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深圳市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包括PM2.5、O3和NO2。运用CMAQ空气质量模型,对深圳市周边城市设置了4套达标情景并开展模拟评估。结果表明,要降低PM2.5浓度应以控制颗粒物一次排放为重点,在2012年基础上PM10和PM2.5分别减排45%和55%以上才可较好地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达标情景对O3污染的控制效果并不显著,可能与周边城市VOCs控制力度不足相关,要降低O3浓度,必须控制VOCs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北京市长时间尺度的机动车尾气排放趋势,研究机动车排放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效应。应用COPERT 5模型构建2005—2020年北京市机动车污染物CO、NOx、VOCs、PM2.5和CO2、CH4、N2O的排放清单,以2020年为基准年,设置5种减排情景评估2025年各情景下的机动车污染物减排效果,并利用协同减排弹性系数法和坐标系法分别分析了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CO2排放增长趋势显著,相比2005年,2020年其排放增长率达到85.25%,而其他污染物相比2005年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控制情景下,北京市机动车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相比于基准情景(BAU)均具有减排效果,综合控制情景(RIS)减排效果最好。从协同减排弹性系数法和坐标系法分析结果看,不同控制情景下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均具有协同效应,且RIS下协同效应最优。未来北京市应积极采取综合控制对策,兼顾统筹各种减排措施,为尽快实现降碳减污协同治理和绿色低碳经济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樊守彬  郭津津  李雪峰 《环境科学》2018,39(8):3571-3579
应用基于路网车流信息的情景分析方法,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区依据不同控制情景,以2015年为基准年建立机动车尾气排放清单.通过计算未来年路网车流信息和各情景下实际路网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清单,预测2020年和2025年的污染物排放变化.结果表明,未来1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路网密度和机动车行驶里程持续增长,与基准情景相比,各控制情景对污染物排放量均有削减,新能源车推广情景对各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且对NOx和PM的减排效果更好.外埠车限行情景对各污染物减排效果均较为显著,淘汰高排放车措施在短时间内削减效果显著,但长期削减效果较弱.综合情景对污染物的削减率达到最佳,机动车污染物CO、NOx、HC和PM排放量分别下降39.0%、58.7%、49.2%和55.5%.  相似文献   

4.
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了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13个月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及相关的气象参数(风向、风速)进行分析,找出南京市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来源与重点工业区污染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统计了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13个月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及相关的气象参数(风向、风速)进行分析,找出南京市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来源与重点工业区污染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国城市PM2.5达标约束的大气环境容量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第3代空气质量模型WRF-CAMx 和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开发了以环境质量为约束的大气环境容量迭代算法,并以我国333个地级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为目标,模拟计算了全国31个省市区SO2、NOx、一次PM2.5及NH3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分析结果表明,以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标为约束,全国SO2、NOx、一次PM2.5和NH3的环境容量分别为1363.26×104,1258.48×104,619.04×104,627.71×104t.2010年全国实际SO2、NOx、一次PM2.5和NH3排放量分别超过环境容量的66%、81%、96%、52%.空气污染较严重的河南、河北、天津、安徽、山东及北京6省市4项污染物排放量均超过环境容量1倍以上,环境容量严重超载区域与PM2.5高污染地区具有显著的空间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城市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基于COPERT模型和ArcGIS技术,建立了2000~2030年辽宁省机动车排放清单,分析6类污染物(CO、NMVOC、NOx、PM10、SO2和CO2)排放的总体趋势与空间演变特征,同时以2016年为基准年,基于情景分析法设置8类控制措施情景并评估不同控制措施对污染物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2000~2016年,机动车的CO、NMVOC、NOx和PM10排放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SO2排放量呈现波动变化,而CO2排放量则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轻型载客车和摩托车是CO和NMVOC排放的主要贡献车型,重型载客车和重型载货车是NOx和PM10的主要排放源,SO2和CO2则主要是由轻型载客车排放.辽宁省中部及南部机动车排放量明显高于辽东和辽西.从城市层面来看,排放主要集中在沈阳市和大连市.情景分析表明,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可以增强减排效果,且升级排放标准的时间越提前减排效果越好.综合情景将实现减排最大化,强化综合情景对CO、NMVOC、NOx、PM10、CO2和SO2的削减率达到了30.7%、14.3%、81.7%、29.4%、12.3%和12.1%.  相似文献   

8.
