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波市实际道路下汽车排放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采用一套车载尾气测试系统,对选取的6辆代表性车辆在宁波市实际道路行驶中的瞬时排放进行测试.该车载尾气测试系统可逐秒获取测试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排放、油耗、速度和位置等参数.根据测试结果,研究计算了6辆测试车辆的排放因子(g·km-1)和油耗(L·100km-1),并分析了汽车行驶特征对排放和油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落后技术(化油器)车辆的CO、HC和NOx分别是新技术(欧Ⅱ)车的7.9、15 5和2.4倍;汽车的CO和HC排放因子和百公里油耗随速度的增加而降低;怠速和变速对汽车排放和油耗有显著影响,变速行驶状态下,汽车CO、HC和NOx排放因子,以及百公里油耗,分别是匀速行驶状态下的1.18~1.61、1.17~1.42、1.08~1.42和1.08~1.24倍.  相似文献   

2.
利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3辆加装有车载诊断系统(OBD)远程监控设备的重型柴油车进行实际道路排放测试,以获取车辆实际道路基于电子控制器单元(ECU)的OBD远程油耗数据,分析碳排放结果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基于碳平衡法获取的ECU油耗换算CO2与车载排放测量系统(PEMS)直接测量的CO2排放结果存在差异,二者偏差平均为2.06%.对影响ECU碳排放计算的关键因素(ECU油耗量和ECU行驶距离)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发现ECU油耗的偏差均在3%以内,而ECU测量距离的平均偏差为2.41%.ECU油耗和行驶距离的准确度会受到车速、加速度和整个行程动态的影响.当车辆低速行驶时,其准确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排放与行驶工况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SEMTECH-D车载排放测试仪测量了东风柴油卡车在城市实际道路工况以及等速和加速工况下的油耗及污染物排放状况.测试结果显示,测试卡车实际道路综合百公里油耗为17.8 L,NOx、CO和HC排放因子分别为3.96、8.86和2.15g·km-1.其中主干道路况相对较差,油耗与排放因子较高,是所有测试道路平均水平的1.3~1.8倍左右.研究结果表明,重型车油耗及污染物排放与各行驶工况下的速度、加速度均密切相关,车辆在高速加速行驶状态下易产生高排放.车辆在30~50 km·h-1速度区间内等速行驶时,油耗与排放因子最为经济且环境友好.车辆在加速行驶时,油耗与NOx、CO排放因子可达到城市实际道路平均水平的2.0、2.2、1.4倍,急加速时达到2.8、2.1、14倍.应用比功率概念可准确描述车辆在各运行工况下的排放水平,但在重型车上缺乏实验依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油耗与排放模拟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实际行驶状态下重型车动力需求和传动系统变化规律,建立了重型柴油车整车的瞬态油耗和排放模拟方法,可实现整车发动机工况及油耗与排放的实时模拟.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利用重型车车载排放测试手段,以柴油公交车为研究案例,模拟并验证了车辆在实际运营线路上的油耗与排放水平.公交车综合线路实测百公里油耗为16.38L,NOx、CO和THC排放因子分别为4.44、3.35、1.96g·km-1,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其油耗与排放因子与实测值之比均在1.06倍左右.模拟结果显示,实测公交车怠速、NOx控制区及其它区域工况点分别占32.6%、7.1%和60.4%,增加10t负载或提高1.5倍车速可使发动机负荷利用率上升,控制区比例上升至18.4%和18.8%,同时增加负载和提高车速,控制区工况可提高至33.9%.相应地,增加负载或提高车速情景分别使车辆油耗与排放上升至1.5~1.7倍和1.6~1.8倍,同时增加负载和提高车速,油耗与排放可增至2.5倍~3.0倍,控制区油耗与排放比例均有大幅度上升.总体上,该模型方法可以为评价和研究重型柴油车在实际道路上的能耗及其排放状况提供新的模拟方法和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5.
重型柴油车车载排放实测与加载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车载排放测试仪,对2辆重型柴油卡车在空载和加载条件下进行实际道路车载排放测试.通过分析获得了油耗与排放速率的速度-加速度及其工况点的分布,发现高油耗与高排放工况点主要集中在高速加速区域,加载时油耗与排放高值随工况点分布更广;车辆在(30±2.5)km·h-1等速及加速行驶时受加载影响最大,此时加载油耗与排放约是空载的1.6~3.2倍左右;由实测结果发现,卡车Ⅰ和卡车Ⅱ加载时油耗及CO、HC、NOx排放因子分别是空载的1.6倍、3.5倍、1.1倍、1.5倍以及1.2倍、1.0倍、0.9倍和1.5倍,加载对油耗与NOx排放影响最为明显,对HC影响最小,CO影响取决于车辆保养水平;卡车Ⅱ较卡车Ⅰ车型更大,发动机功率更高,相同荷载时受加载影响较小,说明重型车在发动机负荷可承受的范围内合理装载,有助于避免油耗与排放恶化,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6.
利用丹佛大学(科罗拉多州)唐纳·斯蒂德曼开发的燃料效率汽车试验(FEAT)装置,能在三秒钟内分析汽车排放物。FEAT使用一种红外光谱仪测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比例。由于这种装置能测定在街道上行驶的车辆的排放物,因而有可能跟踪那些排出大量一氧化碳的车辆。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轻型车实际道路油耗与型式认证油耗间的差异在不断增大,之前的实际道路油耗研究大多基于用户上报数据或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车载诊断系统(OBD)是一种监测发动机及排放控制系统实时工作状态的仪器.本研究通过OBD解码器采集瞬时发动机进气量计算机动车瞬态油耗并通过2辆轻型汽油车的实验室台架测试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差异在±5%以内).本研究进一步在北京选取了7辆轻型汽油车,利用OBD解码器开展实际道路油耗测试,并研究运行工况及车辆载重对其实际道路油耗的影响.实际道路结果显示测试车辆在典型工况下的油耗比型式认证油耗高23.1%~46.4%,平均差异为29.2%.通过微观运行模态方法将实际道路油耗修正到法规测试循环(NEDC工况)的交通特征下,道路油耗仍然比型式认证油耗高18.7%±7.1%.研究表明,平均速度与实际道路油耗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实际道路油耗在30 km·h-1以下时会随速度降低而显著上升.此外,研究还发现如果车辆载重增加260 kg,实际道路油耗将上升6.2%±2.2%.  相似文献   

