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农田作物植被碳储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怀良 《生态环境》2014,(4):692-697
作物植被碳储量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田作物植被碳储量的估算主要采用参数估算法、遥感资料反演法和环境参数模型法。通过对中国近几十年来全国和区域尺度作物植被碳储量的估算研究,获得了一些作物的经济系数、含碳率和作物收获部分水分系数等估算参数值,探讨了遥感反演和环境参数模型方法,并提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调整作物结构和加强作物秸秆利用等固碳措施。目前对中国农田作物植被碳储量的估算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获取的估算参数尚不充分,估算方法和模型有待完善,对作物植被碳储量变化的源/汇效应尚未取得统一认识。虽然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储量(密度)普遍大于作物植被碳储量(密度),但作物植被碳储量仍然是一个数量可观、并有增加潜力和可能的碳库,其大小及秸秆利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土壤碳库。因此,对农田作物植被碳储量应分时段和区域具体分析,才能认识其源/汇效应。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作物植被碳储量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估算方法;加强作物植被碳储量估算及固碳措施的区域个例研究,探索不同空间尺度作物植被碳储量的尺度转换;开展作物碳储量动态及固碳机理的综合研究。此外,还应就气候变化与作物植被碳储量的相互耦合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养分消纳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土壤对养分消纳能力和作物养分需求角度出发,利用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进行了以地块为单元的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养分消纳能力评价.结果表明,大兴区农用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养分消纳能力整体一般,81.65%的农用地处于中下水平.除了因为大兴区的土壤保肥吸收能力整体不强外,还与大兴区的种植结构与种植面积有关,特别是高肥力的耕地与设施农业用地占地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3.
生物炭对农业面源污染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生物炭削减农田氮、磷养分流失的研究进展,从生物炭的作用机制和对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2个方面出发,重点阐述了生物炭对土壤中氮、磷养分的吸附与转化,生物炭的作物效应以及生物炭对土壤淋溶过程的影响。生物炭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氮、磷养分的有效性,促进作物的吸收和生长,而且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以吸附土壤中未被作物利用的水分和养分,延缓养分释放,减弱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能力,最终实现减少土壤氮、磷养分流失的目的。最后,着眼于当前相关研究的薄弱之处对今后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展望,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总结了作物产量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即作物产量构成理论、光合性能理论、源库理论和"三合结构"理论,综述了玉米高产栽培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与湖南省实际,就我国与湖南省玉米栽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农田新兴有机污染物可通过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从而威胁人体健康,其中,离子型新兴有机污染物(ionic emerging organic pollutants, IEOPs)因挥发性较弱、极性强而具有更为复杂的环境行为,因此,了解作物对IEOPs的吸收转化过程及机制,对明确IEOPs在农田系统中的归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作物对IEOPs的吸收转运过程,重点介绍了IEOPs自身理化性质与作物组成、转运蛋白、调控基因等因素对该吸收转运过程的影响;从器官、组织和亚细胞等不同水平分析了IEOPs在作物中的累积分布规律;介绍了IEOPs在作物体内的酶促转化机理;最后,从加强IEOPs吸收机理研究、完善预测模型和关注作物体内转化机制等方面对该研究领域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从生物能量转移的角度,探讨了一个村庄农业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首先在调查和实验的基础上确定系统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而构造一组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的变化,然后在计算机上做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对我们所讨论的系统,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燃料热效率,减少生物能做燃料的比重,调整作物结构,发展畜牧业,就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进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作物耐铝性差异及温度对作物铝毒的效应,结果表明,铝首先伤害根生长,抑制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其中对大麦和蕃茄的危害尤为明显,并导致出现缺素症。耐铝能力为水稻>大豆>大麦>蕃茄,而它们的耐铝机理不完全相同。铝对作物的毒害因温度而异,作物在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内受铝伤害最明显。作物体内的铝含量有随铝处理浓度增高而增加的趋势,并明显受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个农业系统生物能量转换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从生物能量转移的角度,探讨了一个村庄农业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首先在调查和实验的基础上确定系统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而构造一组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的变化。然后在计算机上做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对我们所讨论的系统,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燃料热效率,减少生物能做燃料的比重,调整作物结构,发展畜牧业,就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进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作物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一直以来颇受争议,转基因作物加工成动物饲料后可能会诱导动物产生免疫应激反应,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已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的监测,但目前转基因作物对鱼类的饲用安全性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基于转基因作物作为鱼饲料原料对鱼类生态毒理学效应的研究现状,综述了转基因作物对鱼的生长表现、生理生化、脏器功能及发育、组织病理以及行为活动等方面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作物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作物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一直以来颇受争议,转基因作物加工成动物饲料后可能会诱导动物产生免疫应激反应,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已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的监测,但目前转基因作物对鱼类的饲用安全性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基于转基因作物作为鱼饲料原料对鱼类生态毒理学效应的研究现状,综述了转基因作物对鱼的生长表现、生理生化、脏器功能及发育、组织病理以及行为活动等方面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球气候变暖和区域降水变率增加为主的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和人类食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认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提出科学的技术对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基于西北5省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西北地区近52年(1961—2012年)气候时域趋势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对比讨论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农业的主要影响,提出了西北旱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对策。结果表明,近52年来,西北区域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312℃/10 a,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气温持续上升,气候变暖的突变点在1991年。西北区域降水量趋势变化空间差异明显,以黄河沿线为界,黄河以西区域降水量呈增多趋势,黄河以东区域呈减少趋势,并且降水量减少的幅度明显高于增加的幅度。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生育、植物形态结构、产量形成及品质等生理生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对作物种植结构、栽培方式、种植制度,农田耕作层土壤生态环境等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要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作物种植制度、改进作物栽培方式、改良作物品种、加强水肥系统协调管理等技术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减缓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豆科作物根际土壤促生菌中氢氧化细菌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根瘤释放H2促进作物生长的可能机制.与豆科作物进行轮作、间作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一项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对于这种耕作方式优势的机制研究,过去大多数主要集中在土壤氮(N)元素含量的提高.而近期研究表明土壤氢氧化细菌以豆科作物根瘤菌在固氮过程中释放的H2为能量来源进行化能自养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一些土壤氢氧化细菌通过产生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和根瘤菌毒素抑制植物体内乙烯的合成,促进作物生长.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氢氧化细菌促进作物生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因污染与生态环境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基因污染可能对生态环境安全造成的影响。转基因作物有可能污染天然物种的基因库;有可能破坏传统农作物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加速作物种植品种的单一化及基因资源的流失;使抗除草剂作物的基因向野生或半野生植物漂移的可能性加大,有可能创造出“超级杂草”;带有病毒型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重组,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植物病毒,导致新的病害;BT转基因抗虫作物分泌的毒素,在食物链中传递,很难加以控制,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并最终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文章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基因污染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4.