情景模拟活动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课形式,它结合了情景模拟和活动课两者的优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适当开展情景模拟活动,设置虚拟生活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复习巩固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丰富社会认知经验,是一种非常好的课堂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基于实时交通信息的道路机动车动态排放清单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黄成  刘娟  陈长虹  张健  刘登国  朱景瑜  黄伟明  巢渊 《环境科学》2012,33(11):3725-3732
以上海市为例开展了实际道路车流分布、行驶工况和车辆技术的实地调查,建立了道路车流、VSP分布和车辆技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基于实时的车流、车速等交通信息,构建了动态化的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清单模拟方法,并开展了城区典型道路的机动车小时排放模拟案例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区道路车流以轻型客车和出租车为主,分别占各时段车流总量的48%~72%和15%~43%;VSP分布与平均车速存在较好的规律,各车型VSP峰值随平均车速的上升向高负荷去移动,且峰值逐渐降低;当前上海市车辆以国2和国3车型为主,经过年检站调查结果的校正,国2和国3车型分别占各车型的11%~70%和17%~51%.模拟案例结果显示,道路机动车CO、VOC、NOx和PM日排放峰谷比可达3.7、4.6、9.6和19.8左右,CO和VOC排放主要来自轻型客车和出租车,与车流变化的相关性较好,而NOx和PM排放主要来自重型客车和公交车,且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采用建立的动态排放模拟方法可实时反映实际道路的机动车排放变化,获取高排放路段和时段,为交通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臭氧253.65 nm波长处的吸收截面系数通过朗伯-比尔定律被普遍用于紫外吸收原理臭氧测量,是直接影响臭氧监测数据的基础参数.国际计量局重新测定并于2019年修订了臭氧253.65 nm处的吸收截面系数,拟从1.147×10-17 cm2/mol降至1.132 9×10-17 cm2/mol,将导致臭氧监测浓度系统性升高1.24%.为研究臭氧吸收截面系数变化对中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影响,使用2018年中国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臭氧监测数据模拟了特征吸收截面变化后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臭氧监测数据,并统计了特征吸收截面变化对全国以及重点城市群臭氧超标城市数量、臭氧污染天数和优良天数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吸收截面系数的变化将导致全国臭氧超标城市增加7个;全国以及"2+26"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汾渭平原城市群中各城市臭氧超标天数分别增加1.4、3.5、2.4、1.7和2.1 d,优良天数比例分别降低0.3%、0.9%、0.6%、0.4%和0.6%.研究显示,臭氧吸收截面系数变化将系统性影响全国以及重点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工作,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了解区域水环境承载力未来发展状况,有助于支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社会经济-水资源-水环境复合系统的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区域适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未来发展的6种可能情景;在此基础上,将遗传算法用于投影寻踪优化,构建遗传投影寻踪方法,预测2017—2030年不同发展方案下的水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2017—2030年各方案下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各方案对水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效果表现为综合方案(30.1%)>节水方案(28.5%)>水污染治理方案(24.2%)>经济优化方案(24.0%)>原始方案(21.3%)>人口增长方案(12.5%)。原始方案中水环境承载力稳步提升,2027年开始超过Ⅰ级,即在现状发展模式下,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处于水环境承载力可支撑的规模范围内;综合方案下,水环境承载力最快达到Ⅰ级;人口增长方案下,水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显著受阻,在预测期内始终未达到Ⅰ级。南京市若采取人口增长、经济优化、水资源节约与水污染治理协同发展模式,其水环境承载力将会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环境空气中苯并[a]芘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在南京市大气国控点采集PM10样品,测量苯并[a]芘浓度。结果表明:南京市大气中苯并[a]芘月均值浓度呈双峰型变化,季节变化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受工业污染的影响,呈现北高南低的局面。南京市苯并[a]芘浓度在国内外部分大城市中处于较低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污染减排对南京青奥期间空气质量影响,利用排放系数法估算减排量,利用敏感系数分析管控措施有效性.结果表明:经过8月份的强力减排,SO2、NO2、PM2.5、PM10、CO与VOCs减排量分别为3438、4402、3177、7249、15890与4052 t,减排比例分别为-29%、-25%、-45%、-65%、-26%、-22%;环境空气中SO2、NO2、PM2.5、PM10、CO与O3浓度环比7月分别下降了-18.8%、-15.0%、-37.0%、-35.4%、-7.1%与-50.4%;敏感系数排序为:O3>PM2.5>SO2>NO2>PM10>CO,除了O3外,其余污染物浓度下降比例小于减排比例,说明要取得一定空气质量改善,需要付出更多的减排努力.  相似文献   

14.