8.
王海鲲  傅立新  周昱  林鑫  陈爱忠  葛卫华  杜譞 《环境科学》2008,29(10):2970-2974
采用一套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对深圳市7辆具有代表性的轻型车辆进了实际道路排放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机动车运行工况对排放的影响,比较了基于油耗和行驶里程的排放因子,并计算了各测试车辆的平均排放因子.结果表明,深圳市轻型机动车加速和减速运行模式共占整个运行时间的66.7%和行驶里程的80.3%,对各种污染物的贡献率达74.6%~79.2%.并且加速模式下的排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运行模式;基于油耗的排放因子受车速的影响较小,可以避免因机动车运行工况不同所带来的排放差异,从宏观尺度更为合理地预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车辆技术水平对排放影响很大,化油器车的C0、HC和NOx排放因子分别是欧Ⅲ车的19.9~20.5、5.6~26.1和1.8~2.0倍;我国在进行轻型车排放测试时使用ECE EUDC工况,不能反映我国城市实际道路行驶工况下的机动车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9.
行驶机动车尾气排放VOCs成分谱及苯系物排放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宁波市10辆不同车型的机动车在实际道路行驶时的尾气排放进行了采样和分析,获得了不同车型机动车的VOCs排放成分谱.此外,分析了排放控制技术和行驶里程对苯系物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喷技术车辆尾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污染物明显低于化油器技术车辆;对于同一技术车辆,高行驶里程的出租车由于汽车的劣化使得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排放量比低行驶里程私人车辆大大增加.检查维护制度(I/M)的实施将对减少有毒有害的汽车尾气排放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对于使用了电喷和三元催化装置的车辆,冷启动将导致苯系物排放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在用化油器轻型汽油车的污染物排放现状及各因素对排放的影响,分别使用简易瞬态工况法和双怠速法进行了实车测试。结果表明,20%高排放车的CO、HC和NOx排放分别占该类车辆排放总量的51.9%、55.7%和37.5%;车辆CO排放随车龄、行驶里程、基准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HC排放则出现相反的趋势;基于双怠速法检测,超标车的CO和HC单位行驶里程总体排放均值为达标车的2.8和3.0倍。  相似文献   