经四年研究,本文提出了适宜丘陵地区的作物-猪-鱼复合生态系统模型。在该系统中,淡水鱼的养殖以半精养方式最佳。本文还讨论了半精养方式的混养结构、水质管理和饵料组合等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河南省商丘县观堂乡境内桐麦间作群落的定位观测,分析了间作地内泡桐树高、胸径和树冠的生长规律,探讨了不同走向、不同行距桐麦间作地内小麦产量变化的某些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在各种生境条件下统一规划乔、灌、作物多层结构的种群格局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河南省商丘县观堂乡境内桐麦间作群落的定位观测,分析了间作地内泡桐树高、胸径和树冠的生长规律,探讨了不同走向,不同行距桐麦间作地内小麦产量变化的某些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在各种生境条件下统一规划乔,灌,作物多层结构的种群格局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施肥量剧减会造成作物大幅度减产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匈牙利Balaton湖流域200多个农场田块1981-2002年的作物产量、施肥量和土壤养分历史资料,分析施肥量和作物产量的关系,探讨施肥量剧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在经历上世纪80年代末社会经济变革之后,几种作物施肥量剧烈下降,其中氮肥降低了256%,而磷钾肥降低了80%以上;但这种剧烈降低并没有引起作物大幅度减产,小麦产量变化不大,其他作物产量降低幅度不到10%,也远远低于肥料降低幅度;同时,土壤有效磷钾含量也有下降;并且,化肥用量的下降也对Balaton湖水质量改善有一定贡献.该区的经验对我国改变目前这种过量施肥的局面、减少土壤养分过量积累、调整化肥发展方向等均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我省小张庄村林网为研究对象,从林带结构与配置,林网在调节农田小气候,提高土壤肥力及粮食增产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村的林网结构与配置90%以上比较合理;干热风季节可平均降低风速47.7%,气温0.6-1.3℃,减少水份蒸发18.9%,提高相对湿度5.38—10.76%,小麦平均增产21.6%,有效地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作物产量,对该村的生态农村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淮北砂姜黑土剖面中各土层微量无素与其它土壤性质的相关和因子分析,找出了表征砂姜黑土中金属性微量元素对作物有效性提高过程和硼、钼富集过程主因子,并讨论了调节砂姜黑土中微量元素对作物正常供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番茄根区土壤线虫群落变化对生物炭输入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结线虫属于线虫群落中的植食性线虫,它们寄生于作物根部,能引起植株根结线虫病,使得染病作物减产严重。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及生物活性都有显著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作物效应对生物炭输入的响应可为全面评价生物炭的农业利用潜力提供依据。通过田间微区试验,将生物炭分别以0.0%(CK)、0.1%(BC1)、0.5%(BC5)和2.0%(BC20)的添加量(质量比)与土壤混合,以探讨生物炭输入对番茄根结线虫病与土壤线虫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生物炭输入对番茄生长影响明显,BC1和BC5两种处理番茄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的2749.16 g·plant-1,分别增加14.97%与12.94%。而在BC20处理中番茄生物量则下降了13.75%。(2)生物炭对番茄作物根部根结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番茄植株根结数逐渐降低。(3)土壤线虫群落丰度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增加显著上升,CK、BC1、BC5和BC20处理的线虫总数(以干土计)分别为1 490.0、1 657.8、2 100.2和2 300.2 ind.·kg-1。(4)生物炭对线虫群落结构影响明显,与CK相比,BC5与BC20处理的食植性线虫比例分别下降了33.4%与41.4%,且与对照处理差异显著。与此相反,食真菌类线虫比例则显著上升,增幅分别达到70.7%与95.5%。在较高生物炭添加量条件下,土壤线虫群落中食植性线虫比例的下降,应该是番茄根结数降低的原因之一。基于以上结果推测,在适当的添加量下,生物炭对番茄作物感染根结线虫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