影响南京地区的两次典型空气污染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王飞  朱彬  康汉清  高晋徽  王瑛  江琪 《环境科学》2012,33(10):3647-3655
2009年10月下旬与11月上旬,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接连经历了两次严重的空气污染过程.第一次污染过程表现为持续性灰霾天气,第二次污染过程主要受秸秆焚烧和区域输送的混合影响.利用地面污染监测数据、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卫星遥感火点资料结合后向轨迹模式,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讨论了局地源及区域输送对两次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污染过程积聚模态气溶胶数浓度较高,与该地区之前观测结果比较气溶胶浓度峰值向大粒径偏移.两次过程PM2.1中SO24-/NO3-的值分别为1.30和0.99.第一次污染过程受偏东、偏南方向局地排放源的影响,≤0.1μm的气溶胶粒子逐渐累积.第二次污染过程主要受东北方向短距离输送与西南方向局地排放的混合影响,尤其是来自偏南方向气溶胶数浓度较高,≥0.1μm粒子尤为明显,说明秸秆焚烧的排放源主要来自此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由于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监测误差、随机误差、关键数据缺乏以及数据代表性不足等因素而具有不确定性,而排放源清单的不确定性指的是人们对排放清单的真实值缺乏认识和了解.介绍了目前大气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方法框架,并使用电厂NOx在线监测数据,通过实际案例量化排放源清单中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即使对被认为具有较高准确性的火电厂点源排放清单,案例中NOx的排放源清单来自随机误差的不确定性在±15%左右.对排放源清单的不确定性量化有助于决策者确定污染物排放削减目标的可达性和科学制定大气污染物控制策略,指导排放源清单的改进和数据收集工作.同时,对我国排放源清单开发中不确定性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2020年初新冠疫情严控措施对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选取1月25日~2月10日(疫情严控期)南京及周边省会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5a同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疫情停工期间,降水量同比下降,大气扩散条件为近5a较差水平,但除O3浓度不降反升外,其他主要污染物PM2.5、PM10、SO2、NO2...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重点工业源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运用南京大学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对2005年1月6─7日南京典型天气条件形成的污染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重污染发生时的城市污染气象环境和影响因子,同时针对该城市重点工业源区对城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的贡献做了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状况发生在长时间逆温条件下,尤以6日23:00—7日04:00时逆温最强(强度可达1.25 ℃/hm,逆温层厚200 m),此时风速较小,同时在市区出现较强的气流辐合,在这种气象条件下, NO2,SO2和PM10的质量浓度最高.南京市相对封闭的宁镇丘陵地形以及受东郊紫金山的影响,也是造成主城区重污染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南京市城北工业区与主城区毗邻而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在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时对主城区污染物的浓度具有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为源颗粒物排放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张楚莹  王书肖  赵瑜  郝吉明 《环境科学》2009,30(7):1881-1887
利用排放因子法,基于电力、工业、民用、交通等部门的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建立了2000年和2005年中国分省、分部门、分粒径的颗粒物(PM)排放清单.利用情景分析法,基于能源预测,分析了在不同颗粒物控制方案下2010~2030年中国颗粒物的排放趋势.结果表明,我国2005年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量分别是29.98、15.30和9.79 Mt, 2000~2005年间的排放增长率分别是3.4%、4.7%和5.4%.在现有政策情景下,我国2030年TSP和PM2.5的排放量分别是23.06和10.59 Mt,工业锅炉成为最大的颗粒物排放源.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30年可在基准情景基础上TSP和PM2.5分别减排15%和16%;通过增大执法力度,2015年可再减排25%的TSP和10%的PM2.5排放,之后通过加严排放标准,推广高效除尘装置的应用,2030年TSP和PM2.5可再减排21%和19%,其排放量分别达到13.81和6.88 Mt.颗粒物的综合控制措施应覆盖电厂、工业、民用等各个领域,从提高能效、保证执法、强化政策3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