风险商法做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东湖南部采样点位的恶喹酸和氟甲喹的生态环境风险处于较低水平,其他抗生素的生态风险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2.
13.
北江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测定了北江五个监测断面的底泥中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镉含量在11.7-76.0mg/ks之间,铬含量在46.5-112.3mg/kg之间,铜含量在62.0~173.7mg/kg之间,铅含量在148.7-491.0mg/kg之间,锌含量在303.3-1453.0mg/kg之间,这五种重金属含量均超出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和我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的平均值.经计算,北江底泥中这五种重金属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9~0.99之间),表明其具有同源性.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北江五个底泥监测断面的镉、铬、铜、铅、锌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其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大于600,表明北江五个底泥采样断面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均为很强. 相似文献
14.
扬州古运河底泥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扬州古运河底泥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古运河各监测断面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级为轻微至强。经综合整治,2002年后古运河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较2002年之前显著下降。下游因曾经工厂聚集,污染程度高于上游,毒性系数较大的Cd和Hg的潜在生态危害始终排在首位。 相似文献
15.
应用模糊综合-加权模型,以及温州市3个典型湿地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含量数据,对温瑞塘河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温州市居民区河流三垟湿地沉积物属于Ⅴ级重金属污染水平,主要污染元素为Zn和Cd;山前上游河段卧龙河沉积物为Ⅲ级污染,主要污染物是Cd。工业区河流牛桥底河沉积物虽然也是Ⅴ级,但是Cu、Cr、Ni、Zn和Cd 5种重金属污染分值为1.0,小于前2个典型河段的1.2和3.3。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牛桥底河三垟湿地卧龙河,这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6.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生态风险评价是风险论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以土壤生态系统为对象,介绍了目前已有的几类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包括概念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指数法、形态分析法、植物培养法等.指出根据研究目的与污染特性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可以为土壤生态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天津近郊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以天津近郊西青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田表层土壤(0~20cm)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As、Hg、Zn、Pb、Cu、Cr和Cd的含量,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各项重金属平均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但高于天津土壤背景值和全国土壤背景值,Cd、Cu、Hg在个别点位出现超标现象。多数点位土壤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处于清洁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各点位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12.96~104.49,均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