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考COSTANZA以及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制定了符合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系数.基于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0和2004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LUCC)变化数据,对重庆市主城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重庆自1997年成为直辖市后,耕地、林地大量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急剧降低.1993年重庆市主城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为564.75×106元,2004年为387.71×106元,下降了31.3%.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变化对重庆城市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影响缺乏弹性.水域和林地面积变化对重庆市主城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绿色发展兼顾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双重效益,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区域发展新模式。通过熵权-TOPSIS法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指数,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解析造成差异化格局的成因,进一步引入GWR模型深入探讨了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旨在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绿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所面临的处境,加深区域政府及民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以期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指数并缩小其区域差异,推动城市群绿色发展一体化进程,进一步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研究发现,(1)2009—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绿色发展指数历经了"V"型触底反弹过程,位于绿色发展库伦涅茨曲线拐点左端"两难阶段"的城市数目由2009年的6个增加至2012年的22个,并于2014年降为18个,超过半数的城市仍处于绿色发展的"两难阶段",经济与环境矛盾依然严峻。(2)城市群绿色发展的5大影响因子为:人均GDP、经济密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其中,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与绿色发展关系由负相关向正相关演进,其余4项影响因素对绿色发展的贡献均为正效应;经济刺激对区域绿色发展的驱动效应逐年减弱,产业结构及资源状况对绿色发展的边际作用力明显提升。(3)2009—2014年襄阳市和常德市呈现差异化演变趋势,前者绿色发展指数逐年锐减,已由绿色发展库兹涅茨曲线上方滑落至曲线下方,后者反之;产业结构、资源保护和绿化治理为襄阳市绿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为了解重庆主城区农家乐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对其进行布局优化,以从百度地图上抓取的564个农家乐兴趣点(POI)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分布类型、均衡性和空间格局角度定量研究重庆主城区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农家乐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地区分布不均衡,空间格局为"多中心集群分布"型,存在"U"型农家乐核心密度圈,基本形成集中连片的带状空间格局,以北碚区和南岸区为高密度聚集中心点。农家乐空间分布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地势、植被覆盖、交通条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和经济密度。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主城区街道灰尘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重庆主城区的7个功能分区的40个街道灰尘样品中的As、Cd、Cr、Cu、Hg、Ni、Pb、Zn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全量.结果表明,重庆市街道灰尘各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不同功能区之间,Hg的变异系数达到显著差异;灰尘中各重金属(除Cr外)均以0—0.25mm粒径的质量分配量占绝对优势;以主城区深层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重金属元素中,Hg、Cu、Pb达到了重污染,Cd、Zn、As达到了中度污染;Cr、Ni达到了轻污染;商贸区、工业区、居民区、文教区都达到了重污染,剩余功能区也都达到了中度污染.重庆市主城区街道灰尘中,Cu、Pb、Hg为主要污染重金属,居民区和商贸区的为主要控制功能区.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色空间及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采用遥感技术结合实地测定的研究方法,利用1987年至2001年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建立了北京市不同年份的城市绿色空间专题图和热岛分布图,分析了13年中北京城市绿色空间及热岛效应的演变特点,评价了城市发展及城市绿化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城市化的影响,14年中北京城市绿色空间变化明显,城市热岛效应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城市建设范围的扩大,原有自然植被不断减少,热岛影响范围随之扩大;随着市区内的绿化建设,绿色空间总量增加,热岛效应有缓解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是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结合重庆市的经济、资源环境发展现状,分析重庆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对重庆直辖以来资源环境可持续能力的评估和高新产业的发展调查,论证了高新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主城区街道灰尘中氦、磷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街道灰尘的污染研究成为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街道灰尘的调查与分析,从而了解灰尘中氮、磷的含量、附存形态及其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8.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在地方环境管理、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长三角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空间自相关检验等分析法,探索长三角区域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自“十二五”时期以来,长三角省级层面年均发布的生态环境标准数量由6.4上升至33,市级层面由0.2上升至13.5,增长趋势显著。现阶段约60%的水、气、土及生态领域的地方标准在省级层面制定发布,40%的地方标准由市级部门制定发布,研究领域不同,地方标准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Moran’s I指数分析显示地方市级生态环境标准在空间上呈现自相关较弱、相邻市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长三角南部地区地方标准发展增幅相对较快;区域绿色发展全局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发展低值区主要聚集在长三角北部,高值区域同样聚集在南部地区,但城市绿色发展与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显著性较弱。地方标准与经济发展显著相关,地方标准总量增加1%,上海、江苏、浙江与安徽的经济分别增长0.952%、0.766%、0.883%与0.915%,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为...  相似文献   

