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咏柳诗话     
柳在树木绿色家族中,既无松柏之常青、桃李之妍艳、又无绿竹之挺拔、白杨之伟岸,更无南檀之华贵、北楮之珍奇。但她是遍布神州大地的风景观赏树,婆娑袅娜,妩媚多姿,春风吹拂,轻歌漫舞,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无限诗意,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咏柳佳作名句传世。《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为柳树入诗之最早记载。汉代,“庶入无坟,便树以杨柳”。东晋陶渊明遁隐躬耕,与柳为友,堂前栽柳五株,自号“五柳先  相似文献   

2.
柳树生长快,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又耐水湿,是水土保持和护堤防蚀的最佳树种。柳树品种多,如垂柳发芽早,落叶晚,形态美抗污力强,是城镇园林绿化和工业区绿化的理想树种。我国的城镇和工业中心,特别是江河流域,都有数以万顷计的土地急需绿化,还有的地方只有栽柳才能正常生长。如黄河大堤外侧以及江河湖泊的洪峰水淹地,这些地方别的树种很难生长,但又是堤坝坍塌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大力栽柳,不仅城  相似文献   

3.
柳树长势随意,弯曲不定,往往不成材,多半作为取暖的木材,但是近些年科学家发现了柳树具有过滤污水的环保功能,法国新近就开辟了一块污水柳树林作为实验田,成为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瑞典之后,第五个开展利用柳树做净化污水实验的国家。这片特殊的柳树林建在法国北方的阿斯克新城的污水净化站旁边,面积约3公顷,田里生长着上万株柳树幼苗,人们很难想象再过一年这些柳树不仅能净化污水,而且还能长成五米高的大树,那又粗又壮的树枝不愧是取暖用的理想木  相似文献   

4.
法国实验用柳树林净化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树长势随意、弯曲不定,往往不成材而多半作为取暖用材。近些年科学家发现柳树具有降解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功能。法国新近开辟一块柳树林作为污水净化实验地,成为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瑞典之后利用柳树作净化污水实验的国家。这片特殊的柳树林建在法国北方的阿斯克新城的污水净化站旁,面积约3hm2,那里生长着上万株柳树苗。人们很难想象再过一年这些柳树不仅能净化污水而且还能长成5m高的大树,那又粗又壮的树枝是取暖用的理想木材。根据欧美其他国家的经验,净化站输送来的含有硝酸盐和磷酸盐污染物的水在流入潜水层前就将其中的污…  相似文献   

5.
他喜欢在大自然中写作,他把大自然作为一生唯一的创作对象,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他不是凭记忆,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铺纸在潮湿的树桩或光滑的石头上,照着自然界的模样,“在森林的口授下写作”……这就是人们对俄罗斯“绿色作家”米·普里什文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6.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探索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广大科研人员面临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环境与发展这对矛盾得到完美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为了还大自然以“碧水、蓝天、绿色”,  相似文献   

7.
晓理 《交通环保》1996,17(2):49-50
浅谈生态伦理晓理1991年,联合国在中国、阿根廷、匈牙利等15个国家进行了环境民意测验。参加测验的人们普遍认为:“当前没有任何问题比环境问题更令人触目惊心了”。这说明,大自然报复的警钟已经使更多的人们从无视大自然的误区中觉醒过来。如今,越来越多的政府...  相似文献   

8.
若就“物以稀为贵”来量度,蚌花不属“阳春白雪”而归“下里巴人”。可因其形奇色秀,倒颇讨人青睐。试举其例:无论是花径、花坛或盆盎等处,由于人们喜栽,不难见其踪迹;在血缘上尽管蚌花和兰无缘,且因无香而与“香祖”兰家根本无涉,可是人们为了褒之则封之以“兰”,给了“蚌兰花”  相似文献   

9.
王成湛这位年近花甲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率领全村1700多位老少爷们,顶酷暑、斗严寒,奋斗八年,投资1160多万元建起了拦海大坝,为沿海地区治理海水入侵提供了一个土洋结合、改善生态环境的成功先例,取得了令人注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他那布满岁月风霜的面颊、炯炯有神的双眼,人们似乎看到他那颗像大海一样宁静而广阔的内心世界。 当人们来到胶东半岛莱州湾畔的西部悔边,一块刻有“艰苦奋斗意志坚,治理海侵效果好”的石碑矗立在拦悔大坝中央,这是199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会长邹家华到莱州视察环…  相似文献   

10.
鸟儿那婀娜多姿的体态,艳丽多彩的羽毛,婉转动听的歌喉,不仅给大自然平添声色,也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缘于此,许多名人对鸟一往情深,或养鸟或赋诗,或到林中观赏,无不倾注爱心。晋代诗人陶渊明,既是菊痴,又是鸟迷。有诗云:“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他在宅前屋后种了许多树木,让鸟也像人一样有个窝才感到安心。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感于双燕育雏的艰辛,写出了有名的《燕诗示刘叟》:“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象一位慈祥的母亲,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一切。正如中医经典著作《素问·六节藏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天地就是自然界。人类生活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里,“朝友麋鹿,暮猿与栖”,从吃到穿到用,哪一样不来自于大自然?森林是人类诞生的摇篮,水是人类万物之母,因此,人与自然,鱼水相依。然而人类出于无智或自私吧,对自然界不仅拼命地吮吸、挥霍,还丧心病狂地猎杀珍禽异兽。曾几何时,  相似文献   

