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六)适林阔叶落叶林这个地带全年降水充沛而且分布均匀,但夏季降水量高.有明显的寒冷季节,在此期间植被休眠.在北半球冬天大部分树木落叶,而在南半球常绿树种很普遍.这个地带包括欧洲西北部、美国东部、中国东北部、日本西部、智利南部和新西兰东部.其中,有一些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平稳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对农业特别有利,因此土地的生产力很高.除了山区或土壤贫瘠的地区外,天然森  相似文献   

2.
工业占据我国最大的化石能源终端消耗,评价中国工业化石能源效率对于提高我国工业化石能源效率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评价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三大区域(东部、中部、西部)2006—2011年间的工业化石能源效率,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工业化石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并给出各区域节能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每年的工业化石能源效率指数均远远领先于其他省份;东部区域效率值以明显的优势高于中部和西部区域;西部区域的效率值比较平稳;中部区域内部各地区效率值比东部和西部区域集中.Tob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区GDP、经济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工业新增固定投资和地理位置位于东部对地区工业化石能源效率有积极影响;产业结构和地理位置位于中部对地区工业化石能源效率有消极影响;地区人均GDP对地区工业化石能源效率没有显著性影响.东部地区油品和天然气节能潜力较大,中部地区煤炭节能潜力较大,西部地区煤炭和天然气节能潜力较大;中部和东部地区是工业CO2减排的重点.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给出了3点建议提升工业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3.
西江沿岸地带是一个工业不发达的待开发民族区域,但它拥有多方面工业资源优势,而且工业开发环境条件良好。作者认为,优势的工业资源开发必须在全方位开放与资源深度利用的基础上以轻型为主导的策略,重点建设制糖、水果加工、水电、有色金属为主的原材料及加工等若干工业基地。布局上以西江干流和区内铁路干线为“轴”,结合重点工业“点”,稳定提高中部,重点开发东部,创造条件开发西部,实现“点轴结合,逐步推进”的工业资源区域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叶浩  濮励杰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9):1467-1474
基于地均种植业产值、地均劳动力及各种农业生产物质的投入情况,以耕地利用效率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计算了1990-2008年间中国各省区的耕地利用效率并对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仍以物资成本的投入为主,我国耕地产出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化肥使用量的增加,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其影响不大;我国耕地利用效率的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地区耕地的实际产出与现有投入水平下的潜在产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说明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着物质投入的严重浪费;近20 a来,我国耕地利用效率虽然逐渐提高,但提高的速率有着下降的趋势;省际间耕地利用效率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表现出东、中、西部聚集的特征,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不同的是,东部地区耕地平均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最低;最后,在中国过去的近20 a里,全国范围内耕地利用效率虽有收敛的迹象,全域性的β-收敛特征并不显著,但中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内部却表现出较强的β-收敛特征。从区域收敛的稳态值看,东、西部地区的结果非常接近,而且均显示东部地带高于西部地带、西部地带高于中部地带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三大经济带将各自收敛于一个更高的耕地利用效率上。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省际间对内开放度不平衡发展下工业绿色创新可能存在的地区异质性及空间趋同性,构建对内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组合评价方法对30个省级单位的对内开放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基尼系数等变异指标比较省际间对内开放度的地区差异,利用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省际间对内开放度约束下工业绿色创新的空间趋同性.研究发现:我国省际间对内开放度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增加-降低的发展特点,而空间维度上存在东高西低的地区异质性特征.其中,东部地区间对内开放度的内部差异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我国整体及东部地区省际间工业绿色创新的分散离散程度将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但中西部地区工业绿色创新波动较大,尚需进一步调整改善;我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绿色创新均会随时间推移达到一致的长期均衡,并且其邻近地区因经济发展情况、技术环境、研发水平等特征相似而呈现出的长期相互趋同.