9.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面持续扩张是影响城市热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科学测度城市不透水面变化及其与热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有效制定合理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提供依据。基于南宁市主城区2003-2019年间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获取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借助辐射传输方程反演地表温度,定量分析城市不透水面与热环境效应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索城市不透水面与热环境效应的空间关系和集聚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近15年来南宁市主城区不透水面的面积显著增加,城市主要沿环路以内的老城区和主要交通要道不断向外扩展,主要扩张方向为向东和向南。城市热场由中温区占主导,低温区和次低温区的面积波动下降,高温区与次高温区的范围逐渐蔓延,城市热岛效应有所加剧。南宁市热岛分布格局由单中心转变为多中心,新开发区的热岛效应明显增强。南宁市主城区不透水面与热环境效应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从2003-2019年相关性逐渐增强。空间集聚类型以高-高聚集和低-低集聚为主,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低-低聚集区位于东部绿地比例较高及河流分布集中的地区。该研究通过探讨南宁市主城区不透水面与热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绿色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景观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包括基本数量特征、景观格局、社会管理因素和生态功能等4个Ⅱ级指标以及16个Ⅲ级指标,并依次对北京城市绿色空间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绿色空间综合评价指标值为0.67,处于第Ⅱ级下游,表明北京城市绿色空间面积适当、结构较合理,生态功能发挥良好,总体建设较好;但同时也存在景观连接度较差、可达性不好、居民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其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1.
广州城市绿色空间与地表温度的格局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景观和生态组分的重要性已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日益凸显,城市热环境则是城市化过程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探讨绿色空间与热环境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基于2014年10月Landsat8_OIL遥感影像,提取城市绿色空间信息并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广州市绿色空间的结构、热环境空间分异和二者之间的空间分布一致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绿色空间的景观呈以小面积型和特小面积型斑块为主导的破碎化分布格局,接近总绿色空间面积的95%,绿色空间破碎化严重;绿色空间面积及其斑块大小结构显示,从化、增城和黄埔等3个行政区内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较好,较差的是南沙和番禺两区。地表温度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地表温度主要在18~33℃之间,占总面积的96.22%;地表温度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高温和低温区域。绿地斑块面积越大,对应的地表温度越低;绿地斑块面积越少,对应地表高温区域的面积比例则越大,表明绿色空间减缓了太阳对地表的升温作用;不一致性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大于60%的绿色空间都起到了这种减缓作用,其余的绿地斑块的减缓升温作用较小或不起作用;中心城区范围内绿色空间与地表温度也呈现出类似的规律。研究揭示广州未来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足够重视绿色空间斑块规模,以发挥绿色空间的最佳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态效率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绿色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和重要增长极,人口聚集、产业发达,拥有媲美世界一流湾区的优越条件以及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群的潜力。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2006-2018年面板统计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对湾区城市生态效率值进行测算与评价,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湾区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定义空间权重矩阵和构建空间误差模型来识别湾区城市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湾区城市生态效率在2006-2018年期间均值为1.557,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湾区城市生态效率区域差异较大,就各城市生态效率均值来看,香港、澳门与深圳大于2,广州、佛山与珠海在1-2之间,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与中山小于湾区平均值;(3)香港、澳门、深圳等高生态效率城市对邻接地区产生较强的辐射效应,肇庆、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等低生态效率城市邻接地区的城市生态效率也低。总体上,湾区城市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绝大部分处于中低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重庆都市圈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重庆都市圈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都市圈可持续发展和三峡水库安全运行的需求,提出了加大都市圈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和绿地景观整治工程,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扶持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控制主城区规模、积极发展周边卫星城市,增加环保投入、加强重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净空"和"碧水"工程,建立都市圈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系统、实施都市圈生态系统管理等8条治理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开展PM2.5的驱动成因分析,对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2018年PM2.5地面监测数据,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岭回归方法,探测了全国282个城市PM2.5空间分异的关键驱动因素,分析了各关键驱动因素对PM2.5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气象参数和社会经济活动可更好地解释PM2.5呈现的空间分异性;...  相似文献   

15.