12.
潘晓云 《环境导报》2003,(14):44-44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学生树立生态哲学观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中心,能充当自然界的“主宰”,常常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对自然界进行盲目贪婪地索取,甚至认为这种行为是合乎道德规范的,是天经地义的,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不理解人类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不可能完全征服大自然,在某些方面还必须顺从大自然的生息规律,人类自身的幸福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讲到《森林群落》时,我讲述了“美国黑色旋风”的故事,使学生从具体生动的事例中懂得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如…  相似文献   

13.
居住区环境绿化规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一个居住小区的规划实例,分析说明了居住区绿化环境建设,应充分利用宅间绿化用地增加绿化面积.并对宅间用地规划建设作出量性分析,提出了宅间绿地与硬地的建设比例.对居住区室外环境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柳树下     
湖边有棵高大的柳树,诗一般的绿荫里藏着一个明亮的故事。那是三十年前的三月三,一位女教师曾带着他的学生来这儿春游,在迷人的春光里,一个淘气的男孩,曾用这棵树的树枝做了个柳笛,还那么出色吹出了“唧唧啾啾”的鸟叫。可是,就在同学们为小男孩拍手叫好的时候,女教师却严肃地批评了他:“你是班长,你知道你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吗?你想想,如果大家都象你这样糟踏这棵树,它能长得这么朝气蓬勃吗?”那男孩不服气,嘴里咕哝着:“这么高的树,还在乎这么一根小小的  相似文献   

15.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一流传在江浙一带的谚语,出自宋代文坛泰斗苏东坡的一首小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宁可没有肉吃,也要在住宅周围栽上竹子,这说明苏东坡对竹子十分偏爱。不论他出于什么动机,但他把优化住宅环境看得比吃美味佳肴还重要这一点,就很值得称赞。至少不象现在有些  相似文献   

16.
李寒娥 《环境》1996,(5):37-37
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更加渴望回归宁静的大自然。生态旅游适时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要。“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也同样适用于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寓环境教育于生态旅游全过程,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保护环境的意义,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游人的环  相似文献   

17.
朱岚 《环境导报》2003,(24):56-56
一、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 园内的“快乐农庄”是大自然的缩影、是人工设计的微型自然界,那里种植了各种蔬菜,还饲养了龟、兔、鸡等多种小动物,园内的草地和花草树木也使孩子们更贴近大自然,是幼儿极为喜爱的游戏场所。我们注重让幼儿对这一环境进行探索发现,在充满生机和趣味的大自然中,激发幼儿对环境的兴趣和爱好。  相似文献   

18.
2003年的春天,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在人类发展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再一次经历了异常严峻的考验,疯狂肆虐的“非典”让人类再一次虚心反省,从新认识生活,审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曾经引以为豪的人类文明、人们长久养成的习惯、人与动物的关系、自然与人类的发展的关系等。哪些要延续、发展,哪些要摒弃、根除。也许SARS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惩罚,可是从这次惩罚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不是主宰,而仅仅是大自然的一个成员而已,只有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才能与大自然成为更好的朋友。一、人与动物SARS、艾滋病、埃博拉等致命新传染病的流行反映出许多的问题,其中人与动物的关系值得人们深思。人类文明只有几千年,即使算上百万年的人类历史,也只不过是地球历史的一个微乎其微的小片段。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继而为了生存繁衍与动物展开生死搏斗,最后完全主宰动物。而人类对动物的态度又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类人喜好野味,更有“高贵”人士,为显示自己的地位,以吃珍贵动物为“荣”。而那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对那些动物伸出了杀戮之手。另一类人为显示自己的“仁慈”与“爱心”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溺爱。他们把宠物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养育,甚至同吃同睡,乘公交...  相似文献   

19.
郑秀亮 《环境》2012,(7):34-36
在那些破坏环境的人眼里,他是一个十足的“恶人”;在百姓的眼里,他是一个尽职的公仆;在同行的眼里,他是一个不屈的斗士.为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得到维护,为了阳江的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美好,他一次次向那些破坏环境、危害人民健康的违法行为发起冲锋.虽然屡次使自己身处险境,但是他仍坚守岗位二十几年,为阳江的环境保护工作立下了赫赫战功.  相似文献   

20.
建宅挖穴要看风水,这是民间流传的一种环境方位学。把房子建在倚山傍水的地方,自然很风光。但是那青山变秃头后,可能发生塌方或流石泥。若是屋前院后都有河流、池塘之类,别说春汛雨季易淹屋,即使平常家有小孩进出也有几分危险!因此,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山清水秀”之地。住宅四周绿树成荫,何等“田园风光”。可是遇上台风,树倒枝残,狼藉满地,那凋零凄惨的景象也令人心酸,也难以排除树丛中藏有的蛇虫鼠蚁,月黑风高之夜还担心有歹徒出没!北京天坛周围没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