11.
国Ⅲ柴油公交车尾气排放实际道路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车载式尾气排放测试设备对北京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公交车在实际道路上的尾气排放特征进行了实测研究,测试时间为10 552 s,行驶里程达到61.97 km,共获得10 552组有效数据,测试数据能够反映车辆在实际道路上的排放特征。车辆在实际道路上尾气排放NOx、CO、THC和PM的排放因子分别为14.12±2.54g/km、8.04±2.51 g/km、0.158±0.022 g/km和3.16±1.73 g/km。研究结果表明,油耗及污染物排放与各行驶工况下的速度、加速度均密切相关,车辆在高速加速行驶状态下易产生高的排放速率。车速小于10 km/h时排放因子远大于车速较快时的排放因子,车辆在加速时的排放因子最大,减速时最小。车辆在30 km/h~50 km/h速度区间内等速行驶时,油耗与排放因子最为经济且环境友好。测试车辆排放的颗粒形态主要集中在累积模式,属于纳米或超细微粒。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化石燃料逐渐成为世界大多数渔场的主要能源输入.尽管各种分析报告确定了对个别渔场的燃料输入数量,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对全球范围的燃料输入进行量化,及绘制渔业所消耗燃料分布图的尝试.通过用2000年空间分解渔获量统计数据综合了代表世界各地250多个渔场的数据,我们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在8000万t海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上市的过程中,渔船烧掉了近500亿L燃料,平均为620L/t.因此,渔船约占全球油耗的1.2%,相当于全球第18位油耗国--荷兰的数量,并直接向大气排入1.3亿tCO2.从效能角度看,全球渔船所烧掉的燃料的能量含量是所产生的渔获量可食用蛋白质能量含量的12.5倍.  相似文献   

13.
液化石油气(LPG)汽车被世界各国公认为目前推广条件最为成熟的低公害汽车,美国1990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及1992年颁布的《能源政策法》将LPG作为推荐的汽车替代燃料。LPG汽车数量在使用替代燃料的车辆中位居第一,约占替代燃料汽车总量的75%。相比汽油,LPG具有以下特点:能量密度较高,约是汽油的80%,比其他替代燃料都高,故LPG汽车可行驶距离和相同条件下的汽油车最接近。LPG具有高辛烷值和高热值,高辛烷值意味发动机具有高抗震性能和怠速稳定性,并提供了提高压缩比的可能性,LPG的热值也比汽油高。LPG运输、储存方便…  相似文献   