落后的焦化工艺产生的粉尘、烟气和化学废气进入空气,可对场地周边及较远区域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剩余氨水、粗苯分离水等废水排入水体或农田会造成区域水体与土壤污染;废水泄露和固体废物(如焦油渣)管理处置不当,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也会造成场地土壤污染。文章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和文献数据库等共享数据平台收集中国存在较大潜在污染的焦化场地样本信息,采用空间单元统计、标准差椭圆、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估算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20年中国焦化场地时空格局与演变特征,采用多因素时空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焦化场地总体分布极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东南地区分布较少;近20年来,在数量特征上总体呈现先快速增加(2000—2005)后缓慢增加(2005—2015)再缓慢减少(2015—2020)的变化趋势;在空间格局上,分布走向有从西南—东北方向往西—东方向变化的趋势,分布重心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集聚程度逐渐增强,呈现显著集聚性,形成了华北、西北新疆以及西南云贵等高集聚区。这种时空演变特征是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行业政策及公众环保意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地理因素决定了中国焦化场地的基本空间格局,而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行业政策和公众环保意识是其空间格局随时间不断演变的主要推动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土壤、水和大气环境的空间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宏观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焦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扬州生态市建设中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扬州根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通过对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分析,形成市域范围内的生态敏感地区分布图,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在沿江地带,根据自然演变和经济发展,提出扬州沿江地带保护自然发展动力轴线、强化经济轴线的总体布局;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廊道建设情况,提出在中心城区沿润扬大桥北接线建设1km的环城绿色廊道,建设城市东西方向的3条绿色廊道和南北方向的两个楔形开放空间,同时沿主要的水网建设沿岸防护廊道,形成作为城市冷桥的绿色网络结构,把城市和郊区联系在一起,加强空气的流通并减轻、预防热岛效应和其他城市弊端。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色空间减少产生的环境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梳理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提取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绿色空间的动态演化效应的研究方法和绿色空间的作用功能,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热点和成果,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薄弱环节,提出城市绿色空间演化效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重庆市降雨pH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将降雨pH值与SO_4~(2-),城市空气SO_2浓度以及气象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通过雨水样品的测定,指出重庆降雨pH均值和最低值巳接近或低于欧洲和北美某些酸雨区的测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污染控制政策的评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对近10年来中国污染控制政策的演变历程和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污染控制政策总体上呈现出由单环节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污染控制演变,由单纯强调工业"三废"控制向工业、城市和农业全方位污染综合防治演变,由单一指令控制手段向行政、经济与技术综合手段演变等3个显著特点;运用影响因素评价矩阵,对当前的主要污染控制政策进行了系统评估,指出目前我国污染控制政策总体执行效果不显著;最后提出了未来中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基本走向,一是完善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等三项重点环境管理制度,三是加强环境税收、排污权交易、环境公共财政、生态补偿、绿色资本市场等七项环境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景观格局演变及生态效应研究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对人类、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景观格局-过程-生态效应的相互驱动机制及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综述了国内外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效应研究相关进展,集中分析了当前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景观分类是景观格局研究的基础,空间统计分析、转移矩阵分析和景观指数分析是研究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手段,新兴的元胞自动机理论和方法在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研究需对自然驱动力、社会驱动力进行综合考虑.不同时空尺度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内在机制也不一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一些方向,重点是:(1)景观格局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研究;(2)多尺度下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如土壤侵蚀、养分流失等)的耦合研究;(3)"3S"技术、野外调查监测与格局-过程演变模拟模型结合的应用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