加速省际间对内开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放宽环境管制政策是促进我国整体和东部地区工业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适宜的环境管制强度是促进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省际间对内开放度的地区异质性来源及省际间对内开放约束下工业绿色创新的空间趋同情况,有利于我国在新经济形势下缩小省际间对内开放差异、加速对内开放,进一步提升工业绿色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沈阳市城市产业布局和环境污染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空间发展的战略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对重新规划出西部的沈西工业走廊、南部的大浑南地区、北部的沈北地区和东部的棋盘山旅游度假区四大发展空间的环境保护准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西部工业污染和经济发展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宏  王金南等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7):341-342,346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污染排放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地区的差异。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污染在东、西部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所表现出的综合效应是形成了明显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梯度。即在空间上,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存在从东部、中部到西部逐渐升高的梯度。建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西部环境保护的后发优势,减缓或遏制工业污染的“西迁”,实现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1991—2012年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数据,按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将中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建立人均GDP和工业废水、废气以及SO2排放的模型,分析和讨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大体上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特征,但是又与传统的"倒U"型EKC曲线有所不同。工业废水以及中西部地区工业SO2的EKC曲线呈现"U+倒U"型,东部地区工业SO2曲线呈现"倒U"型。东、中、西部地区的EKC曲线达到转折点时的人均GDP也有所不同。工业废水和工业SO2排放的EKC曲线已经通过或即将通过"拐点",而工业废气排放曲线距到达"拐点"还需要一定时间。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中国地区性工业全要素碳减排效率的改善策略,采用DEA-SBM四阶段模型方法,将全要素碳减排效率解构为全要素碳减排管理效率和全要素碳减排环境效率,分析了中国30个省份2001—2015年期间工业全要素碳减排效率的现状、成因及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全要素碳减排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工业全要素碳减排环境效率处于较高水平,表明中国工业全要素碳减排效率的提升更多是来自内部管理因素的优化,而对于中部地区,则需要同时改善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  相似文献   

10.
南岭山地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绵延断续的越城、都庞、萌诸、骑田、大庚五岭山脉,由西而东横贯粤、桂、湘、赣接壤地带,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这里自古就是我国南北交通要冲,区际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由于南岭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并具有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作用广泛,因而可提供的生物资源丰富多采,地下矿藏极为富集。这两大优势资源,成为发展工业的雄厚物质基础。但是,与区内自然资源的丰度,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工业规模还不相适应。探讨南岭地区工业发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两个轮子,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结点。美国著名地理学家布莱恩·贝利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在一份探讨“十五”时期实施城市化战略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应根据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的城市化发展目标。东部地区应致力于形成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个大都市…  相似文献   

12.
一、东京湾的自然状况东京湾是日本最重要的海岸地带,沿着海湾,环绕着高度工业化和高人口密度的陆地,东京、神奈川、千叶市[县(相当于我国的省)]都是重要的工业城市.海湾担负着日本大量的航运交通任务.海岸地区的工业开发摧毁了海岸生态系统.近二十年来,通过填海造地,开辟了200平方公里的新地,许多钢铁、石化和造船厂就是建造在这片新地上.(图1)  相似文献   

13.