14.
出租车排放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对高排放出租车加严管理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北京市选取6辆有代表性的高里程汽油出租车,较全面地评估了维护保养、更换三元催化器对出租车油耗和排放的影响,以及三元催化器在更换后的老化情况.研究表明:常规的维护保养可显著改善车辆的燃油经济性,保养后车辆的100 km油耗比原车降低了2%~4%,但对THC和NOx排放的影响很小.原车排放越高,更换三元催化器的减排效果越显著,且更换第一级三元催化器(前三元催化器)和同时更换第一、二级三元催化器(前、后三元催化器)的减排效果差别较小.更换三元催化器后行驶里程约18.5×104 km时,有4辆出租车对CO、THC和NOx的减排比例仍保持在45%、26%和29%的平均水平,说明更换三元催化器后,在约20×104km的行驶里程内对气态污染物能保持较好的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燃烧的NO和CO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国内固体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NO、CO分析不清晰,影响因素研究不足等问题,在生物质燃烧试验平台上,采用Testo350烟气分析仪,对木质、棉杆和玉米秸秆3种固体生物质成型燃料分别展开了燃烧的气态排放物研究,重点研究了3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在不同燃烧器负荷和进气量下的NO和CO的排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3种燃料的NO排放量均在0.05%以下,CO也不高于1%。3种燃料的气态排放物总体趋势为随着燃烧器负荷的增大,NO和CO的排放量增多,随着进气量的增加,气态排放物的含量减少。该研究可以为指导燃用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的实际运行,以优化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和排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汽油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减少油耗、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汽油直喷技术(GDI)、醇类燃料替代以及混合动力系统等新兴技术被应用到汽车产品中,该研究对GDI发动机汽车、醇类燃料车和混合动力车的颗粒物(PM)、氮氧化物(NOx)、总碳氢化合物(THC)的排放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综合评估先进动力技术和醇类燃料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GDI汽油车的PM排放因子为进气道喷射(PFI)汽油车的1.2~5倍,加装汽油颗粒物捕集器(GPF)后GDI汽油车的PM排放大幅下降,同时具备催化能力的GPF可减少NOx和THC排放.与汽油车相比,乙醇燃料车PM排放量减少了35%~56%,尾气THC排放减少了10%~44%,但挥发性有机物(VOCs)蒸发排放增加了20%~41%,其主要来自于日呼吸损失.各类型车辆的NOx排放差异较小,比较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混合动力车相比传统内燃机汽车污染物减排优势明显,可积极推广其在公共交通和私家车队中的应用.建议今后研究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GDI和混合动力车在实际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环境影响;②醇类燃料车VOCs蒸发排放控制技术及相关法规标准的完善;③新兴技术汽油车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不同行驶工况下轻型柴油车瞬时排放的CMEM模拟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标准的行驶工况已难以准确反映机动车在实际道路上的行驶状况。采用CMEM模型研究不同标准工况下车辆排放的差异,旨在为城市交通环境管理与规划提供技术支持。以轻型柴油车为研究对象,给出了模型关于柴油机的结构和主要输入参数,并将模拟得到的车辆在实际道路上的瞬时排放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检验结果表明,THC、CO、NOx排放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4.2%、3.7%、32.7%,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3、0.72、0.87,表明CMEM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车辆在实际道路上排放的瞬时变化。对车辆在日本10-15工况、欧洲ECE工况、美国FTP城区工况及中国上海城市主干道路况上的排放和燃油经济性进行了计算。CMEM模拟结果发现,污染物排放水平随着车速的提高而下降,特别是超低速段(0~10 km/h)向低速段(10~20 km/h)过渡时,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变化显著。车辆的加速过程在污染物排放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其对污染物排放的贡献率在30%以上,个别甚至超过了70%。中国上海城市主干道工况的怠速过程对THC和CO的贡献率分别接近40%和30%,其CO排放因子分别是欧、美、日的1.3、1.5、1.4倍;THC排放因子分别是欧、美、日的1.5、2.1、1.9倍;NOx排放因子分别是欧、美、日的1.2、1.3、1.3倍。模拟车辆在中国上海城市主干道上的燃油经济性最差,仅为9.56 km/L。国外行驶工况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机动车在实际道路上的行驶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路交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我国道路交通行业CO2排放未来控制路径,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和货物运输发展状况、运输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效结构变化,采用行驶里程法分析了我国道路交通CO2排放现状、未来变化趋势及主要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①采用行驶里程法计算道路交通行业CO2排放量相对合理,2019年全国汽车CO2排放量为9.52×108 t,比油耗法所得结果高20%左右,二者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交通油耗统计数据偏低. ②从车型看,重型货车和小型客车是汽车CO2排放的主要来源,分别占39.7%、38.2%;从燃料种类看,汽油、柴油、其他燃料(天然气、醇类燃料等)CO2排放量分别占42.8%、52.5%、4.7%. ③道路交通CO2排放预计于“十五五”末达峰,峰值在12.2×108~13.9×108 t之间,达峰后有2~3年的平台期. ④推广新能源车是道路交通CO2排放控制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为能效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在前期有一定的贡献,2025年上述措施对道路交通CO2减排量占比分别为56%、34%和10%左右,2030年分别为55%、40%和5%左右. 研究显示,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持续降低新生产燃油车碳排放强度,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CO2排放.   相似文献   

19.
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PEMS)分析了10辆轻型汽油车分别在实验室台架和实际行驶排放(Real driving emission,RDE)工况下典型空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测试结果表明,轻型汽油车在冷启动和热启动阶段产生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分别是热运行1阶段和热运行2阶段的28.0、32.9、28.4倍和4.0、11.2、5.4倍,表明车辆启动对机动车排放贡献显著.台架工况排放因子受车辆启动排放影响较大,在台架实验去除启动排放影响的情况下,台架CO2、CO、HC和NOx排放因子将分别减小2.3%±1.3%、44.2%±30.6%、47.5%±29.6%和44.9%±30.8%.在相同速度下,RDE工况下的CO2排放因子相比不考虑启动排放的台架工况排放因子要高出31.7%±5.0%.单车瞬态排放数据分析结果表明,RDE测试相比于台架工况测试覆盖了更多的机动车行驶工况特征,可以更准确地量化车辆在实际道路行...  相似文献   

20.
同样的车辆,行驶同样的路程,不同的人驾驶车辆燃料的消耗却不尽相同,这也就是说,车辆节油是大有潜力可挖的,特别是在油价不断攀升的今天,怎样驾驶车辆才能够节油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实践证明,只要按照以下方法驾驶车辆就会节省油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