为完成国家科委在沈阳市建设高效持久型农业的试点工作,解决郊区乡镇工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通过对沈阳市东陵区五三乡作为建立城郊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地区的现状调查和资源优劣势分析,从生态学观点找出现存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城郊型农业生态模式的意见。城郊是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边缘和最活跃的交换地带,也是生态上最脆弱敏感的地带。沈阳市这样大的工业城市,城郊农业生态模式探讨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为在城郊建立一个农、林、牧、副、渔,工商业持续发展、协调稳定的生态农业提供科学依据;两年来,通过对五三乡进行了现状调查与资源优劣势的分析,提出今后发展城郊型农业生态模式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总体上控制在1995年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九五”期间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总量控制的分解原则是到2000年总体上控制在1995年的排放水平;国家重点控制地区和流域要有所削减;东部发达地区在1995年基础上有所削减,中部地区持平,西部地区略有增长,但控制在10%。 日前,在西安市召开的全国“九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会议上,初步确定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为12项,即大气污染物指标有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污染物指标有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氰化物、砷、汞、铅、镉、六价铬排放量:固体废物指标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合理进行水资源配置,是当前确保各个行业用水的关键;在工业生产和建设中保护好环境和自然生态,从而保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宏观地提出了针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电力工业用水的对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糊权重下的多层评价地下水资源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应用模糊权重与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多层综合评价地下水资源模型. 应用该模型对海河流域的地下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别选取太行山前地带的石家庄、中部平原地带的沧州和衡水、东部滨海地带的天津为典型评价地区;水量以评价区域为评判集,而水质采用单项指标5级分级标准. 评价结果:石家庄的优先排序为第1位,表明其不仅水量丰富,而且水质较好,适合各种用途;天津处于第2位,该地区水质一般,储量较少,适合于生活饮用供水源和农业用水,但近海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海水倒灌,水的矿化度过高,不能直接利用;沧州和衡水排在后2位,表明该地区水质较差,储量也少,适用于农业和某些工业用水,经过必要的处理后方可作为生活饮用水.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产理论框架,应用基于Shephard输出距离函数的方法,将我国SO2排放变化指标分解为技术效率影响、技术变化影响、输入增加影响、输出结构影响等5项指标,并对中国28个地区2000~2006年SO2排放变化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我国2000~2006年S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工业能源消耗、资本投入及产出结构变化,技术变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业SO2排放.“十五”期间国家工业SO2排放控制政策,对工业SO2排放控制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区域层面上,东、中、西3个地区的技术变化都促进了工业SO2的减排,其中东部地区由于技术变化所导致的SO2减排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气溶胶-气候耦合模式BCC_AGCM2.0.1_CUACE/Aero,模拟了1850~1980和1980~2010年PM_(2.5)及其人为和自然气溶胶柱含量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人为和自然气溶胶对这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850~1980年,大部分陆地范围人为PM_(2.5)的柱含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北美东部、欧洲和中国东部等地区,人为PM_(2.5)增加地更明显,且以夏季最为明显;自然PM_(2.5)的变化主要分布在几大沙漠地区,以春、夏季最为显著;人为气溶胶对总PM_(2.5)变化的贡献在秋季最大,达94%,夏、冬季次之,分别为46%和41%,春季最小,仅占28%.1980~2010年,人为PM_(2.5)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均有所增加,春夏季较为显著,在欧洲中部和北美东部有所减少,且以夏季减少最为明显;自然PM_(2.5)在沙漠地带有显著的变化,以春季最为明显;人为PM_(2.5)的变化对总变化的贡献相比之前有所减少,四季均小于50%.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北”地区不同生态气候地带,需要布设不同适宜性的沙棘品种,并严格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方能达到预期的生态经济效果。“三北”沙棘种植地区,主要包括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生态经济型沙棘种植地带、黄土高原中部半干旱草原气候生态经济型沙棘种植地带、黄土高原北部干旱荒漠草原气候生态型沙棘种植地带、冀北辽西半干旱半湿润草原气候生态经济型沙棘种植地带、东北北部冷湿草原气候经济型沙棘种植地带(简称“五带”)。每一地带基本上都有各自适宜的自然种源区及良种繁育中心(基地、站、点)。沙棘“五带”种植地带划分方案的实质,是防止引种工作中的一窝蜂现象,实现科学规划,精心种植。在保证沙棘引种区域化的前提下,要注意培育沙棘优良品种、防止病虫害蔓延和通过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来拉动国内沙棘种植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社会经济产出、社会经济投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取18个相关指标,通过重心法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空间差异和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借此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中央政府财政倾斜和有关优惠政策的驱使下,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有所改善, 然而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东部地区而言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另外,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同时,并没有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尤其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东部地区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演化成了污染转移。下一阶段,政府应切实着眼于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控制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